聽到教育部計畫將「公民與社會」加入大學指考考科,我的頭皮開始發麻,也為女兒和兒子將來要繼續受到荼毒感到憂心。

自己大學時主修經濟學,對政治學有興趣,拿了社會學博士,曾經教授社會心理學,長期關心台灣社會,目前擔任社會科學院院長,對教育部這麼重視社會科學,豈非最應感到高興的人嗎?怎麼這麼不領情?

大學時代對經濟思想史、政治思想史、社會思想史最感興趣,並主動研讀許多思想家。有一天找到高中時代的公民課本,著實把我嚇了一跳。書中從重農學派、亞當斯密、李嘉圖、馬爾薩斯到凱恩斯都談,從馬基維利、盧梭、孟德斯鳩、洛克到傑佛遜學說無所不包,從孔德、涂爾幹、馬克斯、韋伯全都交代了。原來我們高中時讀的公民,是將西洋經濟思想史、政治思想史、社會思想史全都包括在內,再加上中國思想史合為一體。簡單說來,是將社會科學全部學科合在一起,讓高中生具有全人素養。這是何其龐大的工程,可是,重要的是,為什麼我連一點印象都沒有?讀完就全忘記了?

有時在送小孩上學途中,會和他們談些時事、社會現象及國際趨勢,培養他們基本的社會科學素養,即使如此,他們總告訴我,考試時社會科好難,不管小學、初中都一樣,我知道,他們的生命感受還不到那個階段。我回想高中以前的社會科教育,自己也同意這點,社會科學是要有生命體驗和成長歷練才會感受的,憑空讓孩童在考試壓力下學習社會科學,只會產生反效果,認為社會科學只是背誦的學科。

其實關切社會議題是不是一定要考試?社會科學最重要的訓練是多元觀點的建立,讓人們可以針對不同事務,從不同角度看問題,並培養自己獨立判斷的能力。然而,在還沒有社會經驗與感受時,為了考試目的閱讀,所能得到的只是具有標準答案的資料。而資料與知識是完全不同的東西。在現行考試制度下,除了年代、人名、誰說過什麼話等無趣的內容,還有什麼能考的?

大學入學考試中心調查,有高達八成七的高中教務主任及五成八的大學人文社會科系教授支持加考「公民與社會」,這份調查怎麼做出來的?可不可以公布抽樣原則、統計分析方法、推論架構、信度與效度?通常我們會告訴新生,統計會騙人,問什麼問題、問什麼人、怎麼解釋,都要小心。教育部為什麼不委託專家進行研究,而要用簡單的問卷、百分比這種描述統計第一章的作法來欺騙大眾?

有沒考慮到師資怎麼來?教科書怎麼編?對考生、家長、補習班、社會各界所可能產生的負面影響?其中的意識形態如何?又有什麼「知識—權力」關係存在其間?

其實,教育部在這件事的做法上就嚴重違反社會科學研究精神,試著用科學方法說服民眾,不要想當然爾地率性施政,否則,充其量只是為教改增添罪狀一項,也為台灣再增加一些苦命的白老鼠吧!





2006.03.22中國時報 都是教改的錯? 莊佩璋

教育部長杜正勝到某學者家作客。學者有個兒子正讀國中。杜殷殷詢問:「學校還好嗎?」「老師好不好?」「新教材能不能適應?」小孩則隨口敷衍:「都很好!」

杜走後,學者對兒子說:「平常對教育意見一大堆,怎麼見到教育部長,就一聲不吭啦?小小年紀,就這麼世故,鄉愿!」

小孩一臉無辜地說:「我只是怕多講話,部長又要教改……。」

現在,大部分家長都聞教改而色變。因為以前是小補,教改後變大補;一綱一本只需一補,一綱多本則須多補;聯考一試定生死,是早死早超生,教改後則是分段凌遲;學校愈強調快樂學習,學生課後就愈需痛苦補習。所以社會普遍的心聲是:「麥擱改啦!」

也因為捅出教改這爛攤子,很多白老鼠的家長一提到李遠哲,都罵聲不絕。但是,這一切真的都是李遠哲與教育部的錯嗎?

就以加考作文為例好了。自從升學考試不考作文後,學校、學生都不把作文當一回事,搞到大學生連封信也寫不通,更別提論文寫作了。在這種情況下,杜正勝決定恢復考作文,有錯嗎?

可是,加考作文一確定,作文補習班就出現了。然後,名師就像名嘴解盤:「我研究過計分方式,規定寫一百五十個字,你只能增減十個字,否則會扣分。文章內一定要出現三個成語,以展現程度。但,也不宜過度,否則會引起閱卷老師反感。更重要的是,絕不能有錯別字,沒把握就不要寫……。你們放心,只要聽我幾堂課,保證能讓你們的作文脫胎換骨,絕對考高分。」

加考作文,本意是藉考試引導教學,讓學生廣泛閱讀,用心寫作。遺憾的是,我們這個民族短視近利,不願長期運動以強筋壯骨,只想一時進補來脫胎換骨。而且,學生應付學業已不暇,誰還有餘裕廣泛閱讀?結果就是補習班大發利市,學生則身心俱疲。

李遠哲、杜正勝接下教改十字架時,可能沒想到學業就如同結婚典禮,都是家長的事;有辛苦競爭的父母,就不可能有快樂學習的小孩。家長互比高下,不肯讓自己小孩輸在起跑點,逼小孩偷跑,幼稚園補英語、心算、珠算,小學則補理化、數學,搞得人人自危。在這種病態社會環境上,怎可能成功移植歐美的教育制度?

教改,其實並沒有助長補習;而是補習使一切教改都只是「叫」改。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FguHistoryAlumn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