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貝島是澎湖最北端的「有人島」,其海岸線長約十公里,沙灘就綿延了三公里。一般論及旅遊觀光的三大要素有所謂的三S:陽光(Sun)、海洋(Sea)、沙灘(Sand),吉貝島是國內少數具備這三項條件的小島。

近年來澎湖國家風景區管理處致力於澎湖的觀光發展,在吉貝島係以大型投資案進行整體的規劃與開發。民國九十二年澎管處標租吉貝「沙尾」兩筆國有土地,陸域約二十二公頃、海域約二一○公頃,希望有意的財團以二千萬元承租,經營五十年。此BOT案公佈後,立即引起環保團體以及當地居民的激烈反應。他們發起了「搶救吉祥寶貝島」的連署活動,並且相對提出將吉貝島規劃為「專司海平面升降記錄及生物變遷的永久樣島」。因此,該BOT案迄今仍未通過。近日在立法院召開了環評的公聽會,仍引致許多紛擾與質疑,吉貝島的觀光開發案的後續發展,目前是很難預測的。

其實,從一個小島觀光旅遊與永續發展取得平衡的觀點,吉貝島應可嘗試朝向「生活博物館」(Eco-Museum)的願景努力。台灣十年來「社區總體營造」的啟蒙主要來自於日本的「造町」運動,其中最有名的日本古川町是一再被提及的典範案例,古川町具備了參觀、研究、創造、保存、學術、展示、學習、休閒、遊憩等「博物館」的功能,可謂一座「活生生的博物館」。吉貝島的面積僅三.○五平方公里,人口約一千五百人,過去居民生活以漁業生產為主,目前,吉貝島是一個典型「轉型中的漁村」。如果從漁村社造的角度思考,打造吉貝島為一座「海洋生態博物館」,雖然是難度頗高的理想,但絕對不是遙不可及的「烏托邦」。

吉貝島擁有豐富的自然資源,例如:它有為人熟知長達七百公尺的沙尾,沙尾已成為代表澎湖的夏日意象,也是年輕人最愛的海洋休閒樂園。澎湖海域覆蓋廣大面積的珊瑚礁群,吉貝島海域也不例外,是海洋學術研究或海洋生態觀光最佳的「標的」。在人文資源方面,吉貝島號稱「石滬的故鄉」,石滬是歷史悠久,可追溯至新石器時代的一種古老的陷阱漁具,它利用漲退潮的原理捕捉魚群,澎湖石滬的數量多達五七四口以上,居全台之冠,而吉貝島擁有八十八口石滬,又是澎湖第一,石滬是我們祖宗先民的智慧文化創意的結晶。

因此,今後吉貝島的發展關鍵及主導就在「吉貝人」了,台灣本島盛行的社造運動應該在吉貝島積極推展起來。吉貝島的居民們應組成「有願景、有組織、有效能、有活力」的社造團隊(或者社區發展委員會),實際參與吉貝島發展之規劃與推動。另外,我也在此提供若干建議:

一、前來吉貝觀光遊客數量應予限制,對每天登島人數實施總量管制。

二、島上觀光的遊客禁止租用摩托車,遊客應該步行,或以自行車來做為交通工具。

三、全島岸域的休閒遊憩活動應落實生態保育的觀念,予以有效管理,必要時可收取合理的費用。

四、收取的費用應該完全用諸環境復育、公共設施、管理、規劃等用途。

五、吉貝島周圍的海域應請專家學者協助規劃,設置保護區、遊憩區、作業區等。

過去政府諸多開發施政常有過份圖利財團或有「賤賣賤租」國土之嫌,此風實不可長。以社造精神開發或經營一個村落或社區,或許陳義太高,但是我們只有一個吉貝島,一個小島永續發展的過程是循序漸進的,是全民參與的。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FguHistoryAlumn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