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上阿里山十二趟還是看不到日出,有人卻守著山上的「廣寒宮」十七載,除了覽遍阿里山上五千多個日出日落以外,還得時時刻刻留神山上的風、雲、雨、霧,而他就是阿里山氣象站目前最資深的員工蔡進德。
常有人將變化莫測的氣象與女人畫上等號,尤其在阿里山上,別說春夏秋冬有不同的氣候型態,在一天甚或一小時之內就可能是晴時多雲偶陣雨,眼看陽光正好,天空藍得可以,沒多久,在腳下翻騰的雲海,就可能化為霧氣籠罩整座森林,讓人措手不及。
蔡進德說,到阿里山不看日出,不算到過阿里山,但是因為氣象隨時變化、難以捉摸,即使晴空萬里的早晨,隨便飄來一片雲,擋在玉山頭,就可能會「摃龜」,有位日本遊客上阿里山十趟,都沒看到日出。
到山上氣象站 一待十七年
因此常有遊客打電話到氣象站詢問「明天是否能看到日出」,其實連他都沒有把握,不過他倒是透露一個小「撇步」,阿里山上一年四季裡,以秋末冬初氣候最穩定,看到日出的機會有百分之五十。
今年四十四歲的蔡進德,畢業於文化大學氣象系,因為熱愛大自然,考上公務人員資格後,就以到國家公園附近的氣象站服務為目標。剛開始,他先到恆春氣象站服務三年,民國七十九年調到阿里山氣象站,一待就是十七個寒暑。
成立於日據時代的阿里山氣象站已有七十多年的歷史,是一棟日式檜木打造的建築,除了歲月的摧殘外,也耐不住山上潮溼的氣候,已整修多次。且因位在第二管制哨內,平常鮮有遊客光顧,彷彿與世隔絕,站旁兩株吉野櫻,每逢花季準時綻放,櫻花美景只有氣象站的五、六位員工觀賞。
蔡進德說,阿里山氣象站早期以人工、機械方式記錄,再用電報傳送,現在則都是電腦化,由電腦透過中華電信直接將資料傳送到中央氣象局,不過值班人員必須固定每天早上五點、晚上九點各巡視一次,萬一電腦有問題,則以另外預備的感應器等器材代替。
遇四場雪 前年三月最壯觀
根據蔡進德的經驗,阿里山平均兩年會下一次雪,在他任內遇過四場雪,以前年那場三月雪最讓人措手不及,也最壯觀。
駐守氣象站雖然採輪班制,每位員工要留守二至三天,但是萬一阿里山公路坍方,阻斷去路,他們就無法下山。蔡進德印象最深刻的是民國八十五年的賀伯颱風,旺盛的西南氣流,一天就降下二千公釐的雨量,造成阿里山公路最嚴重的大坍方,讓他受困山上廿多天。
蔡進德回憶,當時不只公路毀損,還斷水斷電, 還好平常就有貯備糧食及水的習慣,生活無虞,因為氣象站有發電機,商店區餐廳的居民,怕冰箱沒電菜會壞掉,晚間就帶著剩下的菜來到氣象站大鍋煮,大夥齊聚一堂相當熱鬧,受困的日子並不寂寞。
「一般人聽到有颱風要來,都迫不及待要往山下跑,我們身為氣象人員,一有颱風消息,反而要往山上去,追著颱風跑,宛如追颱一族。」蔡進德苦笑地說。
阿里山氣象站一年三百六十五天都必須有人員守候,打從年輕的廿七歲就上山,春去秋來十七載,蔡進德守護的是山上的風向、風速、雨量、溼度。
「搞氣象的經常被雨淋,」這位愛上阿里山的氣象人,雖然至今無法完全掌握天氣瞬間的快速變化,不過心中總是有個譜,那就是對這片山林的戀戀情深,使他至今還不願棄守。
http://news.chinatimes.com/2007Cti/2007Cti-News/2007Cti-News-Content/0,4521,110503+112007020400037,00.html
中國時報 2007.02.04
配合伐木、戰爭 日治時代成立
莊哲權整理
早在一八九八年,日本人到了阿里山,發現當地有豐富的木材資源時,就在山上設置氣候觀測站,是現在的阿里山氣象站的前身;而為了便於開採林木,在一九三二年興建完成現在的阿里山氣象站,當時的全銜為「台灣總督府阿里山高山觀測所」。
日本人設立該觀測站的另外目的,是為配合太平洋戰爭之需求。由於因當時高空觀測設備不足,又耗費較大,該氣象站所得資料與台中及台南資料加以分析,可得到高空剖面氣象資料,提供作戰飛機航行所需之航空氣象資料。
阿里山氣象站,位於阿里山森林遊樂區內之萬歲山北側,海拔二四一三點四一二公尺,全棟建築以台灣紅檜為主,基座為花崗石堆砌,頂部設有氣象觀測儀器,是日治時期台灣最重要的高山氣象觀測所,也是嘉義地區最早的氣象站。
http://news.chinatimes.com/2007Cti/2007Cti-News/2007Cti-News-Content/0,4521,110503+112007020400038,00.html
- Feb 04 Sun 2007 18:25
中國時報 2007.02.04 蔡進德 愛上「氣象」萬千的阿里山 莊哲權/嘉義報導
close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
禁止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