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還記得第一次看到表演藝術時的震撼和感動嗎?」紙風車劇團藝術監督李永豐,以興奮且充滿期待的語氣說,「我們發願要讓全台灣的孩子,在成長過程中至少有機會看到一次兒童劇或表演藝術。」

就在選戰方酣的季節裡,一群希望帶給孩子笑容的民間人士,悄悄發起一項名為「三一九鄉村兒童藝術工程」的文化行動,他們籌組行動聯盟,計畫透過由民眾認捐鄉鎮的方式,贊助表演團體下鄉的經費,藉以彌補鄉村孩子因城鄉差距而無法欣賞藝術的遺憾。

下月初在阿里山起跑

目前參與活動的發起人已有三十五人,涵蓋文化、企業、學界及公益團體,除負責籌組事宜的紙風車團隊之外,還有綠光劇團、作家薇薇夫人、華視總經理小野、導演柯一正、台北藝術大學校長朱宗慶及其打擊樂團、心理學者吳靜吉、小鎮醫生陳錦煌及出版界的王榮文、簡志忠等人。

聯盟還刻意與「政治」保持距離,排除現任公職及政黨人士,但申學庸、鄭淑敏、陳郁秀、陳其南等卸任文建會主委,以及長期關心兒童戲劇的廣電名人于美人、傅娟則應允擔任發起人,攜手為此活動發聲。

行動的緣起在於體認到全國各地演出場地多半集中在大城市,政府的經費補助及民間企業資源,也都投注在人口眾多的都會區,再加上家庭經濟能力的限制,有很多鄉村孩童根本看不到兒童戲劇或表演藝術。

因此,聯盟提出「孩子的第一哩路─Firstmile Kid’s smile」的概念,希望集合民間的力量,陪台灣三一九個鄉村的小朋友一起走上他們成長過程中與藝術表演相逢的第一哩路。這項活動預定下個月初,從嘉義阿里山起跑。

整個行動的構想頗具創意,他們打算經由專屬活動網站的溝通,讓認同這個理念的朋友,選擇想認捐的鄉鎮。聯盟建議每位民眾選擇捐給「心的故鄉」,至於這個「心的故鄉」,可以是自己的出生地,也可以是少小離家到外地就讀的海邊小鎮,或者是當過兵的金門大武山頭,甚至是曾令自己感動的社區部落。

認養鄉鎮募足款就演

除了將每筆捐款都詳列在網站上,以供捐款者隨時上網查詢徵信及了解捐贈進度之外,該聯盟也呼籲認同的民眾透過網路、社群、書信等各種途徑,號召更多的朋友參與關心。

行動聯盟計畫,只要某個鄉鎮募集到一定金額之後,表演團體即刻出發,選擇鄉村聚落的廟口、空地或學校禮堂、操場演出。

根據紙風車劇團的初估,一場戶外搭台且具有劇場效果的演出經費約三十五萬元,而這是演出設定的最高規格。

倘若有鄉鎮始終募不到劇場演出的金額,李永豐強調,聯盟還是會依捐款情況調整各種演出,他笑說,如果只有兩萬塊,他已經跟導演吳念真講好,要吳念真自己開車去廟埕播放電影,講古兼練肖話。

http://news.chinatimes.com/Chinatimes/newslist/newslist-content-forprint/0,4066,110501+112006121700001,00.html




2006.12.17  中國時報

三一九鄉村兒童藝術工程 藝術下鄉 最難忘笑淚童顏

張瑞昌/台北報導


「照例佔據台下最前端的小蘿蔔頭們,個個看得又笑又叫,愛哭的小女生們居然淚漣漣了。儘管舞台簡陋,戲劇粗糙,但那印象之深刻,幾十年都未曾減消,甚至影響了我對文學藝術的愛好。」

因李永豐之邀而決心重出江湖的作家薇薇夫人,在「三一九鄉村兒童藝術工程」發起人的文章中這麼寫道。對她而言,戲劇撼動人心的力量,絕不會隨著時光衰退。但是在聽到台灣有些鄉鎮竟然還有孩子不能享受坐在台下看戲的快樂,不能受到戲劇藝術的薰陶時,她有驚訝也有慚愧。

像薇薇夫人一樣感性的心聲,在發起人當中俯拾皆是。從孩子四歲就開始陪伴看兒童劇的「學學文創志業執行長」于國華說,他發現,兒童劇是個美麗的媒介,能夠讓全場孩子蹦蹦跳跳。看著一屋子笑到東歪西倒的孩子,他常認為,太平盛世不過如此。

「但,坐在劇場中的孩子,是好命的一群都市小子,父母有能力、有機會陪著一起看戲。更多地方的孩子,難得看到兒童劇,夢裡不曾有過這些奇幻美麗的故事。」于國華寫下自己的感嘆。

父親是話劇導演的中華電信基金會執行長徐璐也提到,小時候常她看野台歌仔戲。不論是歌仔戲、京劇、話劇,都曾讓她小小的腦袋瓜充滿了驚奇、喜悅,她直覺那應該就是最自然的「藝術教育」。

負責行動聯盟籌備事宜的紙風車基金會行政經理張敏宜,早年在嘉義縣政府任職時,曾在阿里山達邦部落、奮起湖火車站籌辦過戶外表演,她回憶說,「我永遠忘不了山上的孩子等待一次演出的眼神!」「雖然達邦那一次僅有一百五十人,可村長說,村裡頭只要會走、能動的全都來了,真是令人感動。」

張敏宜國中時候,在家鄉看見雲門舞集演出,讓她震撼不已,永難忘懷,直到北上讀大學戲劇系,她才又看到劇場表演。「那晚以奮起湖月台當舞台,鐵軌上站滿四、五百位圍觀的民眾,這一幕相信讓從台北下鄉的表演團體留下深刻的印象。」

如今,無論是當年那個在鄉下廣場看劇團表演的女作家,或是曾站在街頭看野台戲的文化人,乃至被雲門舞蹈感動而投入表演藝術的小女孩,她們都將共同為陪伴下一代的孩子走上第一哩路而努力。

http://news.chinatimes.com/Chinatimes/newslist/newslist-content-forprint/0,4066,110501+112006121700002,00.html



2006.12.17  中國時報

文化界牽線 企業加入認捐

張瑞昌/台北報導


為了響應「三一九鄉村兒童藝術工程」,中興保全文教基金會特地成立小組,負責認捐專案,該公司計畫發動全省十六個營業所,以競賽獎勵方式,全力支援鄉鎮的認捐;而台糖公司則一口氣認捐四座糖廠所在地的鄉鎮。

不過,在聯盟尋求企業界贊助的過程中,也曾出現「牛頭不對馬嘴」的反應。譬如,一家航空公司,對於這項活動的認捐不甚了解,竟打算提供機票的方式,讓人哭笑不得。

預計邀請五十位發起人的「三一九鄉村兒童藝術工程」,籌備之初即獲得不少文化界人士的認同,隨後經由引薦,也陸續加入台糖公司、中華電信及中興保全等民間企業。

其中,台糖在董事長余政憲的指示下,決定認捐高縣橋頭、花蓮光復、嘉義南靖、雲林虎尾等四座糖廠所在的鄉鎮。中華電信則鎖定偏遠山區的原住民部落,以及外籍新娘集中的鄉鎮村落。中興保全除了創辦人的故鄉、宜蘭員山之外,則將在十六個營業所同步展開認捐。

其他個別認捐的文化界人士,還有作家薇薇夫人的烏來、洪健全文教基金會董事長簡靜惠的中和,以及吳念真的民雄、柯一正的義竹等。最特別的是,于國華除了認捐孩子的出生地汐止之外,還要各捐給其他三一八個鄉鎮,每鄉鎮各一百元,他說希望祝福聯盟能成功地在台灣遍地製造孩子的笑容

http://news.chinatimes.com/Chinatimes/newslist/newslist-content-forprint/0,4066,110501+112006121700003,00.html




2006.12.17  中國時報

孩提的夢 重回故鄉

張瑞昌/特稿


「對回饋者而言,這是一個用文化藝術關懷家鄉的具體行動。」前文建會主委陳郁秀在形容「三一九鄉村兒童藝術工程」時,下了這樣的註腳。

確實如此,從今年夏天開始構思、聯繫、籌畫,並預定這個月下旬召開成立記者會的「三一九鄉村兒童藝術聯盟」,藉由現代科技建構的網絡,設計了一套能連結人與社區、土地情感,以及對下一代栽植文化根苗的行動計畫。

以認捐「心的故鄉」而言,聯盟主張「你從哪裡來就送藝術到那個鄉村」的概念,其實是在指出「每一個城市人都有自己的原鄉」。除了以故鄉召喚遊子之外,也在鼓勵每個人回溯生命歷程,尋找那些曾讓自己感動或印象深刻的「原鄉」。

例如,擔任發起人的中央社董事長蘇正平,決定認捐兩個故鄉,一個是他的出生地台南善化,那是有水牛與稻田的故鄉;另一個是他成長的島嶼,有風與海環繞的馬公。蘇正平說,自己曾嘗試追尋故鄉的圖像,卻看不到紅樓、聽不見潮汐呼吸,一度以為故鄉不見了,直到年紀大了、時間久了,才領悟「原來故鄉藏在我們心中。」

毫無疑問地,輕叩每個人心中那扇「回饋故鄉」的門扉,將是這項行動吸引人們參與的關鍵。很長一段時間以來,台灣的城市與鄉村無法同步發展,讓每個孩子的成長出現不同的生命記憶。然而,倘若事業有成,帶著尋根心情重返家鄉,幾乎是許多人共同的經驗。

這就是陳郁秀所言,每個人都不願下一代繼續在城鄉差距中重複過往的落差經驗,於是決定以棉薄之力為孩子做些有意義的事情。「這就是三一九鄉村兒童藝術工程最令人動容的初衷」,她如此敘述著。

看過電影「新天堂樂園」的人,應該都不會忘記劇中那個孩子的純真笑容,以及他日後衣錦還鄉的經過。綠光劇團團長羅北安說,當政府不能做的時候,也許正是民間的資源「起而行」的時候,畢竟,鄉下小朋友的笑容和城市小朋友的笑容是同樣的燦爛。

而孩子的笑容,正是這一群人決定走遍全台灣的動力。

http://news.chinatimes.com/Chinatimes/newslist/newslist-content-forprint/0,4066,110501+112006121700004,00.html




2006.12.17  中國時報

李永豐的紙風車 轉動笑聲

張瑞昌/人物側寫


和李永豐暢談他籌備多時的「陪孩子走第一哩路」行動,突然發覺不怎麼認得眼前這個外表粗獷、內心溫柔的中年男子,那一副歷盡滄桑、看破紅塵的模樣,簡直是秦假仙變六合善士。

成立十五年的紙風車劇團,是催生三一九鄉村兒童藝術行動的主力,李永豐當然是整個行動的核心人物。可聽他敘說這件事,卻引經據典,抬出一堆頗為嚇人的理論,譬如,他說,「這不能視為公益活動,而應定位為一場民間的文化運動,有點像以前台灣文化協會。」

李永豐談得很帶勁,「為了避免城鄉差距對孩子的影響,我最近在Daniel H. Pink寫的『未來在等待的人才』一書中找到答案」,他說,作者提出「創意」、「美學」、「愛與關懷」的能力,才是人才勝出的最大關鍵。

這個來自嘉義布袋的庄腳囝仔,自認年過四十好幾,看多世事,不是對生命沒熱情,對生活沒熱愛,而是故事還沒開始,就知道結局。但在他看來「複雜多變,而總會塵歸塵,土歸土」的世界,活在當下,竟被孩子的笑容所打動,他說,「原來那是多麼燦爛無邪的心情,在生命時間軸上是多麼美好!」

因而,走過學運,也告別台灣民主路途的李永豐,找導演柯一正、作家吳念真,以及離開公職的前國安會諮詢委員林錦昌等人,開始聊他的「First Mile, Kid’s Smile」。眾人越談越有興致,一齣像文化協會重現江湖的歷史巨作,終於粉墨登場。

李永豐的老師吳靜吉聽到這個偉大的構想,直說要推薦他參加「諾貝爾和平獎」,而他真的認為自己好像有比美「窮人銀行」的創意。知悉這項行動要全省走透透的朋友,也「虧」他將來可以表態選總統,屆時翹腳等著人家來搓湯圓仔。

一腦袋鬼點子的李永豐講得嘴角全波,他比手畫腳地說,將來認捐的人,要比照鄉下廟會做醮時,在表演舞台前貼紅條表揚。「這好比是庄頭建廟,以後你可以跟子孫說,這支龍柱是咱寄付,有夠搖擺咧!」

http://news.chinatimes.com/Chinatimes/newslist/newslist-content-forprint/0,4066,110501+112006121700005,00.html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FguHistoryAlumn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