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05.17  中國時報 30年不反思 狼奶教材代代傳 林克倫/廈門採訪報導

一九九八年十月,廈門一位中學語文教師朱麗冰在「南方週末」發表《拒絕狼奶》一文,從學校教育體制反省說:「教師千萬不能再給學生餵『狼奶』了,不要教給學生簡單地追求『剛硬』,不要鼓勵冷漠,更不應為鑄造嗜血的心靈之劍歡呼雀躍。」

反思文革是要讓下一代不再受階級鬥爭、偶像崇拜等「狼奶」教育的荼毒,但在從事第一線教學的朱麗冰眼裡,目前的教育體系「餵狼奶」的情況仍在繼續。官方在教育對文革的影響上,反思其實有限。

FguHistoryAlumn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西元兩千年,兩家美國出版社不約而同推出了《年度最佳科學(及自然)寫作選》,各挑選了二十來篇於前一年發表在美國報章雜誌、給大眾閱讀的科學文章;至今,該選集已各出了六本。有意思的是,這兩本選集裡的選文甚少重複,每年最多就一兩篇;就算同一位作者同時都入選兩本選集,文章也常不相同。由此可見,美國科學寫作數量極為豐富,其中名家輩出,佳作連連。

每年的選集,都各有一位不同的客座編輯負責編選;單是看這些編輯的大名,就好比瀏覽英美科學文壇的英雄榜,到目前為止的十二位編輯分別是:葛雷克、費瑞斯、瑞德利、薩克斯、梭貝爾、萊特曼、奎曼、威爾森、安吉爾、道金斯、品克及溫納。這些人的著作,國內都有譯本,許多還不只一本。單單閱讀這些名家為每本選集寫的序,就是一種享受,也讓我們對於什麼是科學寫作,有更深刻的認識。

許多編者都承認,科學寫作本身並沒有嚴格定義;有關科學及科學家的報導、科學家對研究成果的介紹、對研究動機及背景的省視、科學發展的歷史、行醫回憶等,似乎都包括在內。但好幾位編者強調,好的科學寫作帶領讀者走向無知深淵的邊緣;因為無知與神祕,是科學研究的動力。只有挑戰讀者的未知,科學寫作才有趣味可言;大家都知道的事,就沒啥好說。寫作《尋找地球刻度的人》的梭貝爾,對科學還有特殊定義:「任何神祕、有趣且值得了解的事,卻經常不搭流行、難以言詮,有時還得用上數學描述。」至於科學寫作,則是:「解釋這個世界及其中生物的運作、揭示他人巧妙的發現,或強化個人與宇宙萬物的聯繫。」的確是高手表演。

FguHistoryAlumn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導 言 邢義田 林麗月

中國社會經濟史或中國社會政治史曾是臺灣過去五十年史學研究比較熱衷的課題之一。[1]社會變遷是其中的一個子題。要說明這個子題,不能不先說說社會經濟史或政治社會史研究的大脈絡。大體來說,這方面的研究有以下幾點特色:

第一,不以馬克思理論為框架,也比較不再關心二十世紀二三十年代社會史論戰期間所爭論的生產方式、階級鬥爭、歷史發展階段和社會性質等議題。這一方面是從大陸來到臺灣的老一輩學者(如陶希聖、薩孟武),在立場上絕大多數反對馬克思或傾向於從史料人手,不套用現成的理論;另一方面也是因為現實環境不允許學者自由接觸和發表與馬克思理論同調的著作和意見,舊有的論戰議題幾乎不可能在臺延續。

FguHistoryAlumn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3) 人氣()

1961年,夏志清教授的經典大書《中國現代小說史》(A History of Modern Chinese Fiction, 1917-1957)由哥倫比亞大學出版。夏氏在書中大膽地把沈從文(1902-1988)的地位提到幾乎魯迅同等的高度(另兩位因夏氏的春秋之筆,站穩了文學史地位的作家,是張愛玲和錢鍾書)。但全書雖然以1957為界,實際上書中對沈從文作品的評述,到一九三、四○年代便戛然而止了。1949年天翻地覆的政治變局切斷了很多作者的創作生命,但像沈從文這樣全然中止的,還是少有。

寫《中國現代小說史》時的夏志清,顯然無從知道,當時的沈從文正在極度困難中孕育著另一個不同的寫作生命:一本二十年後才終於要面世的文化史鉅著,《中國古代服飾研究》,這時已提綱起筆。但夏氏對好作者觀察的敏銳,卻使他一眼看出:

沈從文雖然對資產階級生活方式的無聊墮落,感到深惡痛絕,但也拒絕接受馬克斯式的烏托邦夢想。因為這種烏托邦一旦實現,神祇就將從人類社會隱沒。他對古舊中國之信仰的虔誠,在他同期作家中,再也找不出第二個。

FguHistoryAlumn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西班牙有句俗話:「未識塞維亞,不知何謂奇景。」春天到初夏時節是造訪安達魯西亞的最佳時機。塞拉(C. J. Cela)旅行文學作品曾將安達魯西亞首府塞維亞(Sevilla)譽為「最美的城市」。但是坐落此城有著建築之美和書香的「印度檔案館」唻AGI啀,向來只有讀書人和研究者才能造訪。

這幾年來台灣史研究蔚為學術主流,歐洲的西、葡、荷蘭在福爾摩沙相關古籍資料研究已有相當成績,但是親臨印度檔案館,又覺得如滄海之一粟。西班牙人占據北台灣短短十七年(1626-1642),但是相關的史料涉及中國、菲律賓、日本、葡萄牙、荷蘭、英國,以及大帆船從拉丁美洲東進的航行路線等等與商務貿易、宣教文化有關的紀錄可謂汗牛充棟。

塞維亞市區有河通海的舟楫之利,造就殖民時期大船入港的便利。印度檔案館,保留著西班牙近四個世紀的殖民史,厚實的卷宗檔案綿延書架的長度達八公里長,1785年迄今,儼然已是伊比利霸權的博物館。館內紅色的地毯,棗紅的絨布幕從天花板垂墜到地面的隔間,桌上一台台現代化的電腦,對應古色古香的書架和羊皮紙色澤縫線的圖書,真有一種魔幻現實的影像。

FguHistoryAlumn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史學大師何炳棣在其回憶錄《讀史閱世六十年》中說:「一九七四春我當選為(亞洲學會)副會長,於是在一九七五─七六年度充任該會首位亞裔會長。當時決料不到的是,二十七、八年後我仍是亞洲學會會唯一的華裔會長。」這項紀錄終於在今年春天被打破了。專攻印度史的西雅圖華盛頓大學講座教授兼該校賈克遜國際關係學院院長楊雅南(Anand A.Yang),於四月初出任亞洲學會會長,他雖是學會六十五年會史上的第二位華裔會長,但期間已有過一位印度裔學者和兩位日裔學者做過會長,楊雅南是第五位亞裔會長。

亞洲學會是美國最大的亞洲研究的學術組織,一九四一至一九五六年間稱為〈遠東學會〉,後易名為〈亞洲學會〉,會員近萬人,遍及全美和海外。而兩任會長更不乏大師級學者,如恒慕義(Arthur W.Hummel,一九四八)、賴世和(E.O.Reischauer,一九五五)、費正清(J.K.Fairbank,一九五八)、芮沃壽(Arthur F.Wright,一九六四)、狄百瑞(W.T.deBary,一九六九)、韋慕庭(C.M.Wilbur,一九七一)、史華慈(B.I.Schwrtz,一九七九)、費維愷(A.Feuerwerken,一九九一)等。

史學大師余英時曾於一九九三年和匹茲堡大學中國史日裔女教授羅友枝(Evelyn Sakakida Rawski)角逐亞洲學會副會長,不幸敗北,學會曾於近年頒獎給考古學家張光直和史學家許倬雲,以獎勵他們對學術的卓越貢獻。

FguHistoryAlumn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

「大雪山林業公司廠區」,在台灣錯置生疏的文化政策和管理系統脈絡裡,宣告灰飛煙滅,價值歸零。持有人,也就是國家/公民們,都面臨著可能破產的危險。

「大雪山林業公司」,是五、六○年代以美援基金為基礎,引用北美大型自動化林產生產鏈方式作為建廠模式,以水平垂直整合的上中下游林業統包形式所建立的國營企業。一方面作為日人引進的鐵路伐木系統與美援背景下北美式公路伐木系統的標示點,由此串聯出台灣不同林業產區的盛衰演變。九二一大地震時,廿八公頃的空間與巨大的檜木結構體遮護了眾多受難的災民,而隨著外部踏查的隊伍進入重見天日,並獲登錄為歷史建築。然而,文建會對於製材廠、糖廠、鹽田、製菸廠、水力發電廠、礦區等珍貴的台灣重要產業遺產,只能做先期的「產業文化資產清查計畫」,而將管理權責讓渡給相關產業機關。因此,「大雪山林業公司廠區」後續管理事宜就由農委會林務局主導,自此,「台灣林業文化園區」實質上脫逸出文建會建立的文化資產管理網絡。

於是在文化資產管理層次,出現兩個問題。一是,兩造機關各有侷限。文建會明顯未善盡其文化事務主管機關的監督與協調角色,而林務局亦不具有完備能力及資源來處理文化資產的保護、規劃、修復與營運。林務局從創建開始,就是個自給自足相對封閉的龐大業務單位,更別談文化專業講究的跨領域批判思考能力,以及重視民眾公共參與的透明治理精神。而文建會在執行對各縣市文化局幕僚的專業訓練,以及對文化資產管理環節,也未納入其他產業文化資產直接管理單位,這就造成可怕的監管漏洞。

FguHistoryAlumn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

文革浩劫反思》人,怎樣變成獸的?【2006/05/15 聯合報】記者 汪莉絹

十年文革,人間浩劫,一百七十三萬人「非正常死亡」,四百二十萬人被關押審查。

非正常死亡 10年173萬人

FguHistoryAlumn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傳記之書,其流已久,蓋與六藝先後雜出。古人文無定體,經史亦無分科。《春秋》三家之《傳》,各記所聞,依經起義,雖謂之《記》,可也。經《禮》二戴之「記」,各傳其說,附經而行,雖謂之「傳」,可也。其後支分派別,至於近代,始以錄人物者,區為之「傳」;敘事跡者,區為之「記」。蓋亦以集部繁興,人自生其分別,不知其然而然,遂若天經地義之不可移易。此類甚多,學者生於後世,苟無傷於義理,從眾可也。然如虞預《妒記》、《襄陽耆舊記》之類,敘人何嘗不稱「記」?〈龜策〉、〈西域〉諸傳,述事何嘗不稱「傳」?大抵為典、為經,皆是有德、有位,綱紀人倫之所製作,今之「六藝」是也。夫子有德無位,則述而不作,故《論語》、《孝經》,皆為「傳」而非「經」,而《易‧繫》亦止稱為《大傳》。其後悉列為經,諸儒尊夫子之文,而使之有以別於後儒之傳記爾。周末儒者,及於漢初,皆知著述之事,不可自命經綸,蹈於妄作;又自以立說,當禀聖經以為宗主,遂以所見、所聞,各筆於書而為傳記。若二《禮》諸「記」、《詩》、《書》、《易》、《春秋》諸「傳」是也。蓋皆依經起義,其實各自為書,與後世箋注自不同也。後世專門學衰,集體日盛,敘人述事,各有散篇,亦取傳記為名,附於古人傳記專家之義爾。明自嘉靖而後,論文各分門戶,其有好為高論者,輒言傳乃史職,身非史官,豈可為人作傳?世之無定識而強解事者,群焉和之,以謂於古未之前聞。夫後世文字,於古無有,而相率而為之者,集部紛紛,大率皆是。若傳則本非史家所創,馬、班以前,早有其文。(孟子答苑囿湯、武之事,皆曰:「於傳有之。」彼時並未有紀傳之史,豈史官之文乎!)今必以為不居史職,不宜為傳,試問傳記有何分別?不為經師,又豈宜更為記耶?記無所嫌,而傳為厲禁,則是重史而輕經也。文章宗旨,著述體裁,稱為例義。今之作家,昧焉而不察者,多矣。獨於此等無可疑者,輒為無理之拘牽。殆如村俚巫嫗,妄說陰陽禁忌,愚民舉措為難矣。明末之人,思而不學,其為瞽說,可勝唾哉!今之論文章者,乃又學而不思,反襲其說,以矜有識,是為古所愚也。

辨職之言,尤為不明事理。如通行傳記,盡人可為,自無論經師與史官矣。必拘拘於正史列傳,而始可為傳,則雖身居史職,苟非專撰一史,又豈可別自為私傳耶?若但為應人之請,便與撰傳,無以異於世人所撰。惟他人不居是官,例不得為,己居其官,即可為之,一似官府文書之須印信者然;是將以史官為胥吏,而以應人之傳,為倚官府而舞文之具也,說尤不可通矣。道聽之徒,乃謂此言出大興朱先生,不知此乃明末之矯論,持門戶以攻王、李者也。

朱先生嘗言:「見生之人,不當作傳。」自是正理。但觀於古人,則不盡然。按《三國志》龐淯母趙娥,為父報仇殺人,注引皇甫《烈女傳》云:「故黃門侍郎安定梁寬為其作傳。」是生存之人,古人未嘗不為立傳。李翱撰《楊烈婦傳》,彼時楊尚生存。恐古人似此者不乏。蓋包舉一生而為之傳,《史》、《漢》列傳體也。隨舉一事而為之傳,《左氏》傳經體也。朱先生言,乃專指列傳一體爾。

FguHistoryAlumn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昔夫子之作《春秋》也,筆削既具,復以微言大義,口授其徒。三《傳》之作,因得各據聞見,推闡經蘊,於是《春秋》以明。諸子百家,既著其說,亦有其徒相與守之,然後其說顯於天下。至於史事,則古人以業世其家,學者就其家以傳業。(孔子問禮,必於柱下史。)蓋以域中三大,非取備於一人之手,程功於翰墨之林者也。史遷著百三十篇,(《漢書》為《太史公》,《隋志》始曰《史記》。)乃云:「藏之名山,傳之其人。」其後外孫楊惲,始布其書。班固《漢書》,自固卒後,一時學者,未能通曉。馬融乃伏閣下,從其女弟受業,然後其學始顯。夫馬、班之書,今人見之悉矣,而當日傳之必以其人,受讀必有所自者,古人專門之學,必有法外傳心,筆削之功所不及,則口授其徒,而相與傳習其業,以垂永久也。遷書自裴駰為注,固書自應劭作解,其後為之注者,猶若干家,則皆闡其家學者也。

魏、晉以來,著作紛紛,前無師承,後無從學。且其為文也,體既濫漫,絕無古人筆削謹嚴之義;旨復淺近,亦無古人隱微難喻之故;自可隨其詣力,孤行於世耳。至於史籍之掌,代有其人,而古學失傳,史存具體。惟於文誥案牘之類次,月日記注之先後,不勝擾擾,而文亦繁蕪複沓,盡失遷、固之舊也。是豈盡作者才力之不逮,抑史無注例,其勢不得不日趨於繁富也。古人一書,而傳者數家。後代數人,而共成一書。夫傳者廣,則簡盡微顯之法存。作者多,則抵牾複沓之弊出。循流而日忘其源,古學如何得復,而史策何從得簡乎?是以《唐書》倍漢,《宋史》倍唐,檢閱者不勝其勞,傳習之業,安得不亡?

夫同聞而異述者,見崎而分道也。源正而流別者,歷久而失真也。九師之《易》,四氏之《詩》,師儒林立,傳授已不勝其紛紛。士生三古而後,能自得於古人,勒成一家之作,方且徬徨乎兩間,孤立無徒,而欲抱此區區之學,待發揮於子長之外孫,孟堅之女弟,必不得之數也。太史〈自敘〉之作,其自注之權輿乎?明述作之本旨,見去取之從來,已似恐後人不知其所云,而特筆以標之。所謂不離古文,乃考信六藝云云者,皆百三十篇之宗旨,或殿卷末,或冠篇端,未嘗不反復自明也。班《書》年表十篇,與〈地理〉、〈藝文〉二志皆自注,則又大綱細目之規矩也。其陳、范二史,尚有松之、章懷為之注。至席惠明注《秦記》,劉孝標注《世說新語》,則雜史支流,猶有子注,是六朝史學家法未亡之一驗也。自後史權既散,紀傳浩繁,惟徐氏《五代史注》,亦已簡略,尚存餼羊於一線。而唐、宋諸家,則茫乎其不知涯涘焉。宋范沖修《神宗實錄》,別為《考異》五卷,以發明其義。是知後無可代之人,而自為之解。當與《通鑑舉要》、《考異》之屬,同為近代之良法也。

FguHistoryAlumn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溫泉泡湯風氣的興起,的確為烏來創造了空前的繁榮,但對原住民來說,並沒有帶來多少福利,反而在不自覺中受到了傷害。

有一個古老的傳說,烏來地區早年是一片林木蔥鬱,雜草叢生的原住民獵場。當時一群泰雅獵人追捕獵物到此,見溪邊氤氳著一片煙霧,好奇地伸手一探,發覺水竟是滾燙的,於是大呼格以魯.烏來(Kilux-ulay)。「格以魯」是泰雅語燙的意思,而「烏來」據老一輩的耆老表示,應該是一句警語。包括小心、注意甚至有「有毒」之說。後來被平地人(包括日本人),解讀成溫泉,以訛傳訛傳了近百年,傳成約定成俗,「烏來」就被認定是溫泉的泰雅語了,其實在泰雅人的語言中,烏來這兩個字,除了地名之外,在通常用語中,根本就沒有這個語彙了。

台灣光復後許多原住民鄉、村,都被改為與原住引頸就戮搭不上調的,充滿了大中國的如信義、復興、三民等新地名,甚至連烏來幾個村落,都被改名為忠治、孝義、信賢等等,而烏來村何其幸運,保住了這個原始的部落名,進而成為鄉名。

FguHistoryAlumn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美國有兩大爵士音樂聖地,一為俗稱Big Easy的紐奧爾良,另一則是人稱Big Apple的紐約,兩個城市在爵士音樂史上各領風騷,不少酒館、俱樂部因大師級的樂手駐唱過,一躍龍門成為樂迷朝聖的目的,兩城市相濡以沫,卻又各具風格。

去年卡崔娜颶風橫掃紐奧爾良,造成萬人流離失所,同時摧毀了許多爵士樂景點,不少爵士樂歌手無家可歸,珍貴的歷史唱片、照片都淹沒在大水中,難以言盡的損失讓樂迷心痛。

林肯中心爵士樂團為世界級的樂團,藝術總監馬沙利思(Wynton Marsalis)出生於紐奧爾良,他率先發動籌款,號召來自爵士樂、藍調、福音詩歌、古典音樂,以及搖滾樂的歌手共襄盛舉,舉辦了本世紀迄今最大的音樂聲援活動,全力協助紐奧爾良重建家園。

FguHistoryAlumn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四月三十日早上,德國「猶太人協會」主席史匹格爾(Paul Spiegel)因病去世,享年六十八歲,舉國同哀。即便是星期天,德國總理梅克爾夫人聞訊,立即發電文弔唁,以「古今完人」來稱讚他一生對德國社會的貢獻,當晚電視台立即緊急調出檔案,製作專題節目紀念,哀榮傋至,就差降半旗哀悼了。

背負原罪 提心吊膽

表面看來,這只是一個在德國的外國人團體組織,主席過世,為何引起這麼大迴響,驚動德國上下,紛紛迫不及待表達哀傷,不管是真心或假意,至少這種集體統一的公開表態,已經足以令人側目。六十幾年前,集中營裡的猶太人大概是作夢也想不到會有這種事發生。

FguHistoryAlumn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法國西南部多爾多涅省的「拉斯科洞窟」(Lascaux Cave)因保有一萬七千多年前的史前壁畫聞名於世。在過去漫長的歲月,這座洞窟躲過人類的蹂躪,幸運留存下來。然而洞窟自一九四○年被發現,至今不過六十六年,卻因為黴菌侵襲和官僚顢頇,而已面臨毀壞。

任何人踏進拉斯科洞窟,就彷彿走進時光隧道。洞窟兩側和拱頂的石灰岩壁上,繪有四公尺長的巨大水牛,壯碩的馬匹,以及腦袋彷彿掛著樹枝的野鹿,還有一種身上有斑點,頭上的長角伸向前方,卻又擁有一張豬嘴的不知名野獸。

史前時代的西斯汀教堂

FguHistoryAlumn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透過大自然自力的療傷與人力的適當營造,甲仙這塊土地可說是越來越可觀來近可賞了。適合你今日吃冰嚐餅後,向老樹叩問甲仙豐富的歷史人文;適合你明天上下谷,細細賞覽甲仙的山光水色雲影;適合你來到小林平埔文物館,見識就地取材自造平埔家屋與生活器具的智慧,

從西部走南橫公路(台20線),過了58K,東側橋頭便矗立著醒目的芋筍造景,像極了綠巨人張開歡迎的雙手。如是獨特迎賓的山城,正是以芋筍製品享盛名的甲仙。

進入甲仙街區,第一家芋冰城首先以豪氣干雲的招牌迎人。這「第一家」與總統沒有任何關係,但確是進入甲仙街區的第一家。由第一家走至最後一家名實相符的可口芋冰城,整條文化路才三百公尺短,芋冰城總計卻達十五家之多。

FguHistoryAlumn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