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有媒體根據北京的訊息大幅報導,繼中共國家開發銀行為台商提供三百億人民幣貸款後,另一家政策性銀行--大陸進出口銀行也將為台商進出口提供融資貸款。這樣的消息出爐,對需金孔急的台商,究竟是及時雨還是黃樑一夢?大部分媒體並未提供平衡的觀點,容易誤導國人以為這是一項大利多。

事實上,英國金融時報最近才報導,中共去年針對台商推出五年三百億人民幣(約台幣一千二百億元)貸款計畫,如今已證實是一項失敗的計畫。該計畫推出迄今將近一年,數十家台商提出申請,但只有全球第四大壓縮機製造商漢鐘精機在上海的子公司上海漢鐘精機在今年四月申請獲准,取得二千六百萬人民幣的貸款。

而根據其他報導,數名尋求向中國開發銀行貸款的台商表示,他們向銀行提出申請,卻發現行員並無擔保概念,對營運資金融資更是一竅不通,結果銀行要求須有信用保險公司出面,導致貸款成本比一般商業銀行高出許多。此外,中國開發銀行也沒有分行網絡服務各地台商。

隨著兩岸經濟合作發展,台資企業在中國融資的需求迅速增加,融資困難問題日益凸顯,尤以中小企業更是。如果中共真有意願提供台商融資管道,宜慎選了解企業融資的合作銀行,降低申請門檻及貸款利率,否則充其量也只是畫餅充飢,增加再多額度及貸款銀行也無濟於事。口惠不實的政策讓台商看的到吃不到,徒留金融統戰的話柄,以及令人起疑的政治動機。 此外,必須注意的是,中國仍是指令式經濟體系,其政策導向是歡迎大企業、逐漸取消中小企業的優惠,為何如今會反其道而行?這樣的政策會持續多久?一旦銀根因政策或銀行本身體質而緊縮,台商該如何因應?

這並不是空穴來風,中國銀行全屬國營,效率差、壞帳高,金融風險也偏高。雖然中共銀監會才剛發布統計,指出今年上半年大陸銀行的不良貸款出現「雙降」,即截至六月底,大陸全體商業銀行的不良貸款總額是人民幣一.二八兆元(約一千六百億美元),比年初下降四三五億人民幣,不良貸款率是七.五%,比年初下降一.一%。

可是就在上周,標準普爾負責亞太地區信用評等的主管皮提特在美國國會授權的一個有關中國金融體系和貨幣政策的聽證會上表示,中國金融體系「明顯可見的弱點」是其壞帳規模。據標準普爾估計,到二○○五年底為止,中國銀行體系的壞帳總金額高達五千至六千五百億美元,但中國官方公布的銀行壞帳總金額為二二五○億美元,不到標準普爾估計的一半。

知名的全球性企業顧問和稽核業者永安會計公司(Ernst and Young)在五月份也曾指出,中國銀行壞帳總額高達九千億美元,光是四大國有銀行的壞帳就達三五八○億美元。而惠譽信評公司也在五月份提出四七六○億美元的中國壞帳數字。

國際信評金融機構雖各有估算值,彼此間也有不小落差,但一致都較中國官方發布的呆帳數字高出許多。因此,中國銀行體系脆弱、壞帳龐大,將對中國經濟成長和改革造成傷害,甚至有崩潰之虞,恐怕不是危言聳聽,台商勢必密切注意提防,以免做出錯誤的投資判斷而血本無歸。

不過話說回來,一向只有銀行怕客戶倒閉的份,這樣的邏輯到了中國,卻換成了客戶怕銀行倒閉凍結資金產生流動性風險,也算是另類中國經濟「奇蹟」吧!

(作者為中華經濟研究院研究員)

http://news.chinatimes.com/Chinatimes/newslist/newslist-content/0,3546,110514+112006090300214,00.html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FguHistoryAlumn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