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名揚、姜炫煥、簡慧珍、包希勝/專題報導】
約11、12年前,社會上興起強烈要求教育改革呼聲,一群等不及制度變革的家長及教育人士,陸續在各地成立了森林小學、種籽學校、全人中學等極具實驗性的體制外學校。10年過去,日前中研院長李遠哲為體制內的教改不理想道歉,但體制外這些學校,多數存活了下來,且為許多學生成長找到另一種可能。
全人中學---學生可要求開課
位在苗栗卓蘭的全人中學今年設校滿10年,剛開始每屆只有3、4名學生,這幾年每屆增為8到10人。因人數少,每學期學費13.5萬元。上課不分年級但分程度,必修課是國、英、數、社、自、藝術、體育與登山、探險、公民;另外大家還討論要不要規定看過多少部電影、讀完多少本書才能畢業。
全中只要有6個人要求開一門課,學校就負責找老師來上,所以開過滑板、街舞、劍道、德文等課程。修課不過的,可再修一年,或改自學,即使沒修過的課,也可要求自學,學校鼓勵主動自學,只要通過檢定,就可拿學分。
全中校長黃政雄說,他們的學生,有的考上台清成,重考才上大學的也有;大部分學生進大學後表現都不錯,學習慾望強,因為其他大學生開始沈迷網路、露營時,他們早幾年都已經歷過。
他也說,全中的學生只有不會念書的,沒有變壞的,因為學生變壞是因回應環境壓力太大;就有原本在國中混幫派、打架、喝酒的學生,剛進來會砸東西、威嚇同學,經過不斷輔導、包容,變得穩定。
人文國小---畢業生適應良好
宜蘭縣2所體制外學校之一的人文國小副校長陳清枝說,創校之初,一度受到各方質疑,曾有家長在子女就讀一年多後,擔心將來孩子升學有問題,一度出現「轉學潮」,但經校方努力並和家長溝通,學生逐漸回流,很多學區外的學生也陸續轉入,學生人數日趨穩定。
人文國小今年有18名應屆畢業生就近讀頭城國中,校長林志全說,起初會擔心他們會有適應問題;但遠從礁溪國小轉學到人文國小的李芷彤及都是從頭城國小轉進人文國小的楊哲銘、廖啟智都說,升國中兩個月的第一個感覺是「作業比較多、老師比較兇。」不過他們也說,沒有適應上的問題。
苗圃小學---自訂工作表讀書
彰化縣鹿港鎮在91年設立第一所體制外苗圃彰化社區合作小學。雖是體制外教育,但因教育局要求符合法令規定的學習場所,苗小學多次搬家,3年前,找到秀水鄉1處閒置別墅,教育局勘察後,同意別墅當教室,庭院當操場。
苗小的學生到校的第一件事是清理環境和清潔教具,上第一節課前要靜坐10分鐘安定心情,接著寫日記、寫一天工作表,學生按照自訂工作表讀書,或老師指導讀書、做美勞,做實驗。三年級小朋友蔡銘澤曾回一般小學1年,他說,比較喜歡苗小,可以讀自己喜愛的書。
種籽實小---混齡依興趣跑班
台北縣烏來鄉的種籽親子實驗小學,早在11年前是以毛毛蟲學苑名稱創辦,去年改變經營型態,由兒童教育實驗基金會申請租用烏來國小信賢分班的校地,用公辦民營方式經營學校。
種籽實驗小學現有來自台北縣市的80多名學生,校長舒兆瑞說,公辦民營讓學校經營很有壓力,因為每年要交3萬元給縣府,加上其他開銷,使得學生的學費一學期要6萬多元,被師生稱為「舒跑」的他說,「我們不想讓學校成為有錢人才可以讀的學校,可是卻不得不迫於經濟的現實。」
種籽小學分成8個導師班,完全混齡,每位導師帶9至12名學生,學生每學期前先填志願,選擇要跟的導師、及要修的課程;數學、國語、每周一節的生活課程是必修,其他都開放選修,學生依興趣跑班上課。他們也會讓新生先試讀一個星期,再決定要不要留下來。
舒兆瑞說,學校也有「校規」,但比較像是彼此的生活約定,所有的規定都是經過老師、學生、家長共同討論後決定,重要的是討論、溝通互動的過程,有爭議時表決,少數要尊重多數人的意見。
森林小學---每年暑假國外遊
女兒從汐止森林小學畢業的馬小姐說,女兒剛上國中時有點適應困難,但抱怨歸抱怨,女兒還是會自動自發按部就班讀書,雖然沒有參加補習,但成績都名列前茅,想想可能是在森小學到的學習態度。
她說,女兒曾提起,讀森小印象最深刻的是每年暑假的「國外旅遊」,行前學生要先了解要去國家的歷史文化、地理,以及當地的人文風情。而且這個活動只允許小朋友參加,家長不能隨行,全程住普通旅社,目的是讓學童在外養成獨立自主的生活習慣,不依賴父母。
不過,體制外教育也有推展不開的例子。
失敗案例---融合中小學結束
像高雄縣六龜在87年開設唯一森林學校「高雄縣融合中小學」,因位置偏遠,91年遷校至田寮國小舊址,改為「融合中小學田寮實驗班」。但因南部能接受這種理念家長不多,遷校後全校僅13名學生,包括國中3人、國小10人。且因每學期學費要6萬多元,招生日益困難,92年暑假前,只剩3學生,無法支撐,提早結束原本的10年實驗計畫。(李名揚、姜炫煥、簡慧珍、包希勝、孫蓉華、張祐齊採訪)
體制外教改》畢業過來人看法
【記者李名揚、孫蓉華/專題報導】
張中奕
不想讀大學 父母支持
張中奕今年26歲,體制外全人中學第一屆學生,他的父親張清溪是台大教授,但他高中畢業後,決定不再升學,因為「不需要」,他的父母親都支持他的決定。
現在讀高醫大性別研究所1年級的蔡伊婷,是台北縣種籽親子實驗小學第一屆畢業生, 她說「那是我人生非常重要的一段時間,讓我明白自己想要什麼、要做什麼、要如何去實踐。」
張中奕的母親曹慧玲,求學路上一路順遂,但卻無法學喜歡的藝術,讓她覺得「失去很多其他機會」;於是中奕小五時,她把兒子轉到那時剛成立的森林小學。之後又辭去教職,到南投買茶園,好讓兒子讀偏遠的北山國中,後來的高中先讀了1年延平高中補校,1年後就轉到全人就讀。
中奕說,他在全人時,有一陣子愛上科普書,就一本接一本地看,全人讓他可以不必為考試而讀書。
張中奕高中畢業後,到到CD店打工、擔任義工編輯、幫棋院月刊撰寫文章,現在則架設圍棋網站「弈棋」。他說,沒去考大學,是認為念大學並非必要,因為他想走的路,不需要大學文憑;不過若以後覺得有需要的話,還是會念大學。
蔡依婷
那段時間 學習做自己
蔡伊婷說,她曾在種籽讀小六,國中也讀過一年。即使時間不長,但那段期間,她可以做自己想做的事,了解學習的目標。
蔡伊婷說,會去讀種籽小學,正好台灣在暢議教育改革,她與父母討論、試聽後,覺得可以換個環境學習。但這種教育模式不見得適合每個人,她弟弟曾經讀了一年半,就轉回原來的國小,因為弟弟比較習慣被動學習,所以在種籽小學並不快樂。妹妹則與她適應良好,現在是東海大學生物系4年級學生。
蔡伊婷說,在種籽也有學習評量,但老師重視的不是分數,是學生到底學會了沒有後來回體制的國中、高中後,因制式課程和一堆約束管教,「會令人不舒服,難免抱怨為何老師如此機車,雖然能夠理解,但不能認同,不過我沒與體制對抗,是想要說服老師接受我的看法。」
黃煒程
自由學習 建立了自信
黃煒程現在是國立台灣藝術大學電影系四年級學生,讀國小時因有學習障礙,常被老師罰跪、被打,媽媽看不下去,把他轉到種籽小學。
黃煒程說,他在種籽讀了小六及國一,學習很快樂,因為很自由,老師不會逼著要讀書要考試,可以學習到外面學不到的課程,例如木工課等,他也由非主要學科學習建立自信。他後來靠著籃球成績上了台北縣的私立南山中學,加入籃球隊,再通過甄選進入台藝大,一路走來,他說,小時候那兩年的自由學習是影響他學習的關鍵。
【2005/10/28 聯合報】
體制外教改》孩子體制外 爸媽腦袋要跟上
記者孫蓉華/專題報導
台北縣種籽親子實驗小學等體制外的學校,提供給家長、孩子另一個學習的願景,不過,有孩子參與過「實驗」教育的家長表示,這類課程並非每一個孩子都能適合,父母也需要做好準備,更要全心協助,否則效果有限。
種籽親子實驗小學家長會長周梅,三個孩子都是種籽,老大、老二已畢業,老三正在讀小二。她說,當時會選擇種籽,只是想換個不一樣的學習環境。學校自主學程的課程設計,讓孩子可以學習如何安排自己想上的課。最大的感受是看到兒女有如發現新大陸般地學習新知,家長也跟著孩子的腳步一路探索。
周梅說,在種籽小學沒有不能被打破的規定,例如學生會提出,為什麼一定要走某一條路線、學生建議每節上下課鐘聲能不能不一樣、學校愛心媽媽供餐否再增加等,只要經過共同討論,多數通過要辦理,就可以擬定計畫執行。
周梅表示,孩子的適應能力其實比父母想像的強,她女兒選擇讀國中時,就自己先找想去的學校,了解校風、學校管教情況等,最後選了一所私立國中,學校不會打罵,對學生也很尊重,讓女兒適應愉快。她認為,體制外的自由學風是訓練學生更能適應競爭激烈的社會,不是保護他們不受傷害,人與人的信任、親師生的互動良好,就是孩子最好的人際關係訓練。
周梅說,她上國中的兒子因為被誤會,被其他班學生嗆聲說要報復,她十分擔心要陪孩子上學,結果兒子回她一句「你以為我不會跑喔」讓她鬆了口氣,孩子比父母想像得更堅強。
另一位體制外學生家長魯美說,重要的不是學科的學習,而是生活上的自理與解決問題的能力。
森小的家長說,就算很自由的森小也會有學生適應不良,但問題多半出在家長。曾有一名小男生,父親在大陸經商,後來又因為有外遇,媽媽忙著處理婚姻問題,忽略了對兒子的照顧,讓這名學生在學校成為幾乎沒有聲音的人,學習不如預期。也有學生缺乏家庭支持,學習沒有目標,效果自然大打折扣。
周梅與魯美都認為,在大家都檢討教育改革的成效時,另一種的教育模式是應該存在的,大人應該讓孩子有多一種的選擇。
【2005/10/28 聯合報】
- Oct 31 Mon 2005 00:25
體制外教改》這些學校 成功教改10年了 【李名揚、姜炫煥、簡慧珍、包希勝/專題報導】 【2005/10/28 聯合報】
close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