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林縣口湖鄉過港國小因為地處偏僻,入學人數日趨減少,已經面臨廢校的命運;而根據教育部統計,與過港國小類似的小學在全台灣有535所。各地之教育主管單位口徑一致地說:「這些學校因為學生人數不足,從『經濟』規模來看,只好將這些學校裁併……。」是啊!從經營的效率來看,這些學校規模實在太小了,以過港國小來看,目前已經剩不到30位小朋友,仍然需要投入一定的老師,需要投入基本的經費開銷,若將這「為數少少」的幾個小朋友轉到附近村子的學校,即可為地方政府省下大筆的經費,以現在地方經費拮据的情形,這樣的作法便成為各地方政府的優先選擇。
然而這樣的思維與價值觀所做的廢小校政策其實是有很多值得進一步思考的空間……。首先,若仔細探究這些面臨廢校命運的小學,在地理位置上普遍都位處偏僻,近年來由於所鄰近的社區人口流失,青壯代為了工作機會不得已只好離鄉背井到大城市工作,當然也將他們的下一代帶離了所屬的故鄉。
少數留在當地讀書的小朋友,屬於隔代教養、單親家庭或是外籍母親的比例就較其他學校的情況來得多。這些孩子,先天上就比其他地區的小朋友在社經地位上屬弱勢,而今她們最基礎的教育過程,因為村子的學校沒了,遭併到其他學校後,每天上學的路途更遙遠了,是不是又對他們的求學意願形成更大的阻力?
以過港國小的情形為例,這些孩子在轉到別的學校就讀,對我們城市的眾多大人而言,每天增加的3公里路程也許只是踩幾次油門,但這些弱勢族群的小孩而言,就成了每天日曬雨淋的漫長徒步及與路上來往車輛對抗的夢靨。屆時可想而知的結果就是輟學率的大幅增加,以及這些孩子更難與其他地方小朋友維持一定的競爭力。
難擺脫弱勢命運
再者,一個地方社區的歷史與文化的維持,特別是鄉村地區的社區,往往當地的小學是扮演很重要的角色的。雖然,短期來看,這個小村子不能提供學校足夠的入學人數以維持一定的經濟規模,但是小學一旦撤走了,這個村子可能唯一的文化和教育的傳遞中心也沒有了,接下來這個村子將面對的是歷史與文化的完全失守,其命運可想而知。
舉筆者曾經到菲律賓一處小海島旅遊,當地導遊帶領著我們一群台灣觀光客到該小島上的唯一一座小學,幾乎所有同行的台灣同胞都慷慨解囊捐款給那個學校,學校的教職員及附近的所有村民列隊迎送我們,並且說:「你們的捐助救了我們的小學,也救了我們的村子。」這些菲律賓朋友的心聲,何嘗不是過港村或其他台灣小村子居民的心聲呢。
又者,我國《憲法》第21條言明:「人民有受國民教育之權利與義務。」此條文的精神不只在於讓人民有學校可以受基礎教育,其實其背後的社會意義也在於確保所有人民可以有「立足點的平等」。換言之,若是國家不給這些小校的孩子「平等」的求學機會,社會階層的流動就與他們無關,他們與他們的下一代將難擺脫弱勢族群的命運。
恐造成階級仇恨
筆者希望提醒教育當局:你們做教育政策決策時,最主要應考慮的絕不是「短期的經濟效率」!這些孩子的未來在你們手上,一個村子的命脈也在你們手上。當這個社會願意用5年500億給幾個大學去提升、去卓越時,請也思考一下,這些未來的卓越大學的畢業生在成為台灣的未來中堅份子時,要領導的會不會是一個因為跟他們在成長過程中所受的待遇完全不一樣,而羨慕甚至仇恨他們的另外一個社會階級的人。
阿扁總統!想像一下您的母校台南隆田國小如果也因為相同的理由而消失了!馬英九主席!想像您就讀過的台北女師附小如果因為這樣的原因不見了!請你們救救這些學校和這些村子還有這些孩子的未來吧,因為他們也代表了台灣社會的未來。
作者為環球技術學院環境資源管理系講師,中山大學海洋環境及工程學系博士生
- Mar 31 Fri 2006 23:52
廢了學校 也奪走了希望 陳泰安 2006年03月31日蘋果日報
close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