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歷史在我眼中不是鏡子,不是長河,不是一件件發黃的紙,而是一個個活生生的人!」海南作協副主席曉劍在《滄桑》一書中如此結尾,但這種歷史觀,讓他的書成為中宣部「八大禁書」之一。

一位上海朋友周末來電:「三聯周刊不久前做了一期文革專刊,以江青為封面,結果被禁了!」對照中宣部查禁章詒和《伶人往事》等書,上海朋友的消息一點不意外。對大陸年輕一輩來說,文革只是歷史記憶,但對不少經歷文革痛楚及歷史沈澱的老一輩人來說,歷史就是一個活生生的現實。

究竟中宣部怕什麼?檢視禁書或許從中可得出蛛絲馬跡。

作品太寫實 成了致命傷

《滄桑》是現年五十五歲的海南作協副主席曉劍的作品,這位河北人原為劇作家,寫過長篇《世界》、《中國知青在海外》等著作,歷史場景重構是他作品的主軸,也是當代不少作家的寫作模式。

在小說中,作者以陝北漢子霍達東顛盪沉浮的命運為主線,透過革命化語境,從辛亥革命、軍閥混戰、國共分裂,一直敘述到中共建政後的反右、大躍進,將書中主人翁的個人經歷轉化為鮮活而沉重的歷史註腳,也將一位小人物如何從平民當到副省級領導心中的掙扎及錯位,描寫得淋漓盡致。但現實主義作品的太過寫實,成了這本小說的「致命傷」。

另一本同樣寫歷史的《風雲側記─我在人民日報副刊的歲月》,是著名散文家袁鷹的回憶錄。這位老編一九五三年進入人民日報後,直到八六年退休一直從事副刊編輯,這本書詳盡記載他方方面面的往事。

建政初期,大陸新聞媒體盲目學蘇聯,拋棄傳統副刊,使報紙乾巴巴沒味道。袁鷹在書中憶起一九五六年中共提出「雙百」方針「大鳴大放」後,人民日報恢復傳統副刊,開闢雜文專欄,並邀來茅盾、葉聖陶、丁玲、趙樸初等作者群,成為當年全中國副刊仿傚的對象。

袁鷹圖文並茂地敘述當年的波瀾壯闊,也保留許多早期大作家的書信手跡,他和老作家冰心交誼最深,致使冰心垂暮之年為人民日報副刊寫了四十多篇文章。

但文藝的發展道路從來就不會一帆風順。袁鷹碰觸了「禁忌話題」,從《武訓傳》、《紅樓夢研究》批判、胡風事件、反右、大躍進到文化大革命。袁鷹在書中透露,對武訓這個小人物橫加罪名,實際是由江青一手操作。他也憶起毛澤東發起「陽謀」,導致一夜之間風雲驟變,二十多位雜文家一個個落馬遭難,其中巴人被遣返原籍,精神失常,鬱鬱而亡的往事。

談到原人民日報總編輯、後來調任北京市委書記的鄧拓,袁鷹用整整一章寫鄧拓在人民日報工作期間兢兢業業、任勞任怨、學識淵博的人品、風格和才華,大有不堪回首、不勝惋惜之慨。

《一個普通中國人的家族史》也一樣因回憶歷史而成禁書。網名雅可夫的作者國亞生於七○年代,他近年常在網路發表文章,相當活躍。

中宣部禁令 難敵市場化

這本從十九世紀中葉寫到廿一世紀初,縱跨一百五十年歷史真實紀錄,據國亞本人表示,書中敘述的任何事件,「都是我父母、本人及其他家庭在生活中遇到、聽到和看到的。它們是真實的。既然作為歷史,那麼就需原汁原味,不加任何粉飾、虛構和誇張地展示給讀者。」

既然從父輩寫到當前,書中的主軸自然橫跨國統時期到抗戰,解放戰爭到新中國成立,打土豪分田地到文革,改革開放到今天的所有政治運動。儘管觸及地雷,但國亞卻真實描繪了歷史滄海桑田下普通中國人的命運臉譜。

《伶人往事》、《如焉》或《年代懷舊叢書》都有相同主軸,最後也慘遭相同命運。然而儘管遭禁,日益多元化及講究維護權益的今天,不只是文化人站出來說話,官方媒體也曲線表態支持。上月《人民網》、《解放日報》及山東黨委報《大眾日報》都專文表達肯定之意。

儘管遭禁,卻絲毫不減其文學鋒芒,中宣部的歷史觀顯然仍停留在計畫年代。市場化的今天,書是越禁越暢銷,中宣部顯然脫離實際太遠了。

http://news.chinatimes.com/2007Cti/2007Cti-News/2007Cti-News-Content/0,4521,110505+112007020500070,00.html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FguHistoryAlumn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