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以其自然和人文環境的背景來看,其周邊海域可能蘊藏了極為豐富的人類活動遺存,包括舊石器時代人類的活動遺物、海水面變化所淹沒的海岸古蹟和遺址,以及自新石器時代以至近代人類航海活動的各種物質遺留等。然而,我們對這座海中寶庫,長期以來卻缺乏了解、保護和開發利用。究其原因,主要是我國迄今並沒有培育專業的水下考古人才,更沒有專責的水下考古機構。

水下考古學從二十世紀中期開始發展至今,雖然不過半個多世紀,但是它在文化資產保存、學術研究和觀光效益上的重要性卻已經受到世界各國普遍的重視。其實早從史前時代,人類就已經在海洋和河湖上航行、捕魚;至今,海上和河湖航海仍然是人類運輸和旅行的主要方式之一。以至於在海洋或河湖中,沈埋了大量古代人類在水上航行或活動的物質遺存。另外水面高度變化或地形的變動,也將許多人類的古蹟、遺址和其它結構物淹沒到水下。這些人類文化的遺存比起陸地上的文化遺存,其重要性豪不遜色,甚而更有過之。大致有下述三個方面:

一,淹沒在水下的人類文化遺存,主要是古代人類從事水上航行或活動沈沒到水中的遺存,其物件和所蘊含的訊息,表現了人類各時期在船舶航行或水上活動方面所發展出的智慧、技術和能力,同時也反映了各時期人類的社會和經濟狀況,例如海上戰爭和貿易,是珍貴的文化遺產。

二,水下的古代沈船、古物或遺跡,都是「封存」在水底的歷史資料,完整地提供許多有關當時航海、造船、貿易、工藝技術、農工產品,以及歷史事件等方面之訊息,對人類歷史和文化的研究、可以提供非常重要的證據,是難得的學術資料。

三,人類對海底世界有很大的好奇心,除了優美奇幻的景緻和千奇百怪的生物之外,沈潛在海底的人類遺物和遺跡,同樣具有很大的吸引力。因此,以潛水的方式進入水底直接觀看,或以水下博物館的方式展示,都可成為甚佳的觀光資源。

令人遺憾的是,這一塊領域,除了國立歷史博物館過去曾短暫地進行了「將軍一號」沈船的打撈工作之外,幾乎是完全被忽略了。迄今國內竟然沒有一個夠格的水下考古專家,更休談一支可以在水下進行考古工作的隊伍。而反觀我們鄰近的中國大陸、韓國、日本和菲律賓等國,在近二、三十年間,水下考古從零到有,已經得到了相當不錯的發展,並且迭有舉世矚目的發現,實在讓我們汗顏。

所幸,最近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由文化資產保存研究中心籌備處擬定「水下考古與文化資產保存發展計畫」,並委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執行為期三年的「澎湖馬公港古沈船調查、發掘及水下文化資產研究、保存科學人才培育計畫」。最近,該計畫已經從政府相關單位、大學相關學系和相關民間學會中甄選了一批學員,完成了第一期的潛水訓練,接下來從二月二十六日起,將展開一系列水下考古專業學科之訓練。

雖然在時程上,要比鄰近國家遲了一些,但是「亡羊補牢猶未為晚」。況且,目前,我國的水下科學探測技術,無論在人才和設備方面,也都有了長足的進步,毫無疑問可以充分支援水下考古的工作。在此懇切地希望:政府能夠將發展水下考古和維護水下文化資產作為推動海洋政策的重要工作之一,下定決心、按部就班,持續地推動和執行。以台灣周遭海域水下文化資產之豐富,相信在不久的未來,我國的水下考古的成果,定能在世界上綻放出光芒。

(作者為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研究員)

http://news.chinatimes.com/2007Cti/2007Cti-News/2007Cti-News-Content/0,4521,110514+112007022600204,00.html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FguHistoryAlumn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