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印象中,廣播主持人大都成天坐守在錄音室,但范欽慧不同,10年來,為了主持教育廣播電台的「自然筆記」節目,她上山下海,手拿麥克風,背著笨重的專業錄音機,有時對著受訪者錄音,有時甚至對著一片森林或海洋收音。這位無論外表與說話語調都給人溫柔舒緩感覺的廣播人,就這樣持續關注著身邊的自然環境。

對環境議題心懷強烈關心的范欽慧,近6年來,更將精力全心投入台灣海洋的報導,製作廣播節目之餘,她開始拍攝紀錄片,並從事寫作。日前范欽慧出版新書《海洋行旅》(天下雜誌),在坊間眾多的海洋生態相關書籍裡,她選擇以媒體工作者的角度出發,讀者彷彿看到生態報導節目的幕後花絮。

范欽慧說,從事海洋觀察有許多實際上的困難,加上她沒有專業背景,有時連市場裡的魚都認不得,一開始還真是毫無頭緒。不過,對大海深情嚮往的她,打定主意要進行整體的海洋報導,先是積極到海洋文教基金會等機構,聽遍所有相關的座談與演講,又在節目中,陸續訪問數百位海洋生態的學者專家。練完基本功以後,她開始勤跑大小漁港、頻繁出海,還去潛水,最後終於交出了漂亮的成績單。她的廣播節目榮獲4座金鐘獎、入圍卓越新聞獎,紀錄片「黑潮三部曲」、「台灣瑰寶─重回海洋」在公共電視播出後深受好評,獲得文建會地方文化紀錄影帶「優等獎」,她的各項自然書寫也陸續獲得林榮三文學獎、文建會永續台灣報導獎等。

范欽慧有個全心支持她的家庭,女兒出生後的兩三年間,朋友們都戲稱她「只用一隻手創作」,因為另一隻手總是在照顧女兒。但有了女兒後,范欽慧也等於多了兩個工作夥伴:為了幫助她進行海洋觀察,先生暫停工作,分擔育兒責任,拍片、採訪、收音、筆記的時候,總是可見丈夫在一旁細心幫她拿東西、照顧孩子,小傢伙則跟前跟後,模樣可愛。家人與大自然的互動,替范欽慧的作品注入了和別人不一樣的元素,在她的鏡頭、麥克風和筆下,海洋散發出一種豐饒的母性光輝,書中淺顯的文字更別具一種母性的耐心口吻。

母親的角色也讓范欽慧擁有過人的行動力;她熱心參與墾丁地區「護送螃蟹過馬路」的運動,讓螃蟹媽媽集體安全抵達海邊產卵。她還曾到全校只有50多位學生的鼻頭國小,與小朋友分享潛水攝影師拍下用桂竹葉在海底打造軟絲仔小寶寶產房的經驗。這所位於東北角的濱海迷你小學,學生家庭多屬漁業或海鮮餐廳的背景,每個畢業生都要學會潛水才能拿到畢業證書。孩子們告訴范欽慧,聽了潛水攝影師的介紹,再潛水時會試著跟海底生物打招呼,感覺上比以前更親切,這當然讓范欽慧欣慰不已。

范欽慧雖然不是海洋專業的學家,但她善於連結有限的資源。有一回,她在訪問中得知中研院陳懋彥博士研究太平洋底熱泉動物與古老細菌,卻沒有機會到龜山島海底熱泉進行採集,立即邀請陳博士與公視的紀錄片海底拍攝小組合作,結果成功發現當地居然有許多種類的噬熱菌,且都是全球僅見的。另外,范欽慧觀察到漁市裡拖網底被當成垃圾的下雜魚,或許可以呈現深海的生物多樣性,於是她買了一箱去請教學者,分類之後,果然有不少發現。

自認文筆還不夠好的范欽慧講了一段女兒的故事,她說,有一回她到蘭嶼工作,女兒在那兒認識了許多小朋友,離開時有點依依不捨,於是畫了一張又一張的飛魚,貼在家中牆面上,每隻魚代表要送給蘭嶼的一位好朋友。范欽慧說她也是懷著同樣單純的心情,以入門者的觀察,化成聲音、影象、圖畫與文字,想與讀者們交心,共同體會海洋之美,以及海洋生態保育的重要。

http://news.chinatimes.com/Chinatimes/newslist/newslist-content-forprint/0,4066,11051303+112006121700297,00.html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FguHistoryAlumn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