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馬哲學家、政治家、演說家西塞羅(Marcus Tullius Cicero)生有一兒一女,兒子從來不曾達到父親預期的成就標準,後來在壓力下,成了酒鬼。對兒子失望的西塞羅,將感情轉而投注在女兒身上,然而西元前四十五年二月,他鍾愛的女兒,竟然因難產去世。

老爸爸西塞羅近乎崩潰。原本精力旺盛,總是同時做好幾件事的西塞羅,被喪女之痛癱瘓了。每天念茲在茲的,只剩下一個念頭酖酖幫女兒蓋一座像樣的紀念塔。西塞羅對女兒的哀思,逾越了當時羅馬上層社會的行為規範,朋友們先是勸他,後來用的口氣漸趨嚴厲,「那麼聰明的人,怎麼讓自己變這樣呢?」

西塞羅勉強回到他的工作上。他寫了一系列的「討論」,細繹五個一般羅馬人相信的觀念,鋪陳道理,要證明這五個觀念,其實都是錯的。

西塞羅選的五個觀念酖酖「死亡是不祥的」、「痛苦是最大的邪惡」、「即使是真正有智慧的人,都無法免於哀傷」、「至人也不可能全無激動情感」以及「單靠德行不足以帶來快樂生活」。

靠著他的博學與雄辯,西塞羅在這系列討論中,想要說服別人酖酖死亡不可避免,是一種自然現象,痛苦也是,我們無須歧視死亡,害怕痛苦。而面對痛苦,痛苦後帶來的死亡,我們不應該哀傷,真正有智慧的「至人」,可以靠著智慧,靠著對痛苦與死亡的真切瞭解,就可以不哀傷。哀傷來自於錯誤的知識,以及不夠有智慧的態度。「至人」是可以沒有激動感情的,因為他能自足於德行的生活裡,德行帶給他快樂,一旦他只在意德行,就能從不必要的激動感情中解脫了。

會選這樣五個題目,當然跟女兒之死,關係密切。而西塞羅論辯後得到的答案,每一項都跟他因女兒去世而實際感受的,正正相反。顯然,西塞羅真正想說服的,不是哪個讀者,而是他自己。藉由文字的論辯,他一方面指責自己的過度哀傷,另一方面也是如此才有辦法使自己從哀傷中回到日常世間吧。

問題在:這樣寫完了五篇論辯,西塞羅真的就能夠不哀傷了嗎?真的就能夠用德行代替女兒,不再感受到喪失女兒的失落,由此失落引來的激動情緒嗎?

不可能。西塞羅將自己放進一個奇怪的境況中,他自己就是雄辯道理活生生的反證。他說的道理,他自己都做不到。照他的道理,他應該微笑接受女兒之死,不是嗎?

然而,自我矛盾的西塞羅,更教我們動容,因為他的自我矛盾來自真性真情,來自想要止住悲傷卻又止不住的摯愛。

在羅曼菲的紀念會上,林懷民叫大家不要哭,該高高興興的,表現的是真情摯愛;可是給了「圓滿成功」花籃的總統府,他們冠冕堂皇的說詞背後,藏著的是無情與冷漠。這很不一樣。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FguHistoryAlumn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