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應歐洲發起的活動,這幾天不少地方都在辦國際無車日的活動,鼓勵大家出來騎自行車。對於居住在水泥森林的城市動物,能有一天出來享受沒有廢氣及噪音且有美好陽光的日子,是一件幸福的事,尤其又碰到中秋佳節。絕對是讓人快樂歡喜的一天。然而,個人期望政府要重視「無車日」的真正目的,不要流於一日作秀的活動。

自從有了汽車,人們的行動能力突飛猛進,比古代的牛車馬車都快了很多,促進了人類彼此間的快速交流。也因而帶動消費及經濟的發展。然而從永續的觀點來看汽車,以一個一噸以上的汽車去載一個不到一百公斤的人類是很沒效率的事,且還要燃燒大量的汽油,非常浪費資源,在一九○○年時,人類每天只用幾千桶的石油,但在西元一九九七年每天已消耗高達七千二百萬桶石油。再加上所產生的廢氣、廢熱、噪音嚴重影響人們的健康,實在是一個很不永續的交通工具。


也因此,在感受到汽車的壞處一段很長日子後,歐洲人發起了無車日的活動。重視大眾運輸系統,把城市的道路還給市民行走、跑步及騎自行車。不但促進民眾身心健康,也邁向無廢氣噪音的健康城市。

前陣子台北市官員引用自行車事故的數據,說九十二年至今年六月,自行車的事故高達一六二○件,死傷二一六人,肇事率高,故有必要加強取締自行車。我肯定政府有心保護騎自行車者,不過,引用這個數據的邏輯頗值得討論,倒底這些事故,是騎自行車的人的錯,還是騎自行車的人是受害者。騎自行車會造成死傷,我想不是自行車撞死人,而是騎自行車者被撞死。應該是受害者。

在國外考駕照時都要知道一點,路是給人走的,行人有第一優先權,再來才是自行車,最後才是汽車。然而在很多國人的觀念中,正好相反。也導致行人及騎自行車都變成弱勢。之前一位國際友人來台灣健行,離開時說台灣的行走環境很差。這是一個政府應該要誠實面對的事實。

雖然我很喜歡騎自行車,但每次想到不安全的道路,影響健康的廢氣及噪音,我還是常躲進我的車子中。每天還是坐著不環保的車子去山上運動及上下班。這常讓我覺得頗慚愧。很期望政府能創造一個能讓我們天天安全騎自行車上下班及運動的環境。

最近我住的地方旁要建公園,沒想到在一些市議員的要求下,擴大道路的面積,變成大馬路,把公園夾在大馬路中間,我已可想像及預見未來老人家要去公園散步將是一個險象環生緊張的畫面,聽說這還是商家向市議員建議的。國人傳統認為要有大馬路才會促進繁榮,其實這是錯誤的觀念。愈大的馬路,車子開得愈快,愈是不安全,肇事率愈高,而車子呼嘯而過,實在不懂如何帶動商家的業績。

我們來看看香港的經驗,香港是一個人口密度高且擁擠的城市,人民所得也不低,車子當然也不少。但看他們的馬路卻是愈來愈窄。行人路面愈來愈寬。香港的交通部門還成立一個專門規畫改善行人環境的部門。結果呢,車子不准停留,雖然速度不快,但順暢,而行走環境改善,人們及觀光客喜歡出來逛街,商店的業績並不因為馬路變窄而減少。

國際無車日活動已辦了四、五年了,我仍然肯定政府要一直辦下去。但期望不要一直都是一年只有一天可以安全的讓行人及自行車上路。懇請政府要列為重要的政策方向,持續改善行人及自行車的行走環境。希望有一天我們能生活在一個天天都可以安全行走的永續城市中。

(作者為交通大學環境工程研究所教授)



2005.09.18  中國時報
無車日 空洞嘉年華
呂理德/特稿


在國際無車日前一個周末假日,許多地方首長紛紛騎著單車,宣示政府與國際同步響應這個國際無車日活動。在這一場與全球同步的國際無車日活動中,看到的是嘉年華熱鬧秀,但談到國際無車日活動本質則只是口號而已。

國際無車日(CAR FREE DAY)活動,最初於一九九八年年九月二十二日,法國一群年輕人喊出:「In Town, Without My Car!」希望平日塞滿車輛的城市能獲片刻清淨。


這個讓城市得到片刻喘息的主張,獲得都市居民強力支持,成為全國性的運動,在九二二這一天,有些城鎮限制汽車進入,只允許大眾運輸、無汙染交通工具、單車和行人進城。

國際無車日活動是由民間所發起的運動,其主要訴求是希望各政府能重視交通工具所帶來的嚴重空氣汙染問題,並進而發展大眾運輸系統以及無污染交通工具運輸系統。

然而這一項活動,來到台灣之後,卻搖身一變成為政治秀場。

地方政府首長裝扮成鐵人,騎上單車大呼響應國際無車日,至於這一個城市,何時才能讓單車安全走上街頭,或是何時才能有一個安全便利的大眾運輸工具,卻不是他們思考的重點。

國際無車日活動是一個民間自主性的的社會運動,雖然其形式是嘉年華活動,但背後目的卻是嚴肅的,它是要政府反省這一個城市,是否有一個完善的大眾運運輸系統?整個道路交通系統是否對無污染工具(如自行車)採取友善態度?是否落實減少都市汽機車數量?如果無車日活動變成大秀場,那將只會是讓無車變機車罷了。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FguHistoryAlumn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