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秉正說,台灣島並未完全控制在中國人手中,中央山脈以西的地方才屬於中國,以東的地方荒無人煙,只有原住民的出沒。而原住民和善友愛,不謀私利,也不在乎金銀……

那是一七一六年春天,馮秉正由廈門乘船經金門和澎湖群島抵達台灣。

當時,他是與二位法國傳教士、四位滿清官員及七八百名中國官兵一起來到台灣,全島上的文武官員都到基隆港口熱情地歡迎他們。

馮秉正(frs.Joseph m de mailla)教士隨後在台灣停留了一個月。他此行的目的是為康熙皇帝繪製大清帝國的地圖。

馮秉正並不是第一位來到台灣的西洋傳教士,在他之前,一五八二年,已有西班牙傳教士阿方索山切斯神父和近三百旅客在台灣停留了四十五天。這一行人許多是葡萄牙商人,是在航向日本時遭遇海難,被迫在台灣紮營,而此舉引來原住民日夜射發弓箭,他們歷經千辛萬苦,死傷多人,才返回澳門。

一六三六年,波蘭神父曼幸斯基與同船乘客在航向日本時,遭到東印度公司的荷蘭海軍攻擊,曼幸斯基等人隨後被關在台南安平港附近的熱蘭遮(zeelandia),曼辛斯基被關了六個月,後以草藥醫治了荷蘭總督的兒子,總督要他在台灣留下來,被他拒絕了。

第一位到台灣的傳教士應該是耶酥會的聖人沙勿略,他曾經在台灣西岸停留過,沙勿略畢生想進入中國傳教,但壯志未酬,死於上川島。

馮秉正在那年春天來到台灣,一個中國人叫「埋冤」的地方,因為由閩南地區而來的人常在此地慘死,因此得名,意指一個埋葬冤魂之地。而馮秉正形容福爾摩沙:「正如其名,是個極美的島。物產豐饒,出產多數印度水果。」

他說,首府「街道筆直,兩側商店布滿商品如絲、瓷及漆製品」。他在寫給人在法國的科羅尼亞神父信中提及,「這些街道宛如迷人的陳列廊,如果街上行人再少些,而馬路再舖好一點,散步其間一定趣味無窮。」

馮秉正神父說,台灣北部與中國人的風俗和統治方式無異,在一封數十頁的長信中,他只打算說說台灣的原住民,他提及中國官吏的粗暴和冷漠,而原住民的生活環境雖落後但心地善良,又說他們沒有宗教信仰。他還不知道的是,二百年後,基督教很快傳進台灣山區,原住民的文化幾乎快毀於聖經教義。

馮秉正說,台灣島並未完全控制在中國人手中,「它似乎被一條高大的山脈分為東西二部分,」這條中央山脈以西的地方才屬於中國,以東的地方荒無人煙,只有原住民的出沒。而原住民和善友愛,不謀私利,也不在乎金銀。「以中國上流社會的標準來看,當地住民粗野蒙昧,」然而這些原住民的生活哲學比任何中國哲學家更接近真理。

馮秉正說的不錯,他來到台灣,並看到台灣。他們一行人利用短短一個月在各地旅行的結果,為中國皇帝繪出「皇全輿覽圖」,當然,地圖很不完整,比例也不對,但以當時的條件來看,大約也只能如此。

他還說,台灣什麼都好,就是水質惡劣,他形容很多地方的地下或山泉裡流的惡水「藍中泛白,有一股無法令人忍受的惡臭」。有人喝了此水後,五天便死了。馮秉正神父說的水應該是溫泉吧?

我在近三百年後讀到他從中國江西九江府寄往法國的這封長信,深深感慨時空和歷史的更迭轉換,而再三百年後,不知台灣會有什麼變化?我們又可能留下什麼?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FguHistoryAlumn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