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親是資深評論家何凡(夏承楹),母親是文壇領袖林海音,夏祖焯說,「文學是我的天分,我流著文學的貴族血液」。不過他卻一直在美國工學領域發展,直到前幾年返台,才真正「接觸」文學,在世新、元智、清大教授近代中文小說、近代歐美日本文學課程。

這個月夏祖焯獲得「美國中國工程師學會」頒發「科技與人文獎」,他在工程領域任職20多年,五、六年前返台,是以工程博士和國家文藝獎得主身分,受聘成為「文學院」教授。

生長在文人家庭,夏祖焯說,他最大的興趣是當政治家、辯護律師,不過高三選組卻選擇「發展較好」的理工。他說,高三才轉念理工最大原因,「那時候還是白色恐怖時期,父母都以『文字報國』和政府處於對立狀態,父親說,念文法『腦袋可能被搞掉』。」

夏祖焯說,轉念理工不是興趣,以當時環境而言,理工的確出路較好。他認為,每個人的性格裡「興趣」和「天分」機會均等,「但能被環境所左右」,「環境是我們不能控制的因素」。

夏祖焯大學考上成大工學院,之後赴美念書,活躍於美國工程界,多年來,文學還是他最大興趣,民國83年他寫「夏獵」小說,獲得國家文藝獎,是再踏入文學的關鍵。

夏祖焯建議,年輕人生涯規畫如果沒有特別的「天分」,「興趣」考量之外,「出路」非常重要,「如果你不是一個優秀的人,不要把興趣放在第一順位,應該要選擇對自己有利的志向衝刺。」資本主義社會,年輕人要把「興趣」、「出路」分清楚。

夏祖焯說,父母親對他的影響僅限於「身教」,父母的文采對於他的寫作沒有影響,沒有幫助,唯一的大忙是「他們生了我」,「我有文學的天分,其他興趣都是自己培養」。

夏祖焯育有一子一女,女兒獲雙博士學位,既學工程又是醫學博士;兒子學歐洲歷史。他說,對自己子女的教育方式和他的父母教育他一樣「尊重」,他很鼓勵年輕人要「多看」、「勇於冒險」,培養多元興趣打開視野,如果有「好出路」不要放棄或和興趣作對。

夏祖焯認為,國內高等教育有一個盲點,喜歡把現在的大學生和十幾年前比較,「很沒意思」,他說,大環境不一樣了,「高等教育應該具國際觀,和其他國家比較,才能更具競爭力。」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FguHistoryAlumn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