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拉克的人間煉獄--CNN/2006年3月14日

看到這樣的標題,任何人都會心驚,問題是:為何伊拉克會變成這樣的人間煉獄?

這要從2003年3月20日說起。這一天的上午十時,在美國總統小布希一聲令下,第二場美伊戰爭正式開打,再過幾天,美軍入侵伊拉克將屆滿三年,三年來,伊拉克生靈塗炭,美軍深陷泥淖,除了軍火商外,沒有人獲益;三年了,世人是可以好好地,冷靜地檢視「戰爭」的所有成因、感嘆戰爭的可怖,但誰能給伊拉克人民一線生機?

伊拉克經歷過二波美國的攻擊,巳淪為階下囚的海珊,在先後二場戰爭中,一人力抗布希父子。戰爭,猶如大鯨魚對小蝦米,也是所謂的高科技戰爭,布希父子是意氣風發,名留戰史,但伊拉克迄今則遍地烽火,同屬阿拉的子民,彼此卻仇恨殺戮;一開始,痛苦來自海珊的暴虐,接著,是解放後的動亂,強權硬植的民主轉型,反而讓和平遙遙無期,人民生活在日日驚爆的恐懼之中。

伊拉克現在悲慘的命運,主要肇始於二場與美國的戰爭。第一場戰爭,由老布希領軍,發生於1991年一月,戰爭歷時四十二天,分為二階段進行,第一階段是為期三十八天的「沙漠風暴」大空襲,第二階段則為「沙漠軍刀」的地面戰,以美軍為主的聯軍部隊多達七十萬人,但戰爭打下來,聯軍死亡僅126人,損失飛機45架。

到了小布希的第二場美伊戰爭,從2003年三月開打起一直到現在,美軍死亡已逾二千三百多人,戰爭型式已內化為游擊戰,除了美軍深陷第二個越戰的泥淖外,伊拉克的情勢也相當險惡,似乎已朝不同宗教派別間的血腥屠殺發展,伊拉克呈現分崩離析的局面。

分析二場美伊戰爭,其間最大的不同在於:老布希對伊拉克「適可而止」,他把海珊逐出科威特後,仍然留下海珊政權,但到了小布希任上,則揮軍打進伊拉克,推翻海珊政權。這一切都與所謂的「美國國家利益」有直接關係。

在老布希時期,留下伊拉克海珊政權,主要是「不為也,非不能也」,當時主要顧慮有兩點,包括安撫阿拉伯國家的不滿及不安,其次,如果伊拉克崩潰,導致像伊朗這樣的國家坐大,將對美國的戰略利益構成重大衝擊。

老布希這項基於「美國長期國家利益」所發展出來的戰略,即使到了柯林頓主政時期,基調依然沒變,在柯林頓政府的《國家安全戰略》中,即直言不諱地指出:

──「美國在中東有持久的利益,特別是尋求中東和平的全面性突破,以確保那裡的石油能夠以合理的價格,自由地輸出。」

這套指導性的國家戰略,進一步衍伸出《美國對中東安全戰略報告》,其中把話說得更清楚,即:

──美國的中東安全戰略,將是「同時遏制伊拉克和伊朗。」

這套「雙遏」政策,一直持續到2001年無預警地發生「九一一事件」為止,當二架飛機撞上紐約世貿雙子星大廈後,不但促使美國調整其全球戰略,整個世界也因這起事件,在地緣政經情勢及恐怖攻擊的惡性循環中,出現了根本性的改變,加上中國崛起後也加入全球石油競逐的行列,這個時候的伊拉克,已是「懷璧其罪」了,其結果就是小布希揮軍攻進巴格達,至於伊拉克是否擁有所謂「毀滅性武器」,事後証明都只是莫虛有的罪名。

只是,當伊拉克這張骨牌倒下後,伊朗作為遏阻的工具性已然消失,近來有關伊朗核武事件的爭議,美國一再撂出狠話,恐怕背後有更深層的戰略企圖,另一場美伊戰爭會否開打?近期內不無攤牌可能。

另外,在探討伊拉克困境,美伊(朗)大戰是否一觸即發,以及近來已形成美國顯學的「中國威脅論」時,有一個深沉的面向值得注意,即美國經由歷史發展所建構出來的國家認同及美國主義(Americanism)價值觀,讓美國以「自由的捍衛者」自居,同時在全球各地推銷並証明美國價值的普世性,也因此,在不同的時期,美國必須一再尋找可以消滅的「他者」,而這個建構並尋找「他者」的階段,到了美國獨霸的小布希手上,已然發揮得淋漓盡致,美國雖是民主國家,但「布希王朝」卻是大家耳熟能詳的。

北京大學歷史系教授王立新,在二月號的《歷史月刊》發表了〈美國國家認同的形成及其對美國外交的影響〉,文中對於美國尋找「他者」的建構過程,令人有一新耳目之感:

───從邏輯上說,美國作為自由捍衛者的形象是以自由的敵人──專制、獨裁與集權的存在為前提的,「如果成為美國人就意味著奉獻於自由、民主、個人主義、私有財產的原則,如果沒有了邪惡帝國出來威脅這些原則,那麼作為一個美國人意味著什麼呢?什麼是美國的國家利益呢?」無疑,自由的敵人的存在有助於強化基於普世自由主義的國家認同。

在美國建國時期,美國的「他者」就是英國,後來是歐洲,到了冷戰時期,蘇聯變成美國心中的「邪惡帝國」和「自由的敵人」;但是,當蘇聯也崩解時,作為「自由的捍衛者」的美國,反而失去了存在的價值;杭廷頓說,冷戰結束對美國人心理的影響,就是「他者的喪失」,這也是為什麼冷戰後美國社會普遍存在一種問題:

───「沒有了冷戰,作為美國人的意義是什麼?」

顯而易見的,九一一事件後,美國揮軍阿富汗,攻滅伊拉克,尋尋覓覓終於找到了一個以賓拉登為代表的恐怖主義「他者」;但是,賓拉登畢竟太小了,只能是串場,伊拉克、伊朗在比例上也極不對稱,因此,如果要維持美國獨霸的局面,目前看來,中國就是那個「他者」了。

為何中國必須成為美國的「他者」?世人不健忘的話,在冷戰結束後的第一次波灣戰爭,美國專欄作家Charles Krauthammer即在《外交》(Foreign Affairs)季刊裡提出一個總結性的美國主流觀點:

───「冷戰後的世界,不是多極,而是單極,世界權力毋庸置疑地,是超級大國-美國!」

從單極開始,所有災難,就像潘朵拉的盒子,一打開後就難以收拾了。

引用:http://blog.chinatimes.com/2266/archive/2006/03/14/46528.html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FguHistoryAlumn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