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療、教育與住房是中國改革開放進入上個世紀九十年代以來最難以橫跨的「三座大山」,因此在民間就流傳著這樣的順口溜:「救護車一響,半頭牛白養」、「房改是把腰包掏空,教改是把兩老逼瘋,醫改是給你提前送終」。從此般嘲諷且帶著無奈的話語我們不難想像問題之嚴重。報載日前中國遼寧省又發生父親痛殺患病子女的事件,我們若進一步檢視相關報導的內容,將會發現這一個案例絕非單一事件,其背後的現象相當值得我們關注。
「因病而窮」、「脫貧後返窮」,是中國當今醫療改革所面臨最大的問題。因為收入的增長永遠趕不上醫療費用的支出增長,所以非但農村村民不敢生病,即便是居住在北京、上海等大城市的居民也會因為醫療費用的支出而影響其生活品質。事件中王姓退休鑽井工人,其實所象徵的是整個中國東北地區產業發展的縮影:危險、勞動條件脆弱、工資低,他所能賺取的每月六百元薪水,不可能負擔二十多萬元的醫療費用,當事人所犯下的「愛殺」行為固然可議,然而其背後的無奈、痛苦,即便是司法也予以同情。醫療資源分配不均,醫療職業道德腐敗、效率低下、中間商的剝削等等缺點,對當代中國醫療改革均構成了嚴峻的挑戰。
王姓工人不單要以其微薄的薪水負擔女兒的龐大醫療費用,尚且其兒子每年五、六千元的大學教育費用,也拖垮了家庭的經濟。在今日中國,城鄉之間的貧富差距保守的估計即達六倍以上;因為財政制度的改革,反而使更多的農村村民唸不起書或輟學,考上城裡的大學固然光宗耀祖,但背後各種名目的捐、費,使得教育從一種社會流動的機制,變成一種社會階層逐漸固定化的因素。一年五、六千元的學費,約等於當今中國貧窮線所得的十倍之多,而根據統計,生活在貧窮線下的中國人約有一億五千萬之譜。
- May 11 Thu 2006 14:37
2006.05.09 中國時報 難以橫越的三座大山 葉國豪
- May 11 Thu 2006 14:34
2006.05.10 中國時報 如煙的八十年代 徐淑卿
最近終於看了文革時期的樣板戲《紅燈記》,雖然這齣戲誕生在一個充滿迫害和動盪的年代,但在舞台上呈現的卻是一個善惡分明的清朗世界,中國人民為了抵抗日本鬼子的侵略,願意為國為黨犧牲,甚至臨刑前都不忘高喊「毛主席萬歲」,而最後的結尾也毫不令人意外的一定是邪不勝正。
戲劇裡的世界是多麼的美好,如果善可以這樣醒目,惡可以這樣具體,純潔那麼容易被召喚,易感之心未被磨鈍,人民可以因為「感動」,而輕信一個光明的未來。所謂「八億人民八齣戲」,對於許多成長在文革的人來說,《紅燈記》可能是當年少數的娛樂之一,因此我旁邊的觀眾居然能邊看邊唱應接得絲毫不爽,倒也真是不用驚奇。我比較好奇的是,這齣戲對他們的意義除了懷舊、回憶之外,是否也曾像鏡子一樣,照見當下現實的不堪?
時尚會復古,人難免也會向過去回歸,從過去裡看見儲存著的幼稚,但也發現一些質地是永遠的失去了。最近北京三聯書店出版了作家查建英進行採訪的《八十年代訪談錄》,訪問了阿城、北島、陳丹青、陳平原、甘陽、李陀等十一位文化界人士,談論他們記憶中的八十年代。查建英在前言中說,這本書雖然記錄了許多珍貴往事,但卻不是一個「懷舊」項目;儘管和現在極為現實和複雜的時代相比,八十年代的總體氣氛的確浪漫並且相對簡單,但這些回憶者的態度卻不是一味懷舊或頌揚,相反的,他們對於那個時代抱著難得的坦率、客觀甚至苛刻的審視態度。
- May 11 Thu 2006 14:33
2006.05.10 中國時報 ■人間---書法的生活化 漢寶德
最近「人間副刊」發表了非書法家的書法作品,引起很大的迴響。很多人不免起疑,究竟書法在目前的台灣處於什麼狀態?它是一個逐漸在消失的藝術呢?還是正在復興中呢?它被視為一種藝術呢?還是一種溝通的工具?由於學術界並沒有從事這方面的研究,這些疑問一時是得不到解答的,可是像這樣一個有趣的問題,免不了在腦子裡打轉,因此楊澤兄要我就生活書法表示點意見,我就毫不客氣的答應了,因為這個問題在我腦子裡轉了很久了。
書法的藝術其實是人類愛美的天性的自然流露,與文字的形式、書寫的方式並不相干。中國的文字,自刻出來的甲骨文,到硬筆寫出的篆書,其美感是有目共睹的,自從使用有彈性的毛筆沾墨水書寫,中國的書法實際上就是熟練的使用毛筆的藝術。但我們不能過份強調其藝術面,因為書法只是傳達信息的副產品。一種工具運用成熟後,熟能生巧,巧而能妙,遂產生美感。所以自隸到楷到行草,各擅勝場,實在沒有孰高孰低的問題。
硬筆對於教育普及的貢獻
- May 11 Thu 2006 14:30
2006.05.09 中國時報 家族傳奇---舊厝──一個人類學家的故鄉回憶錄 吳燕和
旅途離家愈遠,年紀愈大,愈增長我的失落傷感。祖母所代表的傳統台灣農村文化,經過我出國四十年來的經濟劇變,早已消失無蹤,我永遠回不去的故鄉,只留在腦海中的記憶。
人生就像是火車之旅,一站過了一站,似乎坐著不動,但是景色轉眼全非。
最近寫完個人一生的故事,我用「故鄉」、「田野」、「火車」寫出人生三部曲。從兒時記憶裡的老家南投,講到我如何成為人類學家的一員,讓我走上永不停歇的田野之旅。飄洋過海,跨越美洲、大洋洲、亞洲、歐洲,變成一個永不停息的旅人,做了一輩子「半自願」放逐遷移的旅人。
- May 11 Thu 2006 14:26
2006.05.08 中國時報 北京迴避文革 民間不忘教訓 大陸新聞中心/台北報導
今年五月是「文革」爆發四十周年,也是「文革」結束三十周年。雖然中共官方用「十年浩劫」否定這場幾乎令中華民族毀滅的巨大災難,但在此重要時刻卻態度低調地不願「舊事重提」,甚至要求各界全力降溫,此舉引發了民間不滿,呼籲中共官方應該正視這段歷史。
據香港「成報」報導,中共官方在「文革」上的「低調」,不僅體現在公開出版的報刊上見不到任何回憶或反思文革的文章,而且在互聯網搜索引擎上也查不到任何關於文革的資料。
黨慶長征升溫 文革冷處理
- May 11 Thu 2006 14:24
從地是平的 到世界是平的【2006/05/10 聯合報】【陳之藩】
忽然接到一位朋友從台灣寄來的佛里曼(Thomas L. Friedman)所著的《世界是平的》The World is Flat的中譯本。看來譯筆很流暢,想來譯文也很忠實罷。
通常,因為不論是台灣的繁體字譯本,還是內地的簡體字譯本,與原文比較起來,總有個共同的毛病:就是沒有「索引」,看起來不大習慣。自己又沒有很多的時間費在從始至終看完一本這類「非小說」的書。這本去年的書,今年初就印譯了出來。快是快了,但仍然沒有索引。我就立時在網上又訂了一本英文原書。當然很快就收到,先看原本上的索引,提及台灣的凡十八處;提及中國內地的,也是十八處;提及楊致遠的有四處,而並沒有提及楊振寧;提及蓋茨的有十六處;而提及谷歌(Google)的有二十二處。我在五分鐘內,藉著看這個英文索引,略知此書的時空位置了。
地平學說 早就被亞理士多德駁倒
- May 11 Thu 2006 14:18
文革40年 往事如煙?【2006/05/08 聯合報】記者楊羽雯專題報導
二○○六年五月初的中國,全國沉浸在黃金周假期的娛逸氛圍中,北京天安門廣場遊人如織。四十年前此時,北京卻正發生著中國當代最大一場浩劫—文化大革命。
禁忌 沒人敢公開談
當年毛澤東一手舞動群眾向這個國家及黨發動攻擊,「偉大的毛主席」頓時成為全中國盲目崇拜的對象,就在天安門廣場上,一樣是來自全國各地的群眾,其中有不少是青年為骨幹的紅衛兵,這群人在毛江的鼓動下,以「破四舊」為名走出校門,殺向社會,開展了腥風血雨的十年。
- May 10 Wed 2006 20:57
胡適的離亂歲月【2006/05/04-10 聯合報】【周質平】
他的「自由主義」,他的「文藝復興」,此時受到了空前的挫敗。一九四九年的變局,對胡適來說,不僅造成個人生活上的流離失所,困頓窮乏,也是對他一生志業與信仰的考驗……
前言
最近二十年來,海內外有關胡適年譜和傳記的著作,不下數十種,但對1948年底胡適飛離北平,到1949年國民黨撤離大陸,胡適決定暫寓美國的這段生活和心境,記載卻極有限。這一方面固然由於胡適個人的生活往往只是瑣碎的日常事務,無論就學術史或政治史而言,都無足輕重,另一方面,也是由於材料不足,無從建構起胡適流亡歲月中的點點滴滴。本文以胡適十幾封從未發表過的家書作為基礎,輔之以其他材料,來重新審視他在這段艱難歲月中,如何進退出處,應對這天翻地覆的變局。也惟有在生活的細微末節上,才能看出胡適的操守與人格。在現有胡適出版的日記和書信中,1949年的材料都很有限,這十幾封家書可以填補日記和書信的不足。
- May 07 Sun 2006 23:12
文學裡的南非圖象【劉森堯】【2006/05/07 聯合報】
葛蒂瑪《我兒子的故事》
葛蒂瑪不是第一個引人矚目的南非作家,卻可能是當今最受重視的南非作家,她在小說作品中所展現的道德勇氣,至今仍在世界文壇上為大家所津津樂道,她於一九九一年獲得諾貝爾文學獎之後,更發揮了她在道德上及政治上的影響力 ,提早結束了南非的種族隔離政策。
《我兒子的故事》出版於1990年,故事背景設定於1970年代和1980年代之間的約翰尼斯堡,主要情節描寫一個黑人家庭如何在婚外情和對抗種族隔離政策的交錯行動之下,最後面臨毀滅的命運。這顯然是一本充滿威力的政治小說,葛蒂瑪透過不同敘述觀點(第一和第三人稱),細膩貼切寫出了南非當代的歷史宿命,當然,這本小說的真正魅力不單只在展現抗議的政治觀點,同時更迷人的地方反而在於作者對錯綜複雜之人際關係的觀察和分析評判,葛蒂瑪不期然闡述了人類生活的悲劇本質。
- May 07 Sun 2006 23:09
紀念印尼當代文學泰斗 普拉姆迪亞‧杜爾 【鄭樹森】【2006/05/06 聯合報】
編輯室說明:近十年來諾貝爾文學獎呼聲甚高的印尼小說家普拉姆迪亞‧杜爾﹙1925-2006﹚,於4月30日去世。
普拉姆迪亞‧杜爾20歲即投入反抗西方殖民運動,一生思想左傾,一再遭軍事強權逮捕下獄。他的小說深具故事感染力,以探討社會政治,突顯歷史分析,塑造出獨特的風格。1997年杜爾接受比較文學專家鄭樹森訪問,曾表示,他最喜歡的西方作家有:史坦貝克、薩洛揚、高爾基等。對中國作家魯迅的《狂人日記》印象深刻。聯副今日刊出普拉姆迪亞‧杜爾評介及作品選段,與讀者一同紀念一顆偉健的靈魂。
普拉姆迪亞‧阿南達‧杜爾(Pramoedya Ananta Toer)是國際馳名的印尼小說家,也是二次大戰後印尼三任政府最頭痛的作家。
- May 07 Sun 2006 23:06
中國宗教有限鬆綁 工具性考量 新聞大舞台 2006/05/02 【撰文/周慧盈】
主張無神論的中共政權在4月間召開建政以來首次的世界佛教論壇。西方輿論對此頗多解讀,其中之一是說北京想藉此改善中國欠缺宗教自由的形象。無論真相如何,各種跡象顯示,北京當局心中雖無宗教,卻終於瞭解到宗教的力量。
籌辦世界佛教論壇,與其說是一大突破,不如說是中國自1979年改革開放以來,當局調整宗教政策的另一步驟,學者分析,它可能有多重用意,但卻不包括民主社會所定義的對宗教自由的尊重。
因為,根據中共自己的說法,宗教最終應從地球上消失才對。
- May 07 Sun 2006 22:59
2006.05.07 中國時報 都市步道困境多 胡寶林
上週有個焦點新聞,黃武雄、小野、徐仁修等教育,環保、媒體人士發起全省串連自然景觀的「千里步道」推動宣言,並獲得甚多反應。
這個運動既可以重建人與土地的關係,又能結合深度旅遊、觀光、民宿的效益,為台灣的休閒生活添綠,未出征就已報捷獲勝。一週知內就被蘇揆高度關注,而且決定以公權力挹注,將「千里單車道、萬里步道」列入「挑戰二○○八國家發展重點計劃」。真是可喜可賀!我們可以想像在不久的明日,愛車的台灣國民,將會駕著數座單車,前進大自然,讓人既羨幕又忌妒。
大家都酷愛自然,可是,日日生活的城鎮呢?台灣國民幾乎都是愛車族,早就習慣驅車穿越馬路及並排停靠,而可憐的行人偶爾走在沒有人行道的白線車位之外,都得學會眼觀三面,耳聽八方,與都市叢林中的機汽車爭道。騎樓內的空間更是被機車及許多店面延伸的攤位佔據,更有甚者,許多住戶,就乾脆把騎樓封住,裝上鐵捲門,大大方方地掛上招牌,把路霸正名化。如果遇到大學校園的門外,常見大學生的機車更形成人行道上的萬里長城路霸。
- May 07 Sun 2006 22:58
2006.05.07 中國時報 「印尼的良心」作家帕拉莫迪亞病故 梁東屏/東南亞
被稱作「印尼良心」的知名作家帕拉莫迪亞.阿南塔.杜爾四月三十日在家中去世。杜爾生前飽受心臟病及糖尿病之苦,三十日上午因心臟病去世,享年八十一歲。一直照顧帕拉莫迪亞生活的女兒塔提亞娜說,「我的父親通過作品把他的所有生命都貢獻給了國家,我們失去了一位偉大的父親、偉大的作家,我非常以他為榮」。
「普魯島四部曲」享譽文壇
在印尼,帕拉莫迪亞無疑是最具國際知名度的作家,他最著名的著作「普魯島四部曲」被翻譯成四十一種文字,不但使得印尼文學昂首進入世界文壇,自一九八六年以來,帕拉莫迪亞也曾多次獲提名角逐諾貝爾文學獎,他也一直被認為應該獲得該獎。去年,帕拉莫迪亞也是英國「展望」雜誌所列出百名知識分子先驅中唯一入榜的印尼籍人士。
- May 07 Sun 2006 22:55
2006.05.06 中國時報 公民社會的挫敗 ◎張晉芬
台灣政壇持續不斷的紛紛擾擾,在佔據了媒體大部分的版面之餘,也讓其他的新聞相形失色,甚至被完全忽視。其中一個作者認為值得關心台灣公民社會發展的讀者們注意、但似乎缺乏討論的,即是立法院在約十天前三讀通過的「公益勸募條例」。
這個條例訂定的宗旨是「有效管理勸募行為」、「妥善運用社會資源」、「保障捐款人權益」。細看條文主要的內容即可發現,這個條例賦予行政和司法單位干預民間公益團體募款行動及帳目的機會,「違反」的團體或組織甚至會遭到不同程度和形式的處罰。作者認為,這個條例的通過其實代表著公民社會發展上的挫敗。
假設現在有一個民間組織要募款,根據這項條例,得事先向主管機關報備。如果募到了一百萬元,由於規定辦理募款活動的支出只能佔十五%,於是募款單位要在十五萬元範圍內支付所有的人力、場地、和其他募款活動衍生的費用。然後,要在三十日之內將捐贈人資料、勸募活動所得與收支報告呈報主管機關備查;經費使用完後三十日內,還必須將使用計畫、使用情形、成果報告、支出明細、及相關證明文件,再報主管機關備查;如果經費有剩餘,也不得移作其他非原先報備之公益用途,否則還要寫報告,以及再經過主管機關備查。
- May 07 Sun 2006 22:52
2006.05.05 中國時報 山溝教書四十年 老師走遍八萬里 亓樂義/台北報導
重慶市墊江縣的一名老師黃啟俊,在山溝裡教書至今四十年。他每天接送學生,步行超過八萬公里,等於繞了兩圈地球。他目前病痛纏身,二年後即將退休,但他依然堅持,只要身體許可,他願意一直教下去。
默默付出的黃啟俊,經《重慶時報》報導,他的犧牲奉獻已廣為人知。四十年前,黃啟俊初中畢業,可以選擇做工人或軍人,月薪二十元。但他接受當地鄉親父老的懇請,進入大山,拾起月薪僅有六元的教鞭,成了山溝裡的小學老師。
黃啟俊任教的解放村小學,位於望月山的山腳下,而他住在山頂,每天需翻山越嶺走上十多公里。下午放學後,他在返家途中沿路到學生家裡訪問,直到天黑才能到家。四十年來始終如一,累計他的步行超過八萬公里,等於繞了地球兩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