倒扁運動發展至今已經脫離「反貪腐」訴求的公民運動,而成為一場「你死我亡」零和式的政治鬥爭。猶如被打開的潘朵拉盒子,這場群眾運動將台灣社會原來的內部矛盾與衝突因子再次激化,人心內部所有怨懟與敵意傾巢而出,聲嘶力竭的叫囂淹沒了該有的理性討論與辯論、方向一致的倒扁手勢不容異見存在,稚弱童音朗頌充滿仇恨的詩句、似懂未懂的對著鏡頭指控一個連大人也未必能釐清的行為。

在媒體集體瘋狂推波助瀾的這場紅色狂潮中,意見被簡化、真相不容討論,更遑論「總統下台」背後關於憲政秩序與體制的維護問題。自政黨輪替以來即執意反對當今執政者的舊勢力,透過媒體無限擴張其抗爭的正當性,甚至以聖戰士自居,其張狂更是嚴重刺激著隱忍多時的綠營群眾,這樣一個對司法體制、憲政秩序毫無討論空間的民粹式鬥爭,除了再次刺激族群衝突、藍綠對立之外,完全無助於已經嚴重撕裂了的台灣社會的縫和與共識凝聚。

作為曾經是民進黨前主席的施明德先生,一個對於綠營群眾與歷史有著高度掌握能力的民主運動前輩,一個曾經是最有能力弭平藍綠嫌隙的政治領導人物。如今在掌握群眾權力之後,竟然被群眾激情所反噬,兀自陶醉在自我演繹的宗教式殉道情緒中,透過媒體催化動員,不斷自我膨脹,而忘記過去曾經主張的大和解。試問,如果連曾經是同志關係,彼此曾經有過共同歷史與情感的施前主席與陳總統都無法好好坐下來談,我們還有什麼理由可以期待未來台灣社會的藍綠雙方還得以對話?這樣一場你死我活的群眾鬥爭,宣告了台灣的民主化終究脫離不了中國朝代更迭成王敗寇式的歷史覆轍。

九一六綠營民眾為何上凱道?事實上,現場群眾激烈狂熱的情緒並非執政黨可以動員,而是在被媒體以系統性暴力凌遲接近一個月來,壓抑隱忍的情緒必須找到抒發的管道,是支持群眾的熱情反過來迫使執政黨不得不接受群眾的意志-除了紅衫軍唯一的「倒扁」之外,社會上還有另外的聲音,那是支持以憲政程序處理當今領導人去留問題,是支持以司法制度定奪所謂「貪腐」問題,是支持縱令有數十萬人圍城,甚至要遍地開花、發動罷工癱瘓台灣以迫使總統下台,運動領導人也不得不迴避該有的政治協商與對話;否則,台灣數十年來引以為傲的寧靜革命-民主化成果將化為烏有,「菲律賓化」的夢魘將成為真實,這樣的結局,難道是當初自認為這場群眾運動足以促成朝野對話的施明德先生願意見到的嗎﹖

很遺憾的,在九一六現場上發生了綠營群眾攻擊有線電視主播台的事件,對於這樣的暴力事件,當然必須予以譴責。但是,也不得不沉痛的指出,長期以來媒體不公正、偏頗式的報導太多是促成群眾無法忍耐而質疑媒體的最主要原因。對於綠營群眾來說,倒扁運動享有媒體系統性與制度性優勢的支持,甚至將綠營群眾形塑為一群缺乏民主素養、穿拖鞋、嚼檳榔的「台客」與「台妹」;至於倒扁群眾則是所謂的「中產階級」光鮮亮麗、秩序井然;殊不知,這種充滿了優越意識的二分法正是當今族群對立鴻溝最主要的歷史根源,從國民黨執政以迄政黨輪替,這種制度性岐視從來沒有被打破過,群眾的質疑是對於這種系統性與制度性言語暴力一種絕望式的反擊。請問念茲在茲轉型正義的施明德前主席,可曾正視在政黨輪替之後,連做為執政黨的民進黨都無能為力去扭轉這樣制度性、系統性歧視的殘酷現實﹖而令人驚駭的是,倒扁運動非但沒有試圖去挑戰這樣的現象,反而更進一步強化鞏固了這樣一種制度性歧視的正當性。

從二○○○年政黨輪替以迄現在,一次又一次的大規模群眾集會已經耗盡了人民的心力,我們不得不承認執政黨有責任維護社會的穩定,但是做為在立法院享有多數優勢的在野黨難道不應該同樣負起責任?事實上,台灣社會已經不缺乏「人民力量」的展現,缺乏的是朝野之間政治領導菁英的慈悲與寬容、智慧與視野、對話與和解。曾經將大和解視為一生志業的施前主席,該是坐下來對話的時候了! (作者為民進黨立院黨團總召集人)

http://news.chinatimes.com/Chinatimes/newslist/newslist-content/0,3546,110514+112006091800229,00.html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FguHistoryAlumn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