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教育部五年五百億打造台灣頂尖大學之舉,果如預料,引起軒然大波。落選的學校,不滿審查結果;獲選的學校,不服氣排名;根本沒被列入考量的學校,質疑整個計畫;教育部長則在立法院與立委們「相罵」。至於五十三所公立大學校長,更是沒人表示已經弄懂了教育部的審查過程。一樁教育行政事務,惹出如許風波,實堪惋嘆!

以目前政局來看,這五年五百億事實上是花不出去的。因此獲得大筆銀子的台大成大,其實也不用竊喜。原因是本項經費在立法院根本已予凍結,立法院且有決議:法人化及規模化不能列為給款之條件,如今教育部顯然並未遵從該決議,教育部長又與立法委員交惡,這筆錢怎麼可能在短期內動支?特別預算雖說可以保留三年,但一來三年後之政局誰也不能逆料,屆時還有沒有此項政策,無人可以擔保。二則學校用度,已形拮据,故亦無餘額可以先行墊付,徐待三年後再予補發。

若想貫徹政策構想,教育部就需調整行政風格,改變鬥雞式之作法,誠懇與立法院協商溝通或重新審議,把這次招人詬病的地方,例如十幾位委員只開過幾次會、且有多人從未出席,各大學也不知審議情況等弊端,盡行革除,以釋群疑。

當然,最好還是藉此機會,重新思考這個政策是否確實妥當。

日昨李家同教授在國民黨中常會演講時便指出:台灣現在的教育問題不在尖端不夠,而是基礎不足。此乃切中時弊之言。整體教育偏重高等教育,對中小學基礎教育不重視,投入偏低。高等教育中,又偏於研究所,不重大學基礎教育;追逐新的尖端的科研成就,不重視基礎研究與教學,以致研究型大學幾乎等於好學校之代稱,教學型大學就意味著乃是二軍。教育部整天也只想著如何砸錢來提升大學之研究水準,甚至這次分配款尚餘二億元,就想到乾脆去美國設立研究機構,簡直把教育部自視為國科會或中研院,不太懂得教育機構與研究機構之分際。更不了解急功近利、缺乏紮實基礎教育之高級科研,其實只是少數精英在研究室裡閉門苦幹,或以全民之血汗錢來博取他們在少數同行間的聲 名而已。

何況,就是研究,台灣該發展什麼研究呢?由評審就知道,目前基本上是科技導向的,對人文社會學科關注甚少,以躋身美國學術主流,為邁向頂尖大學之目標。這種走向,或許與近年教育主管官員多出身中研院或研究機構,而乏實際大學教學經驗有關,故其政策雖可顯示他們的關懷與思維模式,但絕非台灣教育應走之路。目前遭到抨擊,實乃改弦更張之良機,切莫繼續固執下去了。

http://www.fgu.edu.tw/~literary/main.htm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FguHistoryAlumn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