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國防部長倫斯斐被趕下台,華府圈內人都知道國務卿萊斯是幕後主要黑手,過去六年萊斯被跋扈的倫斯斐欺負得不成樣子。而儘管倫氏下台罪有應得,但最近卻有一批兩黨國安前輩認為布希政府深陷伊戰泥淖,萊斯至少應負相當責任,他們甚至公開站出來批判萊斯。

萊斯最受詬病的是她在擔任白宮國家安全顧問時,把這個位子「做小了」,變成一個只會奉承布希、錢尼和倫斯斐旨意的「橡皮圖章」(rubber stamp)。在卡特時代做過國安顧問布里辛斯基軍事助理的威廉.歐敦姆(William Odam)中將指出,萊斯自己和整個國安會議覺察不出,也不會評估美國打伊戰的利弊,她做為一個國安顧問,應該扮演一個「誠實的中間人」(honest broker)的角色,向總統和國安會議分析侵伊利弊,但她卻成為侵伊的堅決擁護者。歐敦姆說:「萊斯一旦犯了這個基本錯誤之後,就沒辦法改了,一切都完了。」

美國國會於一九四七年通過成立國家安全會議,以作為總統處理外交與軍事問題的主要諮詢單位,總統、副總統、國務卿和國防部長等人是國安會議基本成員,另包括幾個內閣閣員、中央情報局和軍方代表。國安顧問的主要職責是每天向總統報告和分析國安大事,並提出建議。國安顧問的另一重要任務是把國務卿、國防部長和中情局長(或他們的副手)找來開會,集思廣益。但雷根時代的國安會成員羅伯特.裴理圖(Robert Perito)不屑地說,萊斯只是把公文轉來轉去,根本沒有做到「集思廣益」(Knocking heads together)的責任。

兩黨國安前輩皆認為萊斯的「怠忽職守」,造成了國安會議的權力真空,而讓錢尼與倫斯斐乘虛而入,特別是在「九一一恐怖攻擊事件」之後,萊斯和國務卿鮑爾這兩個黑人高幹完全被強勢的錢尼和倫斯斐予以邊緣化。不過也有人認為並不是萊斯怠忽職守而做小了國安顧問的位子,乃是錢尼和倫氏咄咄逼人把她架空了。不論是哪一種說法,萊斯主持下的國安會議對伊戰未發揮任何影響力,倒是不容否認的,甚至連一點建設性的「輸入」(input)亦沒有。

在過去五十九年裡,不乏國安顧問和國務卿(或國防部長)鬥法的案例,甘迺迪和詹森時代,強勢的國防部長麥納瑪拉(許多人認為倫斯斐是麥納瑪拉第二)和國安顧問麥克喬治.彭岱克聯手架空了溫和的國務卿魯斯克;尼克森時代的強勢國安顧問季辛吉鬥倒了軟弱的國務卿羅吉斯;卡特時代企圖心旺盛的布里辛斯基和官場老手國務卿范錫鬥得碰面都不講話。

令人費解的是,萊斯和布希的關係遠比錢尼、倫斯斐和布希的關係密切,在二○○○年大選期間和組閣後,布希與萊斯兩人單獨相處的時間亦遠比其他人多,萊斯為什麼不能擋住錢、倫二人的夾攻?布希對她信任不夠嗎?萊斯在雷根時代的國安會議做過幕僚,她應該清楚國安顧問的功能,為什麼在自己擔任顧問時卻交了白卷?

感恩節那天,萊斯和布希在大衛營一面吃火雞,一面討論伊拉克局勢,為布希和伊拉克總理馬里奇的約旦之會做準備,除了前國務卿貝克所領導的「伊拉克研究小組」,華府亦另有兩個研究小組(一在參謀首長聯席會議,一於國安會議)在探討伊局。但已有許多人表示,不管什麼方案,美國已到了「脫身不得」(NoWay Out)的困境。即將下台的聯合國秘書長安南和布希關係很壞,但他最近講了一句很公道的話,他說布希掉進了自己設計的圈套裡面而無法脫身。誠哉斯言!

一般來說,伊戰可分兩個階段,第一階段是從二○○三年三月十九日美軍入侵伊拉克到四月九日美軍在巴格達費多斯廣場拉倒哈珊銅像,這階段美軍死了一百四十人。哈珊銅像倒下後伊戰進入第二階段,即所謂戰後重建時期,直至今天,美軍死了二千七百多人。

萊斯既未能在第一階段扮演好「誠實的中間人」,第二階段更是大權被削,布希於二○○二年十二月下令把伊拉克戰後重建任務交給國防部,鮑爾和萊斯淪為「啦啦隊」,國安會議名存而實亡。

大家都知道布希出兵伊拉克乃奠基於一連串的謊言,謊言被扯破之後,改口說要使伊拉克成為阿拉伯世界第一個民主國家,布希動用武力輸出民主政治,這種自圓其說的陳述,只是一種笑話。

剛在密蘇里州期中選舉擊敗共和黨現任參議員的民主黨女將柯蕾兒.麥克斯基爾(ClaireMcCaskill)在勝利演說中批評布希伊拉克政策講了一句令人深省的話,她說:「槍桿子也許能夠出政權,但槍桿子絕對不會產生民主政治。」

連地方政客都知道這個道理,難道有政治學博士學位又從事國安工作多年的萊斯不知道嗎?無怪乎她在國安顧問四年被錢尼和倫斯斐拖著鼻子走,當上國務卿後,她的部屬也只會向記者炫耀萊斯奔走國際,又飛了數十萬英里。但外交成果在哪裡呢?

http://news.chinatimes.com/Chinatimes/newslist/newslist-content-forprint/0,4066,110504+112006112900071,00.html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FguHistoryAlumn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