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的許多老牌的風景勝地,經過消費時代侵入性旅遊業的種種衝擊,究竟存留多少自然顏色、人文面貌?烏來、大坑和甲仙,三處分居台灣北中南的「老所在」,從上一世紀的中葉起即享有盛名,半世紀環境劇變之後,如今是否還能夠「名副其實」?三位在地的作者,透過長期切身的生活接觸觀察,用文學的筆觸,為我們把脈這些老景點的過往與命運。──編者
地標大楓樹
即使相隔近半世紀,看到導覽圖上有:「從太原火車站可租自行車,順著太原路騎至大坑。」仍然興奮莫名。太原火車站,不就在大坑口附近嗎?大坑口,我少女時住最久的地方。
十五歲那一年搬到大坑口,家住茅草屋,四周是旱田,田溝裡雨季有水,旱季則四星期輪溉一次,約四五天。
每逢除夕下午,母親把三牲五禮準備好,放在謝籃中,叫我騎腳踏車載牲禮回大坑觀音山祭祖。
一路上坡路,總要騎上三四十分鐘,而大坑口往大坑只有一條碎石子泥巴路(今東山路)。我早早吃過午飯,把重重的謝籃掛上車把,跨上男式鐵馬上路奔馳。哈!說奔馳有點美化,其實一路跳躍,路不好車跳心也跳,怕老爺車又脫鍊,怕車胎又破,怕……。
過軍功里八姑家,過了幾十年前父親曾教過書的軍功國小(民初叫軍功公學校),過阿琇堂叔的房子,大坑橋到了,過了橋,人稱的口埔又叫楓樹腳到了,那株大楓樹在招手,楓樹下小小土地廟有人上香。我知道,再過幾天土地公生,這裡又要演布袋戲做大拜拜了。
看到圓環左邊二姑家,但我朝右邊走,穿小弄過去是三姑家,我還是過弄口不進入繼續走,再來是阿本堂伯家,那要新年走春才去。右轉,再走一段泥路就要更費力的蹬腳踏車的踏板上觀音山,坡路三十度以上呢!更陡的地方下來推車。
左邊是山壁,雜木叢生;右邊山崁下有香蕉樹,這裡幾排那裡幾排,一直下去到溪谷邊。終於到半山腰,祖屋三合院外泥牆看到了,牆外一彎淺流,奇怪,山裡冬季也不斷水,但只有淺淺的,母親說十九歲(一九二○年)她嫁到丘家,要和大伯母、二伯母輪流洗全家衣服,當時祖父已過世,四姑、五姑、六姑還未嫁、七姑、八姑、屘姑還幼小;還有四叔、屘叔;加上大阿婆、小阿婆,要洗全家人衣服,要下數十丈山崁到溪谷中洗,上來擔著溼衣服才重咧!
除了洗衣,要輪流做飯,山裡樹多,每人有空就去撿拾柴火回來儲存,三妯娌各有一片牆儲柴火,千萬要早撿曬乾來,不然沒乾柴火燒飯向別的妯娌借,很失面子的。
三合院不小,我少年常去那些年,屋前有老梅樹、柚樹,屋後有橄欖樹、無串子(客語叫目落子)。每次回祖屋,我就唱起學校教的「憶兒時」:「茅屋三棟,老梅一樹、樹底迷藏捉!」很懷疑老梅樹枝槎枒,樹底下怎麼藏人?倒是柚樹比較適當。
鴛鴦湖草堂
那幾年每年除夕到祖屋,先跟大伯母、二伯母打招呼,她們往往「近廟欺神」還沒準備好牲禮,而祭祖是要同時的,誰也不許搶頭香。我把三牲放好,就到屋前屋後看。祖屋是茅草屋頂,泥巴牆。母親說原本更寬敞、更多房間,日治時(一九三五年)大地震震垮燒掉了,家已窮下來,再蓋,蓋成更差的泥牆草屋。不過等民國四十多年我去看時,左護龍後,還有一段舊房地基遺址,又隔半世紀,近年我在林朝崧(痴仙)詩集上,讀到他為先祖父建的屋子題的詩,詩名是「題邱大達甫鴛鴦湖草堂」,雖是「草堂」,詩可把祖父開創大坑以及住處方圓數十里寫得美美的。
犁破嶙峋化土腴,一家梅鶴寄鴛湖;
莫嗟諸弟天涯隔,山鳥山花盡友于。
錯落巖樓數十家,鋤雲伴汝種桃花;
我行誤入仙源路,雞犬聲中日未斜。
萬樹斜春叫子規,番風已過楝花時;
滿山新綠娛人眼,明日春歸也不知。
水曲山重
大伯邱伯璘在大坑建立了大坑國小,今改名光正國小,學校中處處可找出貝化石的石塊,可見上古時期,此地為滄海。據長輩說祖父開拓的山園除了被日本人沒收大部分,留下的三百甲,陸續被大伯父賣掉做各種公益,或其他事業,包括台灣第一架飛機,第一個鳳梨工廠……誰知還有什麼第一,反正他把屬於父親的也賣了,我成長的年代,貧無立錐之地。
二十一年前我去亞哥花園,園主莊先生親自跟我說:亞哥三十甲地是大伯賣給他父親的。亞哥花園在二十年前不只是中部唯一遊樂區,也聞名全台。花園百花壯觀,夜間水舞更有名。不過近年財務好像有些問題、生意大不如前。
亞哥花園離祖屋不算遠,大坑文史工作者認為亞哥的停車場即是舊史「鴛鴦湖」所在。但先民客家人拓墾,往往是把山漥較平處稱為窩(而寫成文字為湖),所以苗栗大湖,台北有內湖,阿里山有畚箕湖(後改為奮起湖,)山窩通常很大,鴛鴦湖在清代範圍很大吧,否則不會祖父在觀音山半山腰建的房子也被林痴仙稱為「鴛鴦湖草堂」。
客家先民也愛把山谷稱為坑,雲林古坑、台中大坑、北坑、子坑……可真大。台中北屯山區大多是祖父帶墾戶一手開拓的,據說一直開拓到台中縣太平竹子坑,而且很特別的是,竹子坑一帶仍有一百六十甲地所有人現在仍是三叔祖樹甲公的名字。好像是祖父為他三弟開拓的,而三叔祖,二十八歲就病逝,這是題外話了。
大坑地區的子山清代就明秀,有逢甲公的詩為證:詩名「立春前一日與呂大瑜玉遊子山」──呂瑜玉即呂汝玉舉人又名賡年,今北屯文昌祠還有他題的匾。他於光緒十六年秋天過世,所以這首詩應於一八九○年之前。
水曲山重畫意存,小桃紅處訪仙源;莫成劉阮歸來日,已見人間七代孫。又佔浮生一日閒,尋春人在白雲間:欲從叢桂吟招隱,不數淮南大小山。滄海橫流居未安,一邱一壑此心寬;他年雪夜如相訪,請作山陰道上看。利鎖名韁兩不宜,林泉佳處繫幽思;此間可作王官谷,紅杏春林客品詩。
這首詩是在一百一十六年前作,當時已稱此處為仙源,十五年後,林痴仙也稱此處為仙源。
別有殊勝
進大坑圓環要走過逢甲橋(以前的大坑橋),橋附近匯集大坑溪、橫坑溪、大里溪。大坑溪上游又有清水溪、濁水溪。大坑地區山山水水,近十年被稱為台中的陽明山,在我覺得(也許多數大坑人都如此覺得)大坑另有殊勝。
大坑有溫泉還是無色無臭的碳酸鈣溫泉,不像陽明山多處有硫磺味。而且大坑,還一年十二個月幾乎月月有水果,香蕉是早年特產,三月枇杷,然後四月李、梅、五月桃、六月荔枝、七月龍眼、八月柚、九月梨、十月柑橘豋場,還有柳丁、芭樂、棗、更多水果跨月或經年都有。
大坑登山步道多,我近年去多次,看到騎自行車的人少,騎機車多,開車的人更多!事實上太原火車站旁也是機車多過於自行車。騎自行車比較有意思,但是現代年輕人,大概少有我少女年代的體力和蹬踏板的傻勁吧。也許也是不必要吧!
大坑的地標楓樹,如今圓環周遭車多、商店多,楓樹下的土地廟變大了!前年去大坑,看土地廟,阿本堂伯的兒子應財哥正好來,數十年不見,堂哥已變成八十多歲當地耆老,想想,若阿本伯在應一百二十歲以上吧!阿本伯母八十歲時還能挑著百斤穀子滿山跑,如今,作古多年。應財嫂過往曾是大坑唯一有學歷助產士,當年附近方圓數十里,很多孩子都是她騎著腳踏車風塵僕僕跑來跑去的去接生的,如今她已八十歲。
圓環邊二姑家的東山食堂還在,已多年沒聯絡、打招呼。如今只怕是她孫子輩掌廚。二姑乙未年(一八九五年)生的,至於三姑就不知道,總在一八九七年之前,因為她年紀比大伯大(一八九八年生)。
特別提三姑的家,因為她家三合院(原是屘叔蓋的,當年小祖母住)現在還在,屋後一口百年大古井,曾是大坑圓環周遭多數人家共用的一口,不止水清,而且泉水豐沛,取之不竭,尤其水質甘冽。只可惜近年已封井。台中文化局長前些日子去看過,不知道可有「復生」的機會。
墓園勝地
表嫂的三合院算不上「大瓦厝」,小規模而已,小阿婆在那兒老去,享年八十以上吧──那年我才十四歲。這三合院好啊,開門見山,庭院前一條大溪,多悠遊!
祖父走得很早,被日本人捉去關那些時日受了大罪。民國六年他大去,五個兒子都未成年,但大伯、二伯、父親倒有志氣,把祖父的墳修得開陽明亮,如今是大坑地區一景點。而上面許多字更有骨氣,有品味。
外面有大牆,一副對聯是:「戴天天不老,入地地常春」;「四圍山秀麗,三面水迴繞」。寫的是祖父的心境,墓地的美景。
墓兩旁護龍牆上是「行軍戍偉績,墾地著宏功」「生前謀燕翼,身後伴龍吟」把祖父拓墾抗日的事功寫出來。
最能代表的是墓碑兩旁「威武彰南崁,英靈鎮北坑」記敘的正是乙未年祖父帶信字營義軍在桃園南崁抗日,而過世永在北坑,守著墾地。
去祖父的墓園有兩條路,一條由中台科大前走子巷到北坑巷;另一條由亞哥花園穿過高爾夫球場到香蕉湖彎過去,路口有油桐樹,三、四月去,油桐花一地。進小路就是荔枝林,先甲公的墓在荔枝林中。
大坑有另一個墓園也為人所重視,那是孫立人將軍墓,簡簡單單的黑色棺形靈柩,浮於地面,有李登輝提字。台中市文化局曾有意重視想設館,據說家屬很低調。倒是墓園旁的天水雅集觀音叢林花木有可觀之處,尤其不做任何生意,不收門票,整個林園靜謐可喜。
再有一墓寡為人所知,那是蔣緯國之母姚夫人的墓,位於苧麻巷,大坑圓環往亞哥花園半路上,更有趣的是此地現產權屬於我家的,只是現在住一些外人,難解。
至於祖屋,早被大伯父、二伯父變賣,據說曾改建為一排二樓房舍,只是九二一又震垮了。祖屋在中台科技大學後面,去年去看時,只剩荒草相思樹,我少年所見到的橄欖樹還在,今年再去,橄欖樹也沒了。沒有任何舊日遺貌,連原先三合院牆外的一灣淺流,如今也成為涵溝。很想買回那塊地,但是四千多萬,誰買得起啊!
早年尤其沒有家業借住人家草屋那些年,早年,走在大坑的路上,會感慨,怎麼真的富不過三代,連二代都不是,但這些年再去,心平氣也和,以另一種跳脫時空的心情去玩,大坑,還真是如逢甲叔祖,林癡仙所寫的,是仙源哪!
- May 14 Sun 2006 18:27
2006.05.12 中國時報 ■重訪舊台灣---探仙源─大坑 丘秀芷
close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