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元八六三年,拜占廷帝國的教會(東正教)學者希利爾和他的哥哥墨多德斯,應摩拉維亞大公之請,前往該公國傳教。摩拉維亞大公國是由斯拉夫人建立的國家。當時的斯拉夫人文化十分低落,只有語言而沒有文字,拜占廷帝國代表了先進的文化,因此摩拉維亞大公國大量學習拜占廷文化,包括政治法律禮儀用品等等,邀請希利爾兄弟去傳教,也為了開化人民。
為了便於傳教,希利爾兄弟用拜占廷帝國的文字(希臘文字),把斯拉夫方言的拚音轉化成希利爾字母,進行聖經新約和古希臘作品的翻譯,而希利爾字母也成為斯拉夫各民族文字的來源,而東正教也因此傳入斯拉夫人之中。
■俄羅斯的靈魂之歌
西元九八八年,古俄羅斯人建立的基輔公國的大公強迫全民受洗,接受東正教為國教,從此東正教的信仰成為俄國人民的信仰,東正教的建築風格、繪畫藝術、音樂聖禮、宗教思想都成為俄羅斯文化的一部份。
從猶太人的早期基督教會到非猶太人的早期基督教會,再到羅馬的基督教會、拜占廷的基督教會,基督教會的基督信仰一直在不同的分裂狀態,爭論的核心有基督的神性、人性之分、三位一體(聖父、聖子、聖靈)的定義、基督之母瑪莉亞的屬性、贖罪的方式等等,基督教會的分裂是長期的現象,不是單一的歷史事件造成,但是西元一○五四年,羅馬教會的教皇派遣使者前往君士坦丁堡的拜占廷教會與大教長談判基督教做禮拜聖餐時該使用發酵的麵餅或不發酵麵餅(羅馬教會使用的是不發麵餅),雙方堅持己見,最後決裂,互相開除對方教籍,從此羅馬教會代表的西方拉丁教會與拜占廷代表的希臘正教(東正教)進入長達九百多年的大分裂,一直到西元一九六五年,東西方基督教會才和解互相承認對方。
東正教與拉丁基督教雖然同源,卻有各自不同面向的基督信仰,拜占廷教會雖是東正教的正宗,但自十五世紀拜占廷(君士坦丁堡落入伊斯蘭教徒手中),以及希臘也被鄂圖曼帝國佔領長達五百年,東正教的信仰反而在俄羅斯大地上成了流傳千年的輓歌,成為俄羅斯人民的靈魂之歌。
我從十七八歲時,狂讀俄國作家的作品,例如杜斯妥也夫斯基的小說「罪與罰」、「卡拉馬助夫兄弟們」、托爾斯泰的小說「復活」、果戈里的小說「死魂靈」、基列耶夫斯基的哲學作品(有關斯拉夫主義與東正教);在這些俄羅斯作品中,我一直發現信仰的主題,也促使我開始對俄羅斯東正教產生興趣,之後再進而對拜占廷神學有所好奇。
拜占廷的神學理論來自原始的基督教義、古典希臘哲學(柏拉圖主義)和猶太宗教的神秘思想。猶太哲學家在西元一世紀時提出logos是神與人之間的靈,人類只有靠著靈才能擺脫罪惡與墮落,這種靈的思想即新約中所言的太初有道(靈),道與神同在,神就是道,而基督降臨人世即道(靈)成肉身,基督救贖即聖靈充滿世人。
■基督信仰的神祕性
拜占廷教會強調基督信仰的神祕性(Myster),拜占庭文明所在的中心位置(君士坦丁堡,即今日的伊斯坦堡)位於歐亞交界,向東即兩河流域的美索不達米亞文明與古波斯文明的發源地,再加上巴勒斯坦地區的古猶太文明所在地,因此拜占庭文明除了來自東羅馬帝國的古希臘古羅馬文化的源頭外,也深受東方神祕主義的文化思想,這些神祕主義的思想也深入拜占庭的基督信仰中。因此拜占庭的東正教信仰強調的是非理性的、超越的宗教經驗,因此聖餐禮拜中,拜占庭教會主張用發酵餅,強調信徒在領聖餐時有如酵母般發酵與基督發生奧祕微妙的結合,東正教信仰也強調上帝神聖的光環,因此在聖像畫中的聖父、聖子、聖靈的背後都有光環罩。
拜占庭的東正教信仰從建立者君士坦丁大帝開始,即採行教俗合一的制度,這也造成了東正教在世俗政治上的保守性,俄羅斯的沙皇同時兼有上帝的光芒,(皇帝是上帝在人間的代表)只有主張無神論的共產主義者才會推翻沙皇制度,這也是為什麼俄國大文豪杜斯妥也夫斯基與托爾斯泰在身為堅定的東正教信徒的同時不會主張罷黜沙皇了。
一個上帝、一個帝國、一種宗教,這是拜占庭信仰的核心。俄羅斯東正教即建立在這樣的基石上。這樣的信仰強調位階,因此在三位一體的基督信仰中,東正教強調聖靈出自於聖父,但羅馬教會的拉丁基督教卻主張聖靈出自於聖父、聖子,東正教認為,這是對上帝的大不敬。聖父、聖子、聖靈是三位一體,只有一個上帝,不是二個上帝。
在東正教信仰,現實世界是罪惡的,人類只有仰賴靈光的救贖,基督降臨人間即帶來聖父的靈光,正教相信,人類的墮落起於靈界的墮落,只有藉著聖靈的聖化,抗拒邪惡,朝向至善,人類才可分享神性。但上帝給予人類自由意志選擇朝向善或惡,在東正教信仰中,人類的自由意志中存有背德、向德的可能性(這即是杜斯妥也夫斯基的小說中一直在探討的主題),因為人類如果一切由上帝安排、決定,那麼朝向至善,實踐美德就成為必盡的義務,那麼向善還有什麼價值而言,就因人類可以選擇,才有救贖的可能,人類不是被迫要住在樂園中,因為吃了善惡之果而離開樂園的人類,要出於自由意志而選擇是否要回歸樂園。
在東正教信仰中,死亡並非人類的懲罰,而是保護,人類難逃一死,因此人類才不敢永遠犯罪。罪帶來肉體與精神的死亡,在死亡中,人類才有復活的可能。復活代表肉體與精神的新生。基督的復活,代表的即是上帝的救贖。但這個永生不會自動發生,必須經由罪與罰的過程洗淨罪惡,上帝的恩典才會降臨。
在東正教國度,復活節是比聖誕節重要的日子,因為基督復活是信仰的核心,因為基督是道成肉身,只有基督肉身的死亡與復活,才可以聯結人類的肉身給予人類復活的神聖救贖。
■虔信者或迷信者
只有明白了東正教的信仰,我才漸漸明白為什麼托爾斯泰會寫出「復活」這本小說,對於東正教信徒而言,屬靈經驗是必須在現實生活中實踐的,因此東正教教會是基督的身體,教徒要在教會中做聖事,以聖父、聖子、聖靈之名洗禮(浸在水中三次),這些東正教的新皈依者藉著洗禮而植入基督的身體裡(教會)──即在基督裡,在教會中,教民領聖餐,吃基督的身體(酵餅)、喝基督的血(葡萄酒)等待靈性的逐漸成熟,以回歸上帝的靈光之中。
俄羅斯的東正教信徒,以廣大的農民為主,這點和拜占廷的東正教以君士坦丁堡的城市信徒為主有所不同,因此俄羅斯的東正教信仰發展出獨特的憐憫神學,即強調原始早期的基督教義,當時的信徒都是窮苦身份低賤的小人物,而非東、西羅馬帝國的皇帝、高官貴族、城市中產階級,憐憫神學強調貧窮與苦難的神聖性,因為只有身在貧窮與苦難中的人最能領受基督的信仰,因為當耶穌還在世時,圍繞他身邊的人就是這些貧苦大眾。這正是托爾斯泰解放農奴與捐出財產,以及要穿破衣、住茅屋,要生活得像窮人一般的原因,托爾斯泰相信的神聖與救贖,只有窮人才可獲得,就像聖經中所言,富人要進天堂,比駱駝要過針眼還難。這樣的基督信仰,自然有別於拉丁教會在中世紀時大量販賣給富人贖罪券,東正教信徒一向被認為是虔信者或迷信者,也有部份原因來自於此。
從西元一四五三年拜占廷帝國滅亡之後,俄羅斯的東正教成為東正教世界中最大的教會,從十世紀才開始接受東正教信仰的俄羅斯,卻結合了俄羅斯民間文化發展出具有封建主義色彩的東正教,因為俄羅斯正統教會對統治者的支持,也引發了部份激進信徒的反抗,主張「靈魂得救不需依靠教會」,但這些主張從未獲得廣大虔信(或迷信)的農奴的支持,也導致了歷史的因果引來了俄國無神論共產主義者在執政後對東正教會的打擊,但在蘇聯解體後,去俄國旅行的人不難發現,禁絕了幾十年的俄羅斯東正教信仰又大量復活了。畢竟東正教的信仰是俄羅斯人民的生命之歌。即使世世代代的貧窮與苦難,都不能消滅他們的信仰,反而使他們更親近、更需要基督道成肉身、復活拯救萬民的神聖信仰。
托爾斯泰曾說:「一旦人們相信並履行基督學說,就會天下太平。」俄羅斯從來沒存太平,這究竟是誰的責任?
http://news.chinatimes.com/Chinatimes/newslist/newslist-content-forprint/0,4066,11051301+112007020100503,00.html
- Feb 03 Sat 2007 18:10
2007.02.01 中國時報 ■東正教的神聖與救贖---生命之歌 韓良露
close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