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一場大水淹沒了美南的一座歷史名城,許多問題也同時浮起,看來在今後一段時期會困擾著布希政府。紐奧爾良災情的報導令人觸目驚心。腫脹的屍體漂浮在汙水裡無人聞問,在街道上開始腐爛的屍體被老鼠啃食,醫院送出的老殘病患在九十多度的氣溫中坐在輪椅上奄奄一息。這彷彿是幾個世紀前的情景,卻在當今的美國重現,使人有一種超現實的感覺。

兩年前,我曾兩度到紐奧爾良旅遊。也曾開車出城遊覽古老的莊園,行經那條綿延的湖上長橋到密西西比州的沼澤地。現在長橋已經寸斷,當時沿途見到的簡陋小屋,據報在這次洪水中大半都已沒頂。集中在城市的救援工作似乎無暇顧及城外的沼澤地帶,所以預計的死亡數恐怕還會增加。


雖然颶風洪水是無可避免的自然災害,但防洪的準備和災後救援,以及地方與聯邦政府的應變能力,都在這次超級洪災中受到考驗。布希團隊在競選時期給人的印象是能夠迅速掌握情況,反應快而效率高,尤其是打擊競選對手的文宣都能達到狠而準的目的。可是這次對紐奧爾良災難的反應卻是慢三拍。總統去視察災情,降落機場還和記者輕鬆說笑,談到他年輕時在德州的歡樂時光,好像少了一筋,不知災情的嚴重。等到挨批之後,第二天就沉著臉召集白宮團隊在白宮花園行記者會,強調災情嚴峻,承認救援工作做得不好。

其實,整個紐奧爾良本來就在水平線下。災難發生之前,已有專家警告,紐奧爾良城和防洪堤都在下沉。更令人驚心的是,早在九一一事件之前,聯邦緊急狀況管理署已把紐奧爾良可能發生大洪患列為美國最可能面臨的三大災難之一。但防洪的工作一直延宕,聯邦的補助不到位,地方政府無法和建設公司簽訂合同。偏偏今年聯邦的補助金又大幅裁減,使得當地的防洪規畫與工程人員面臨無米之炊的窘境。防洪堤無法加高,只好賭運氣,希望今年的颶風不會太大,結果事與願違。

據專家指出,紐奧爾良有些地方實際下沉的情況要比當初的估計嚴重好幾倍。防洪的工作不足,關鍵時刻聯邦的補助又遭裁減(佔領伊拉克造成巨大支出),災難臨頭,救援調度更是一團混亂,給人的感覺不像是一個超級大國,而像是一個第三世界國家。在疏散地點苦等的民眾抱怨說,「我們也都交了稅呀,怎麼會是這樣?」這不免讓人覺得,布希的團隊是選舉有術治國無能。

災情中呈現的另一個強烈對照則是貧富的差別。颶風預報發布時,紐奧爾良已有疏散計畫,有車的人都已按計畫疏散,留在城裡的絕大多數是無錢無車的居民。

兩年前的一次調查報告已顯示,百分之三十一的居民表示,即使四級颶風來襲,他們也會留在城裡。這些人願意聽天由命,並不是因為他們勇敢,而是因為他們窮,所以沒有選擇。紐奧爾良居民有百分之二十八是生活在貧窮線下,這要比全國的平均數字高出四倍。大約有五萬人沒有車。

這似乎可以說明為什麼我們見到在救援集散中心和高速道陸橋下等待的,十之八九都是膚色黑的窮人。他們未嘗不知道,防洪堤一旦崩潰,則湖水倒灌,全城很快就會淹沒。但他們無處可逃。這些倉皇無助的人,他們的無助不也說明了布希政府過去五年的減稅政策,嘉惠最大的是富人。中產階級的貧困化和貧富的兩極化是無可避免的後果。

現在,首席大法官芮恩奎斯特的去世,又讓南方的基督教基本教義派為之振奮,因為他們知道代表他們理念的白宮團隊又有機會挑選另一個保守派大法官,從而奠定他們的千秋大業了。然而,一場災難下來,使一般人感到自身力量的微小。災難臨頭時不能只靠自力救濟,還必須仰賴政府的力量。因此,從心理上對布希鼓吹的投資證券市場的社安改革方案,會有更多的風險疑慮。在布希第二任內,社安和稅制改革若無法推動,而且也拿不出一套可行的災後重建計畫,則此次洪災或許就會是「布希王朝」終結的開始。

(作者為旅美文化評論者)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FguHistoryAlumni 的頭像
    FguHistoryAlumni

    佛光大學歷史學系系友會

    FguHistoryAlumn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