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按:隨著台商西進,台商子女赴大陸求學日增,初步統計僅在上海地區中學以下的台灣學子就有近四千人,也因此出現不少台生大陸受教適應的問題。本報將以台商過來人的角度,探討台生的大陸求學甘苦。系列分三篇供讀者參考。

一九九一年和周子玉結婚的前中視主播童中白,四年前決定移居上海。對於孩子的教育,童中白胸有成竹的說,他們適應上完全沒問題。

決定定居上海後,童中白夫婦大約花了半年時間,從對中國的了解,大陸體制到簡體字,每晚為孩子「勤前教育」。周子玉說,「心理能適應,一切就沒問題」。到了上海後,他們又為孩子找家教,讓兩個當時才小一及小二的孩子很快適應當地環境。

「念國際學校花費太大,當地小學又怕良莠不齊,念實驗學校能和當地人相處,不失是更好的辦法」。如今,周子玉兩小孩念的是中芯半導體附設的中芯小學及私立閔行區燎原實驗小學,老大一學期一萬五(人民幣,下同)到兩萬,老二約六到八千人民幣,都住校。

「選擇學校最重要是看校長有沒辦學熱誠,其次,是看老師的教學素質。」普遍而言,周子玉說,大陸教學很嚴格,學校升學壓力都很大,對學生要求比較高。

別成草莓族 學習忍受挫折

周氏夫婦,由於有計畫為孩子下一階段的教育鋪路,選擇的學校都很重視英語教學,也為日後孩子赴美深造打下堅實基礎。相對來說,譚湘龍和樓蘭的兩個小孩,求學之路就比較艱辛。

在北大和東吳獲雙法學博士的譚湘龍,四年前便從北京到上海工作,媒體人樓蘭去年七月才決定移居上海。兩個孩子去年寒假決定送來上海就學。

樓蘭說,剛來大陸時,小兒子準備讓他念當地的幸福小學,結果一考試,得了十五分,學校便對家長說,該生文化水平差,建議降轉一年,「可能一年還不夠,要降轉兩年」。但最後堅持後才降轉一年。

他們已算幸運的。有位台商小孩在某個中學就讀,家長向學校反應,不用那麼在意成績,學校的回答是「你們不在意,學校可很在意」。甚至有台商小孩去找大陸同學玩時,對方家長告誡小孩別到家裡來,「會帶壞我們家孩子」,讓那小孩身心受創,久久不能復原。

「到大陸念書就要學會忍受挫折,不讓孩子當草莓族」,樓蘭說,父母親面對小孩挫折時一定要感同身受,雖然學校普遍重視成績,但要求孩子盡力就好,其他的就由家長和學校溝通。

上海酒饕會會長闕光倫說,他因有三個小孩在上海念書,因此熟悉大陸教育環境。老大、老二念的是上海中學國際部,一年大約一萬美金,小的念當地婁山中學,一學期三千人民幣。他說,大陸學校的確重視教學,有時甚至要求家長積極參與,不參加的還被批評。

「不過,關鍵還是小孩本身」,他說,像他小孩有次離家出走,「我不急,學校因那是台商的小孩急得不得了,五分鐘打一次電話來詢問」。後來孩子雖然找到了,但讓他體悟到,一定要注意孩子的承受力,真沒辦法,就去跟學校談。上海吉得堡教務長黃靖儒說,除了培養孩子競爭力外,養成他們正向思考很重要。

大學生 更重生活自我管理

面對過去和台灣完全不同的環境,異鄉求學的台商小孩都背負很大壓力。「一八八一職業婦女會」副會長、中芯學校幼兒園顧問李月娥說,來之前做好勤前教育,之後勤於和學校溝通,特別留意小孩的情緒發展,一兩個月後他們也就能適應了。

不過,就讀大學的台生又是另番景象。前翡翠雜誌總編輯康津的小孩、目前就讀蘇州大學的任傑說,戀愛、生活和念書兩岸差距不大,但應避免流連聲色場所,不要沉迷於電動,像他有些台灣同學,一天到晚泡網咖十多個小時,有些流連夜店、嫖妓,屢勸不聽,都讓學校很頭痛。

上海交大工管系的張開文說,學校對台生其實還不錯,感覺上都有特殊照顧,有些老師還特別協助台生複習功課。「多數大陸學生會問台灣明星的八卦,不太會問陳水扁的事,我們也很少談敏感的政治問題。」上海中學的陳貞臻說,有些老師當地口音重,學習簡體字要花時間,但最後他們也都克服了。



2006.04.06中國時報 台灣草莓 苦拚大陸龍子鳳女 白德華

「來來來,來台大;去去去,去北大」,這是台商為子女教育喊出的新口號。

「這不奇怪,百萬台商西進大陸後,最主要的問題就是孩子的教育了,哪一個台灣父母不希望兒女成龍成鳳?」經營西餐店的台商陳志英說。不過,不管是十九歲以下的「小留學生」,還是前往大陸就學的大學生,因教育體制、文化差異,一開始都會面臨學業銜接的困境。

教改白老鼠 讀了一年就落跑

以前譚湘龍在北大唸書時,他的學妹有次很沮喪的抱怨說,這次托福考差了,譚湘龍問她考幾分,學妹答說六百分。北大是大陸全國高校第一志願,入校生幾乎都是各省狀元精英,比起台灣大學聯考毫不遜色的競爭下,望子成龍的父母對「小皇帝」的教育自然嚴厲。相較之下,台灣學生卻成了教改實驗品,程度每況愈下。也難怪,隨著到上海工作的父母親來念書的婷宜,念了一年後就逃回台灣。

四年前,婷宜和婷萱姐妹隨著爸媽來上海念書,姐姐讀的是上海公立航華中學。初來乍到的婷宜,要面對陌生環境從頭學起,心裡壓力極大。儘管學校對台生呵護備至,但看不太懂簡體字,加上教材比台灣難,婷宜最後決定逃離上海。但回台一年後,因父母在上海,汐止國中唸了一年的婷宜最後還是再回到上海。

中芯學校董事、「1881職業婦女會」副會長李月娥說,台生到大陸就學時,一開始一定是參加測試,考英文、數學和語文三科,中芯因一千二百多名學生中三分之二是台生,比較特殊,測試會放寬;但如果是一般當地學校,考不過降轉是必然的。

教材二級跳 課程銜接遇困境

設在張江工業區的中芯小學,從幼兒園到高中分為中文部和英文部,很重視英語教學,英語部多是「外教」(外國教師),中文部課程則和大陸小學一樣。李月娥說,學生來自十八個國家和地區,宛如小小聯合國,但中文部的教材都能和當地銜接。

樓蘭以自己小孩為例說,老大進「預一」(即台灣小六,大陸小學為一到五年級)時,按理數學是小六生教材,但有次和台灣念國二的姪女通MSN時發現,小六生念的數學竟和台灣國二生內容相當。樓蘭問小孩為什麼測試成績那麼差,小孩的回答是,「我們沒教啊!」

不僅數學,包括英語、自然科,大陸選定的教材都難於台灣。語文課內容更讓台商頭大,小六生的教材不僅一堆文言文,還多的是詩詞背誦。

「一胎化」讓大陸家長用最高標準教育小孩。「移民上海」作者陳彬說,大陸從小學就安排英語教學,很多還聘請「外教」,學的絕不只是應付考試。至於校外,不管是少年宮、補習班、區政府開設的進修班,還有文秘班、企業附設職訓班,多得是地方學英語,一周上課六小時,三個月一期,學費才二百人民幣,俗擱大碗。家長心態加上政府重視,促使學子英語能力普遍超過台灣。

返台學習鋪路 擬借調台師資

事實上,去年連宋訪大陸後,大陸教育部對台生就學的確推出不少新措施,除了浮出檯面的減低學雜費外,像硬性降轉一年內規已取消。此外,過去入學要繳一次性贊助費六千至八千人民幣規定也不見了,為台商省下一筆錢。更讓台商訝異的是,過去台生赴大陸就讀採取所謂「寄讀制」,寄讀的台生只能拿到結業證書,去年起,已有不少台生拿到畢業證書了。

由於台灣教育部承認大陸高中以下學歷,有了畢業證書,台生回台銜接就讀除了學歷認證外,就不用再參加同等學歷考試,也算一大福音。

當然,對想回台灣升學的台生來說,台商子弟學校還是有一定優勢。目前,大陸東莞、昆山及上海有台商子弟學校。上海台商子弟學校副校長劉遼萍說,考慮學生畢業後返台學習,學校教材與台灣教材都能相銜接。而為了加強同學會台灣的升學能力,她說,學校準備以借調名義,聘請台灣公立學校師資來任職,任職年資還可累計。

總之,教育銜接對大陸就學的台生來說,的確相當辛苦。如同李月娥所說,唯有做好心理準備,才能適應大陸學習環境。




2006.04.07中國時報 體制靈活 台生求學跳板多 白德華

「在美國不知道學什麼啊,後來爸媽說上海環境不錯,就過來啦;看一看,覺得這所學校還可以,就來讀了!」Joy半年前還在決定唸哪個學校時,半年後已成為拉薩爾學院交互媒體設計系的學生。

「我的興趣就是想拍電影、學習媒體網路專業,學校蠻符合我的志向」,半年前才從美國抵滬的Joy,在台灣念完高一,家人安排下前往美國住了兩年,去年十月才到上海。他說,上海環境還可以,只是喇叭聲多了點;在學校,和來自海外的較能聊,和本地人觀念還是有落差。

中外合作辦學 純英語高收費

一九九五年大陸通過中外合作辦學暫行條例後,在原來的公辦、民營體系外,學子又多了一項選擇,○三年正式通過條例後,合作辦學就如雨後春筍。以長三角地區來說,除了上海台商子弟學校、大型台企獲批的中芯學校外,拉薩爾學院及寧波的諾丁罕大學,都是箇中翹楚。

談起這所由新加坡萊佛士集團和東華大學合辦的設計學院,Joy說,老師都很專業,可學到很多東西,唯一較辛苦的是全英語教學。「像我在美國待兩年,英語都不很流利,何況當地同學。」不過,學校前兩學期都安排有中文翻譯。說起學費,Joy說,的確不便宜,以系上來說,三年費用加總約二十萬人民幣,「更不說那些被當的同學,學分費一加,就更高了!」

一九九四年成立的拉薩爾學院,現有兩千多學生,一半來自上海,台生二十餘人,畢業生可獲得海外著名大學文憑。校長陳振祿舉例說,時裝設計系畢業生可拿到英國諾森比亞(Northumbria)大學文憑;畢業生出路普遍不錯,受到LV、Burberry、杜邦萊卡等大企業青睞。為了保證教學質量,諾森比亞大學也每隔半年就到學校做一次審核,確保畢業生的品質。

Joy認為來上海只是跳板,他還是希望回美國念書就業,以後開個像Dreamwoks(夢工廠)的公司,賺比他們更多的錢。

師資教材文憑 比照外國大學

和拉薩爾合作模式很像的,是寧波諾丁罕大學。從校舍、街景及購物商場完全仿造英國諾丁罕校園建造的大學,前年三月籌建,因有獨立法人資格,去年五月就以寧波諾丁罕大學名義招生。寧波諾丁罕大學校長助理沈偉其說,該校從師資、教材到文憑,都和英國諾丁罕大學一樣,學校一學年學費五萬人民幣,今年開始,已有台生參加台港澳聯招報名了。

蘇州職技工業學院名譽院長吳建國說,大陸教學體制靈活,本來是因政府缺錢,不得不放任民間籌辦,反而使教育體制更多元化。他以該校為例說,大陸教育部允許學校成立校辦企業,學校也允許校外企業進駐,因此,「校企合作」所在多有。學生可直接在學校實習,企業也省去到處找廠房。他建議台商可利用「校企合作」,不僅省下昂貴土地成本,和學校合作還有更多優惠。

校企合作優惠 台生多項選擇

蘇州原是文化古城,缺少電子產業人才,但長三角地區電子產業急速發展後,上海及江蘇地區便開始廣招生源,集中校區興學也蔚為風潮。像松江區成立松江大學城、蘇州工業園區成立研究生城,英國利物浦大學也在蘇州籌設分校,蘇州市政府還設立了國際教育園區,將蘇州工技學院、外國語學院、旅遊、財經學院全納入,也為台生多了一項選擇機會。

在台商投資大陸十數年後,子女教育已成為不可忽視一環。紮根大陸的台商,孩子就學如同當地小孩,「別人能吃的苦,我也能吃」,心態適沒太大問題;但對台幹或只是過渡的台商而言,選擇符合興趣、教學嚴謹,又負擔得起的學校,就需花點心思。

「在台接受基礎教育,在大陸受高等教育,赴歐美留學深造」,已成為台商教育子女的方程式。吳建國說,大陸靈活的教育體制值得台灣學習。不過,面對學習過程的過度競爭、畢業後的認證考試,或決定返台的心裡調適及兵役問題,很可能成為大陸求學後,另一頭痛問題的起點。

婷宜在台灣待了一年後,再回到松江中學就讀;蘇州大學的陳逸,畢業後想考復旦研究所,之後再返台就業;Joy計畫念完書再回美國。不管婷宜、陳逸或Joy,他們未來際遇或許不同,但考驗才剛開始。(系列完)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FguHistoryAlumn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