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難想像到這是40年前的一群年輕學生的實驗性作品,比之於今日的水墨畫,他們在創意和技巧上,絲毫沒有遜色……

我該怎樣去寫,才不會給大陸美術界的朋友臭罵呢?因為,事實是有點難以置信的:上世紀60年代香港一群初中生,在美術課繪的水墨畫,理念上和技法上大致已經預示了90年代以還的大陸當代新水墨畫。

那個時候香港的小學生都練過毛筆字,只差沒人告訴他們,這個功底是可以用來做水墨塗鴉的。香港中小學的美術老師竟也沒有想到,向有毛筆基本功的學生教授水墨畫可以事半功倍。

66年我在耶蘇會的九龍華仁書院唸初中二,美術課老師是譚志成,可惜譚Sir當時教我畫的是水彩畫。二年級後,就沒有美術課了,我也從此再沒畫畫。

那年秋天的新學期,譚志成突然在一、二年級的美術課裡,棄水彩,改教水墨。他想,如果美育可以通過西洋畫來成就,為什麼不可以用中國畫?這想法已孕育了一陣子,但不敢推行。他寫道:「遲遲未於實踐,是因為在學校從事一項前人未曾做過的教學實驗,不是自己個人的事,不能草率為之」。

給了譚志成鼓勵的是備受爭議的新水墨教父呂壽琨,當時兩人並不認識,譚志成只是去香港中文大學校外課程部聽演講,聽呂壽琨強調學中國畫不應模仿前人或老師,必須誠於一己。這是呂壽琨畫見的其中兩大主題:一、罵明清至當代的國畫老師要求學生模仿老師的家法陋習,指出中國畫是臨摹創新並重的,二、重申中國藝術精神在於率性從心的澄懷之道,如明末石濤的「我之為我」。呂壽琨的言論堅定了譚志成在初中美術課裡教水墨的決心。

但水墨畫該如何教給初中生呢?譚志成「體會到我不能重複用我自己跟大師們學中國畫的方法去教導我的學生」。

於是譚志成自創十二題水墨課程。多年後回看,最有價值的就是這個教法,原來那些學生可以這麼快上手,更重要的是:可以這麼快開竅。

十二題如下:1,毛筆跟紙墨水的運用;2,只用墨不用筆;3,點和線;4,三角形;5,多邊形;6,弧線、圓形;7,形的組合。經過這一輪後,學生已經找到一點技法的感覺,才放他們去畫8,寫生;9,風景;10;香港九龍新界;11,中國傳統繪畫;12,幻想與創新。

一屆一屆的教了5年,這期間譚志成業餘進修拿到碩士位,於71年轉職到香港博物美術館,多年後出任香港藝術館總館長,並且是香港的新水墨運動的中堅份子。

這樣,30多年過去了,直到譚志成退休後整理舊藏:「才發現和我的繪畫綑在一起的學生作品,狀況還十分完好。當我把它們一張一張地檢看時……發覺留下來那批學生的作品中,雖然是三、四十年前由十三、四歲的少年所作,有些和今日一些當代大師們的新創手法竟相類似,有些則是至今中國畫壇仍未出現過的新內容和新風格」。

這事傳出去後大家都傻眼。現任香港藝術館總館長鄧海超寫:「一位學生的作品,繪畫樹根懸浮於長城上空……令人聯想到今日藏於香港藝術館水墨畫大師吳冠中所作的一幀『樹根圖』,是如此殊途而同歸……很難想像到這是40年前的一群年輕學生的實驗性作品,比之於今日的水墨畫,他們在創意和技巧上,絲毫沒有遜色」。

華仁學生不可能這麼出色,只是譚Sir找到了一個殊勝的美育法門。

http://news.chinatimes.com/Chinatimes/newslist/newslist-content-forprint/0,4066,1105130102+112007021200331,00.html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FguHistoryAlumn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