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在建設新北京的過程中,許多人對北京為了現代化,而毫不留戀的捨棄舊有,感到不解與惋惜。種種反對聲浪始終不歇,包括有位法國駐華官員就對北京大拆胡同、四合院的行徑,直言是一種文化自殺;而像華新民女士則是以實際的行動,為了保衛四合院而四處奔走。當然,在現代化的魔咒與深不見底的貪腐利益雙重催化下,這些異議者的批評、行動猶如螳臂當車,也因此「China」一字出現嘲諷性的同音新解「拆哪」,再也沒有比剷平舊建,直接蓋上新樓,更容易、更有賺頭也更能夠顯示政績的事情了。

以台灣經過的歷程來看,北京如此輕易的毀棄數百年來逐漸形成的文化積累,將來必定悔不當初。因為未來的新事物永遠層出不窮,但是從時間裡醞釀出來的「過去」,卻是永遠無法複製的,能夠再現的就只能像是林徽因所說的「假古董」了。

不過,在北京急於現代化的過程中,除了短視近利的粗暴之外,是不是也有一些值得正面思考的東西呢?我最近便感覺,北京全心擁抱外國實驗性的建築設計時,它雖然背對了過去的歷史和傳統,但卻同時呈現一個面對世界的姿勢和視野,渴望以最快的速度和世界接軌,而這樣的好奇心與企圖心,在台灣卻是逐漸式微的。

其實從媒體最容易看出兩者的差別。過去早有人注意,中國媒體正因為報導國內新聞處處都有地雷,相對的國際新聞更有發揮空間,因此他們的國際新聞遠比台灣豐富。事實上對於國際社會的好奇,是不是只能這麼政治性的解讀,還可商榷,因為他們所關注的不僅是政治、經濟等要聞,也不像台灣鎖定在旅遊與時尚等生活享樂,而會擴及到觀念與文化現象。

當文化與觀念在他們的眼裡也是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時,我們應該注意的不僅是,這些內容可以如何涵養他們的讀者,更在於他們如何有能力,把這些東西變成讀者感興趣的事物。

就以被歸類為生活或時尚領域的周刊《周末畫報》來看,不但每期都選刊國外媒體的專欄或話題,而且選譯或請人執筆撰寫從能源到傳媒等種種值得注意的新現象,更難能可貴的是,它不認為文化只是少數人專屬的權利,因此有一期的封面人物就是美國黑人女作家東妮.莫里森,這種作法與台灣許多媒體,一開始就把文化當成與大眾割裂的不會賣錢的東西,在心態上是多麼大的不同。如果我們已經注意到中國的現代和過去是割裂的,我們也沒有理由不去注意,在我們的生活裡,在我們與世界之間,是不是割裂成更多的碎片?

說來這真是一個很諷刺的事情,當我們說確立台灣主體性的時候,我們不但應該把自己當成主體,還要能和世界聯繫起來。但可悲的是,當台灣或本土在政客的操縱下,變成一個愛國名詞的時候,我們就理所當然的採取向內的鎖國姿態,每天新聞關心的都是肚臍眼裡發生的大小事,連教育部長都說出「古道西風瘦馬」的景觀在台灣看不到,因此不用學習的意見了。越是小國越應該有放眼全球的視野,這樣每天關起門來高唱「台灣好」,到底有什麼意義呢?

http://news.chinatimes.com/Chinatimes/newslist/newslist-content-forprint/0,4066,110514+112006081600335,00.html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FguHistoryAlumni 的頭像
    FguHistoryAlumni

    佛光大學歷史學系系友會

    FguHistoryAlumn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