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底的立委選舉,將首次適用「單一選區制」。這個改變,是二○○五年第七次憲法增修的結果。在修憲之前,立委選舉採「複選」制,同一地區往往應當選不止一人。於是常有立場極端的候選人,只要迎合了部分偏狹選民的喜好,就能得到少數死忠者護航而當選,因此政治學者對此選制多所批評,乃有單一選區改革之議。在單一選區制之下,台灣各地的選區將畫分得較小,每個小選區內只有一席立委當選名額。許多鼓吹單一選區制的政治學者專家都指出,單一選區制將有利於政治人物立場趨向中道,而原先複選區下政見極端的候選人,將不易再有當選的機會。

但是,在去年底北高市長選舉之後,我對於前述論點的真確性漸漸感到質疑。北高市長當選人只有一名,顯然是單一選區制。然而候選人真的有理性中道的政見空間嗎?選民真的不受極端政見的影響嗎?坦白說,我覺得政治學理與台灣實況有不小的落差。

主張單一選區有助於候選人提出「中道」立場的論點,其學說概要如下。在一個正常的兩黨競爭環境中,任何立場極端的候選人,都會給對手可乘之機,而遭到選舉的挫敗。例如,若某甲提出一項極左派的立場,雖然使某甲擁抱了最左端的群眾,卻也使甲的後防空虛。此時,若某乙將甲的立場稍稍右修,在單一選區制之下,就能囊括所有立場稍微溫和選民的選票。在投票時,某甲極左的少數支持者不敵廣大的溫和選民,於是會落敗。某甲預知如此,也就不敢採取極左的政策立場,而要往右修正一些。當某甲右修立場時,某乙當然也要同時修正,雙方皆務必要以掌握大多數溫和者為要。兩位候選人如此不斷往中間修正,最後彼此只會採取中道的溫和立場;這就是政治學上著名的「中位數選民定理」,意即候選人會傾向採取迎合中間選民的立場,也只有中道立場者才能勝出。

但是「橘逾淮為枳」,西方的政治學定理到了台灣,恐怕就不得不做些修正。在台灣,即使是單一選區,至少有以下幾點因素不利於中道立場的出現:

一、初選:目前重要政黨都有黨內初選的程序,由黨員對可能的候選人做初選投票。一般而言,只有政治上較為狂熱的人會加入政黨、繳交黨費、參與初選投票。因此,黨內初選的選民結構往往與社會大眾不同。由這一群意識形態較極端的人去選擇候選人,最後當然很可能是由較極端的人在初選中出線。假如初選中的民調又排除意見溫和者,那麼初選的扭曲就更嚴重。某人若經狂熱政黨選民支持而贏得初選,他在第二階段黨對黨的競爭之中,大概也不太可能違背初選民眾的期待,改為中間立場。

二、媒體:在競選期間,候選人當然是要投合選民的立場,但是選民立場多少又是受資訊、環境、報紙、電視的影響。現在,台灣的各大新聞電視台幾乎都壁壘分明,各種政論節目都各自只邀請「同好」,面孔千篇一律、論點互為發揚、討論題綱皆已預設立場。平面媒體雖然好一些,亦不乏立場鮮明、夜郎自大、完全不顧中立平衡者。在這種情況下,閱聽人平日資訊收集都是重腥重鹹,根本不易接觸平衡中性的分析。選舉的時候參與政見發表會,他們多少想聽些「爽」話,又怎麼吞得下候選人溫和敦厚的中道論點呢?

三、移民:選民投票即使會選出立場中道的候選人,但所謂的中道也只是就「現有」選民而言。一般而言,現有選民是用手投票,而看不慣主政者政策的人,早已「用腳投票」移往他處。以兩岸經貿政策為例,真正希望與對岸通商通航的生意人,恐怕早已將企業出售、移出、減資、在對岸設據點;個人往往也移居中國大陸,即使沒有移居,至少也懶得理會台灣政局。這些立場與當局相左的人既然移走了,剩下來的選民結構當然也就有所改變,而他們之間的中道立場,也已經不是社會原本的中道立場了。

四、對岸:台灣與中國大陸的關係近年來日益緊張,短期間似乎也沒有緩和的跡象。由於台灣各個面向的議題多與中國有關,在選舉時所有的問題都容易簡化成「統/獨」的單一取向,立場自然容易趨向極端。不論教育、文化、經濟,只要冠上「中國人/台灣人」、「敵/我」、「本土/非本土」的二分,所有的訴求都會演變成挑動基本情感的刺激,無論如何都無法理性討論。

在初選、媒體、移民與對岸的四重影響之下,台灣的民主選舉遂產生了重大的扭曲。即使是單一選區制,候選人也不得不採取鮮明極端的立場。去年底的北高市長選舉,雖然是地方首長的競選,但競爭的主軸卻仍然是「本土政權保衛戰」,市政政見幾乎完全沒有重要性。雖然貪腐與否一度成為爭議的焦點,但是個人操守特質終究抵不過血緣、統獨、省籍、本土的原始呼喚。市長選舉所競爭的不是市政,而是本土政權,雙方對立鮮明,又哪有溫和中道的空間呢?

今年底將首次舉行單一選區的立委選舉,我預測又將是一場「總統大選前哨戰」、或是「本土政權存續戰」。所有的極端立場,大概是不會煙消雲散的。這種獨特的政治生態顯然對台灣不利,但是要怎麼改變,恐怕也不是三言兩語就能釐清。大致而言,我們管不到對岸的態度,也不能干涉人民的自由遷徙。但是對於初選制度與媒體生態,有識之士確實該思考可能的變革之法。

http://news.chinatimes.com/2007Cti/2007Cti-News/2007Cti-News-Content/0,4521,110514+112007020500215,00.html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FguHistoryAlumn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