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邀集幾位學生喝咖啡,咖啡店裡有一群人正在開小會,討論教育問題。我沒太注意,不料其中一人竟起身來打招呼,原來是教育科學研究所的程方平先生,將近二十年不見,虧他認得出!送了我一冊教育藍皮書,是去年的中國教育發展報告,是他和楊東平教授等有心人編的,定期追蹤調查,提出針砭。

我看該書,覺得最有趣的,是其中關於國學現象的兩篇專文。年度報告中有兩篇是談國學的,可見國學現象確為年度教育界之大事。其中一篇,詳盡報導了關於發展國學的各派爭論,代表學界對於祭孔、科舉、讀經、辦國學院、成立儒教研究中心等事的不同見解。另一篇則是對北京、上海、廣州、鄭州、瀋陽等十個地區的民意調查。據統計,自認知道什麼是國學的,只有23%。但只有2%的人認為國學是現代化之障礙,大部分人均視國學為民族精神及文化之主體,而其中之核心內容就是儒家文化。對於「已所不欲,勿施於人」「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達則兼善天下,窮則獨善其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等道理,民眾大扺均能認同。

這表示大家雖然對國學是什麼仍不甚明白(所以選出的國學大師,第一名是魯迅,第二名是季羨林。郭沫若、陳寅恪也在章太炎、黃侃等人之前),但對其價值頗為肯定。故若有人辦古文經典誦讀班,只有28%的人表示自己和小孩都不會去,且有60%的人覺得現今國學發展有危機,替它擔憂。若問道:希不希望孩子接受國學教育,只有21%被訪者不願意。

〈南方周末〉近曾有一評論謂:「和諧社會:難得的共識」。現在的社會,難得有什麼共識,對於國學,大夥兒的共識就不如「和諧社會」這句口號高。可是78%的人願接受國學教育,這個比例也就夠高了。在這種社會集體意識底下,學界若還在爭議該不該發展國學,豈不顯得無謂?目前的問題,是如何發展,並發展成什麼樣的國學。

例如68%的人認為弘揚傳統文化最有利的方式就是透過教育,增加相關課程及考試科目,但政府對此,有何相應措施嗎?各地辦國學院、國學班、國學研究所,可是迄今教育部的學科分類表就還沒修訂,仍無國學這個學科,同樣也無儒學等學科。在正式教育體制中,希望獲得國學教育的人自然只能求諸社會補充教育體系,這是各地兒童讀經班、企業家國學班紛紛開辦的原因,可是政府又對這些班不支持,常想取締,這樣能發展國學嗎?又如各地弘揚傳統文化,祭孔、祭黃帝、祭伏羲,甚為熱鬧,但祭不合義、禮不師古,流為儀式性之表演,又豈是發展國學之正途。諸如此類,對國學應開始有些較實質之研究,對相關體制也應有些調整,爭議及喊口號是沒用的。

【2006/10/15民生報】

http://mag.udn.com/mag/column/storypage.jsp?f_MAIN_ID=220&f_SUB_ID=1488&f_ART_ID=49362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FguHistoryAlumn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