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已經習慣現代式的旅行,共同的語言也可以使用英文。但如果我們到達一個語言完全不通,生活完全不同,生產方式迥異,文化與衣著天差地別的海角,要怎麼開始呢?那是一種西方人稱之為「冒險家」的時代。他們走到世界的一角,探觸異質的文化,開啟另一個視野,帶回來遼闊的世界想像。

漢族,尤其是閩南漢族,正是如此,而且早已如此。在西方稱之為「大航海時代來臨之前,泉州曾是亞洲的貿易中心,伊斯蘭世界的子民來此貿易,開設據點,設立清真寺,留下中國最早的伊斯蘭教文明。海南島有一個被遺忘的墓群,就是埋葬著千年前伊斯蘭子民的流浪的魂魄。

而來到台灣的第一批閩南人,又如何為記載這冒險的旅程呢?

明朝張燮留下一點文字資料。但台灣地名,尤其是基隆,也留下某一種想像的遺跡。

讓我們遙遙想像最初凱達格蘭人在海岸上,遇見了坐著小風帆從閩南來的旅人。他們可能是漁民,追著魚群,就飄到台灣來了。

那時閩南的捕魚人上了岸,碰見凱達格蘭人。凱達格蘭人用奇怪的目光注視著這一群身穿黑色台灣衫(當時是廈門、漳州流行的服裝)的怪人。而閩南人則看著這一群下身圍一片鹿皮,全身明亮的男女,雙方都發出驚嘆的聲音。

「這裡是什麼地方?」閩南人上了一個陌生的島嶼,不能免於這樣的疑問。他們望著凱達格蘭人,皮膚白亮,有粗黑的眉毛,深陷的眼窩,五官輪廓鮮明。

「Katagalan。」白色的航海民族這樣回答。

或許,凱達格蘭人並未了解他們在問什麼,或許,這是兩個異民族之間必然的問答。這並不奇怪。當時的台灣,沒有人知道住了多少民族(甚至直到現在,到底台灣有多少原住民族,各原住民族與學者之間仍存有爭論),彼此相見,以長相、五官、身材、衣著、武器等,來判斷彼此的民族,這並不奇特。

問候時,先了解對方的民族、部落、社群,也應該是必要的吧。更何況這些漢人,以前未看過。

然而閩南人怔住了。他們聽不懂對方在說什麼。「啊?」他們發出驚訝的聲音。

「Katagalan,……」凱達格蘭人重複說。

「Katagalan,Katagalan……」閩南人默唸,他們或許以為這是地名,或許以為這是這個民族的名字,決定記住。

凱達格蘭族也沒有文字,流落在外的閩南人也不知道怎麼書寫,就用閩南語的發音去記住,他們叫它「卡大雞籠」。就是比較大的雞籠子的意思。或許那意味著凱達格蘭人居住的地方,或許。它慢慢變成一種命名。

有趣的是,基隆三面環山,只有一面向海,有座山,山勢酷似雞籠子,久而久之閩南人都叫它「雞籠」。再沒有人想起「Katagalan」了。

這就是基隆港地名的由來,《基隆市誌》地方史曾有記載。但已沒有人再去探問凱達格蘭人了。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FguHistoryAlumn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