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午夜十二點了,坐船逛夜市的旅者,在渡輪站等著最後的船班,通常他們不會等太久,「旗鼓一號」和「旗鼓二號」輪流守護這個港口的航行。

住在高雄的人,如果不曾坐船去遊夜市,不能算正港的高雄人。來到高雄的人,如果不曾坐船去遊夜市,也不算真正到過高雄。

旗津老街的夜市,在哈馬星的對岸散發著誘人的光彩,怎樣才能到達呢?現在有過港隧道很便利,但高雄人仍然愛搭渡輪,別有萬種風情。

在鼓山渡輪站入口處寫著:大人票十元,機車十元,腳踏車五元。我在投票箱投下一枚十元硬幣,像在城市搭公車般便宜,也很逗。然而旗津的居民是不必付船資的,只見他們驕傲的亮一亮手中的「居民證」,就推著腳踏車或機車登上「旗鼓一號」了,車座在渡輪下層,人座在渡輪上層。即使已經搭渡輪不下百回,我仍然一如初航般雀躍,跑到夾板上吹風,看港都的夜景,船開了,看著哈馬星漸行漸遠,對著建築古雅的鼓波洋樓哼著小曲,從港都夜曲唱到安平追想曲,這一趟水路是不可能唱太多小夜曲的,因為渡輪在海上曼波的時間只有七分鐘,啊,旗津到了! 夠逗的吧? 坐船去遊夜市。

「毫像蔥香港到九龍喔, 喂,發哥,快幫喔拍頁張相。」夾板上幾個港仔說著廣東話。

哈馬星在夜晚散發著一股迷人的風情,新觀光計畫後的燈置藝術,沿著岸邊照亮靠岸的船隻,讓哈馬星在夜晚成為暖黃色調世界,人和船隻變得柔和起來。

「身穿花紅長洋裝,風吹金髮思情郎,想郎船何往,音信全無通……」哈馬星岸邊的咖啡小店唱起小曲來了,竟是我最愛哼的曲子,在海邊唱這首安平小調,感覺彷彿曲中那對台荷戀人從安平相偕來港都,就要步下船來,在這港都離島繼續他們未完成的戀曲。尤其現在這船上外國旅者多,本地年輕男女染髮的也不少,一對對紅髮和黑髮相映的戀人,恰似那位荷蘭船醫牽著那安平純情女郎,擺脫歷史的悲情,再創喜劇新局,衝衝衝,歡笑騎著摩托車正要奔向旗津夜市。

步下渡輪站,我站在岸邊眺望對岸的哈馬星,岸邊的涼架造景曬著魚乾,濃濃的魚腥味撲鼻而來,耳邊盡是海浪拍岸的浪潮聲,一隻孤單的小白鷺還站在小汕板船邊的纜繩上,小白鷺,你也要去遊夜市嗎?小白鷺很快飛走了,啊,沒想到牠對我的想法這麼不以為然?

滄海桑田被賦予神話傳說

在旗津看向對岸,港都夜景鑽亮無比,八十五層大樓如閃亮明星,忽然有一種奇異的感覺,驚覺此刻置身在離島,此刻海浪波波拍打岸邊,一枚十元硬幣已將我帶離台灣本島了,高雄人真幸福啊,港都大肚能容,港嘴含著一個小小半島,在高雄港西側,這處海外沙洲,長只有十一公里、寬不過二百 公尺,卻是港都繁華的起點。

古早的傳說:旗津島的旗後山和對面的打狗山原本是相連的,打狗山的台灣獼猴還會跑到旗後山來覓食,後來有一個海盜林道乾興兵作亂,官兵追趕圍攻,林道乾逃到打狗地區,被困住無法脫逃,情急之下,寶劍一揮劈開擋路的打狗山,趁著海水湧入之際,用草蓆充當船隻,逃過了官兵的圍剿,從此,旗後山和打狗山分開了。

環境的滄海桑田被賦予神話傳說,而旗後是打狗最早開發的地方,古早的打狗人坐船來旗後, 古早的船不是渡輪,只有汕板船,打狗人對旗津也就是旗後這塊濱海的黃金後街,喜愛有加也懷舊有加 ,經常乘船來吃海鮮,三百多年來皆如此。

廟前路迎面而來是天后宮的觀音許願池,許願觀音長得就是圓圓的慈祥臉,很親切。走在廟前路,眼前就是旗津夜市了,大大小小的海鮮店林立,從廟前路一直到海岸公園旁的旗津路上。在三輪車隊的旁邊有一家木屐店,坐下來讓三十多年的老師傅親手釘一雙木屐鞋,一路穿木屐逛夜市也是很逗的。這裡的小店吵雜俗氣,新觀光計畫把旗後美化了,有些新興小店進駐了,然而大部分店家的店面設計和十多年前一樣,並無多少改變,有趣的是在賣番茄切盤的小店群中,唯一一家美化小店的生意異軍突起,可見美化環境有其市場需求。

海鮮街上不時有店家在招攬顧客,我觀察他們的招攬方式,一盤一百元!一盤五十元!哎,都太傳統了。我想如果有店家加個創意,打扮成美人魚或大章魚,在夜市裡招攬生意,大概可以在海鮮街創下銷售佳績吧?

頭綁布巾,年輕的老闆面孔出現,海鮮店的第二代開始接手經營了, 我曾想他們的經營手法勢必要和上一代有所不同,靠的不只是食材的新鮮和精湛的廚藝,還需要有創意和連盟,我自作主張的來個亂點鴛鴦譜:好比旗後海鮮和哈馬星老街豆花、專業冰淇淋店結盟,哈馬星和旗後本就是觀光文化的連體嬰,無法切割。

赤肉羹米粉麵加麵

旗津人愛吃老牌的赤肉羹米粉麵,米粉加麵的吃法,旗津的朋友告訴我要這樣吃才算到過旗津,我只吃過一次,入境隨俗,嚐嚐海民族的口味。

有些旅者買了烤章魚就往海岸公園走去,在沙灘上看海聽浪,如果你穿著木屐的腳力夠強勁,可以走到風車公園,或者你就租個三輪車或腳踏車,沿著海岸一路逛去,一路都是海的夜市,沿岸的海浪聲是夜市的吵雜聲無法淹沒的。夜晚的旗津海灘仍然是聽浪的好地方,一邊聽浪一邊啃烤玉米的大有人在。

海食的鮮美, 吸引遊夜市來覓食的人, 如海潮般一波又一波的湧入,除了美食,在旗津寬闊的海的天地,總有一些細緻的藝術小店吧?

追尋著海浪聲走到海岸路,我發現一家亮著燈的陶屋,走近細看,外觀門面的裝飾是用陶片燒製,入口的四片門板則鑲嵌著梅蘭竹菊花樣,海洋生物和各種可愛造型的動植物轉化成活靈活現的陶藝浮雕 ,旗津知名的歷史地標旗後天后宮、打狗禮拜堂也都躍然於陶板上,真讓人驚艷。我遊進了陶屋 ,在燈光的投射下,牆上的蝸牛壁燈顯得很靈活,這個陶屋包覆著濃濃的在地情感,我猜這一定是在地的陶藝家所創作,那濃濃的海味透著旗津的迷人特色。果然,陶屋主人是旗津人,曾經赴美學藝術十多年,七年前返鄉後,帶領著家鄉的年輕人成立陶的工廠,而屬於海的記憶就在陶藝品中鮮活起來。我在陶杯的創作品中找到一只「沙杯」,暖黃的色澤讓人有親切感,握在手裡有一種握著陶的踏實,還有握著沙的浪漫。

「沙杯是陶土中放進旗津的沙去燒出來的,我們現在已經不做了。」陶屋的人說。聽完,我如獲至寶緊握沙杯,不是因為稀少,而是在地藝術的創意。

走出陶屋,我覺得已經有收穫,可以回家了,便隨著海浪聲走回渡輪站。

旗後的夜市漸漸安靜了,旗後砲台與旗後山也安靜了,對岸的哈馬星和打狗山也安靜了。

近午夜十二點了,坐船逛夜市的旅者,在渡輪站等著最後的船班,通常他們不會等太久,「旗鼓一號」和「旗鼓二號」輪流守護這個港口的航行。

船來了,我站在岸邊揮別最後一班開往哈馬星的渡輪。然後步行回家,我走回旗津渡輪站旁的家,在陽台上看著「旗鼓二號」駛進哈馬星,碼頭安靜了,海面也安靜了。

「波波波波波」,小汕板船吵雜的馬達聲劃破海上的寧靜,啊,是的,在午夜後,返家的旗津人只能靠小汕板船,回返離島的家。

最後,我只好告訴你我的小祕密,在某一次遊罷旗後夜市,不久,我就住在這裡了,暫時棲居的屋子可以在陽台上看海。看「旗鼓一號」和「旗鼓二號」輪流載著旅者往來海上,你瞧!「旗鼓一號」在海上來一個大轉身,慢慢靠岸, 嘿,又有人坐船來遊夜市了……。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FguHistoryAlumn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