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政治學界發表中英文論文數量最多的台大政治系教授石之瑜,婉拒台大終身特聘教授的名份,凸顯制度的不合理。(本報資料照片/記者陳再興攝影)

台大日前公布今年首創的終身特聘教授名單,有一百零三人獲聘,但政治系教授石之瑜卻向台大政治系提出退聘要求,他在發給系內部的文件中指出,台大近年以教師論文發表數量決定教師獎懲、升遷,和他堅持的道德、學問不符。他也是第一位拒絕接受這項殊榮的教師。

石之瑜拒絕受聘終身特聘教授,在學術圈引發不小震撼,台大校內人士指出,終身特聘教授方案是台大邁向世界百大計畫的重要方案,石之瑜的作法,可以解讀他不認同台大近年的辦學理念。

指校方以論文發表數量定升遷 不符自己堅持的道德學問

在台大政治系任教十多年的石之瑜也是出身台大,他的研究豐富,發表過四十多本中文專書、十多本英文專書,曾出版詩集,中英文期刊著作兩百多篇,在台灣政治學界,他的中文論文數量數一數二,也曾獲得教育部國家講座肯定。

石之瑜日前正式回覆校方拒絕聘任的信中,簡單但措辭強,「道德學問遠不及我校近年來堅定遵循的學術標準,必將玷辱校譽,其主事者必有不察,請促為更正決定,逕予撤銷」。

不過石之瑜對發給政治系說明退聘動機的信中則指出,台灣高等教育評鑑制度越來越窄化,各大學教師獎懲或升等辦法,都面臨以論文數量產出「量化」教師,老師淪為論文機器,這和社會科學領域重視的道德思想傳承的學風大相逕庭,台大近年的領導越來越重視速成和產出,這反映出台灣高等教育管理的片面性,也和他堅持的社會科學理念迥異,所以不願意受聘。

台大副校長陳泰然指出,石之瑜是經過政治系提名、社會科學院通過再提報校內審查,他本人事前應該知情。終身特聘教授是台大肯定老師在校內外的傑出表現,即使老師不接受,只要符合資格就有這個榮譽,老師就算不接受,肯定依舊存在。石之瑜目前留職停薪借調至中山大學,不支薪的情形下,薪水沒有加給。

政治系主任:佩服他的勇氣

台大政治系對於石之瑜的決定,上下都三緘其口。台大政治系主任蘇彩足指出,系上接獲石之瑜老師的說明信十分震驚,「很佩服他的勇氣」,但對原因和細節不願置評。

蘇彩足指出,政治系今年提名兩名教授,石之瑜是終身特聘教授;另一名教授江宜樺為特聘教授,三年一任。

蘇彩足說,石之瑜決定退聘前和政治系、社會科學院溝通多次,擔心個人的堅持會造成學院和校方對立,讓院系日後爭取不到資源。

蘇彩足說,石之瑜很堅持人文社會領域不應該只重視論文數量產出的理念,他的作法是想表達自己對國內學術界評鑑制度的不合理的抗議,人文社會領域評鑑面臨的困境是整體學術環境的問題,三言兩語難道盡。

http://mag.udn.com/mag/campus/storypage.jsp?f_ART_ID=52684



台大終身特聘 加薪兩成到退休 2006/11/23 【聯合報/記者喻文玟╱台北報導】

台大的終身特聘教授辦法是在五年五百億計畫之後才設的,每年總量兩百個名額,具中研院院士、教育部國家講座、教育部學術獎、國科會特約研究員或傑出獎三次以上等肯定,就符合受聘資格,獲聘的教授終身有這個「名份」的肯定,每月薪資能增加百分之廿的加給至退休。

103人獲聘 人文領域僅9人 「重理工、輕人文」

台大今年有一百零三名教授獲得終身特聘的肯定,核定名單中人文社會領域相關受聘教授只有九人,以法律系四人最多,留職停薪至大陸任教的經濟系教授巫和懋也獲聘任,其餘九十四人中,理學院有廿六人,電資學院十八人,台大校長李嗣涔也獲終身特聘,引發外界「重理工、輕人文」的批評。

台大副校長陳泰然強調,獎勵辦法沒有學院名額分配的問題,每個院、系都能提名符合資格的人選,若兩百個名額未聘滿,其餘名額才依照各學院正教授的名額比率分配,可擔任特聘教授,連續獲聘三任共九年,也能被聘為終身特聘教授。

校方強調,台大特聘教授辦法由各學院自訂。陳泰然表示,每個領域和學門原本就有不同的評鑑依據,不能否認理工領域多以SCI(科學論文引用索引)論文為主要評鑑指標,但台大不會一味「重量不重質」,例如台大文學院很多老師以創作為主、非論文發表,文學專書著作可能無法符合SSCI論文要件,但若被翻譯成各國語言,能對思想有深遠影響,也值得肯定。

雖然台大校方不斷強調尊重各領域的專業發展,讓各系自訂特聘教授的審查機制,但今年各學院的特聘教授審查方式,多根據終身特聘教授資格規定,毫無彈性可言。

以文學院為例,今年只有一人獲得終身特聘教授,學院聘為特聘教授的門檻,和終身特聘教授一樣高,必須獲選中研院士、國家講座、教育部學術獎等。即使有其他相關配套審查方式也是「重量不重質」,如國科會傑出獎、專題研究、傅斯年講座、胡適講座等,也都是根據老師的論文發表數評鑑。

http://mag.udn.com/mag/campus/storypage.jsp?f_ART_ID=52682



教部:教授升等 不應同把尺 2006/11/23 【聯合報/記者陳智華/台北報導】

教育部指出,從最近送部備查的教授升等資料看來,教育和文史哲類的專書明顯增加,相較以往各大學被詬病多以發表SCI、SSCI學術期刊為標準的情形已有改進。

教育部強調,為讓大學自主,對於大學要找什麼資格的老師,或教師升等應具備那些條件,都是各大學自行規定,教育部並未干預,不過多數大學要求教授升等必須在SCI、SSCI學術期刊有一定數量的規範,確是一直都有人投訴及批評。

以發表SCI、SSCI當標準 對人文領域不公平

教育部表示,根據實際情形,大學如果都用同一把尺,也就是只用SCI、SSCI發表篇數,不只對人文領域不公平,實際上也很難達成。

例如,醫學院的研究領域很容易刊登在這些期刊上,但管理類如果僅是研究台灣現象,就比較不吃香,人文領域研究就更困難了,因此教育部也不斷提醒各大學,要注意不同領域教授升等的公平性。

近年專書送審比率已增

不少文史學者曾批評,國外學者升等,只要具水準的專書著作產出就可以,只有台灣用SCI、SSCI當標準,對於專書著作的學術價值應該提高,更不應輕視自己華文的著作。

教育部表示,近年來教育及文、史、哲等人文領域的教授升等,送審的專書比率大增,台大也打算利用五年五百億補助經費,成立專書出版中心。理工和人文類研究不平衡的情形其實已漸在改善。

http://mag.udn.com/mag/campus/storypage.jsp?f_ART_ID=52681



石之瑜:數字管理 斲傷傳承 2006/11/23 【聯合報/記者孫蓉華/台北報導】

台大政治系教授石之瑜昨天透過妻子表示,關於退聘台大終身教授一事,是學校內部的事,他不方便再對外發表想法。

石之瑜決定退聘後,曾發給政治學系及社科學院同仁、同學一份詳細的說明。說明中強調,要求退聘茲事體大,希望系上同仁共同支援這個退聘要求。

石之瑜在信中說,台大政治學系重視傳承與投入,政治學系曾產生一名院士、兩名國家講座、兩名學術獎、三名累計達三次的國家科學會傑出獎,加上個別年度傑出獎或講座,在校方曾引起注目,他們大家兢兢業業,可以說其中沒有一個獎是在控制論文產出的制度下,或只憑藉得獎者一己之力,或急於求成的心態下獲致。

信中提到,政治學研究除有制度、結構、資源、利益等物質性的議程外,更涉及歷史、意識形態、人格與文化差異等非物質性議程。後者尤其受惠於系內代代傳承,仰賴師長人生經驗與情感的潛移默化,且需要同仁間在道義思想上相互支援,其間對道德學問的追求,對安身立命之道的探究,遠遠超出研究技術或寫作發表的層次。

為評鑑而包裝 取代為思想道德而砥礪 論文篇數成為難以啟齒的微末

石之瑜說,在研究教學投入面向的精神特性,與靠控制環境來進行儀器實驗的學科迥然不同。不可諱言,「重視論文產出的管理術正在斲傷我們的傳承。」在一片數字管理聲中,近十年來,師生同仁之間的關係確實發生變化,而研究品質卻未必提升,或者只有在校方關心的發表或募款項目上有所提升。

更不幸的是,資深同仁的人格感召與經驗,已然漸行漸遠,屆齡教授紛紛求去,台大政治學系原本有別於歐美或大陸同行的氣質,也因為研究教學的生活環境日益個人化,而逐漸潰散。外在指標的冰冷取代了內生的熱情,為評鑑而包裝取代了為思想道德而砥礪。終身特聘制度終極關心所在,無非是發表了多少教育部或國際認證機構承認的論文,這是多麼令政治學人難以啟齒的微末?

石之瑜信中最後說,退聘幾乎已是不可避免的選擇,與同仁、同學共勉,倘對院系未來資源領取帶來不利影響,另當負荊。

http://mag.udn.com/mag/campus/storypage.jsp?f_ART_ID=52683



學者︰SSCI評鑑 美制不適套用台灣 2006/11/23 【聯合報/記者喻文玟╱台北報導】

國內學術近年將SCI(科學論文引用索引)和SSCI(社會科學論文引用索引)當作重要評鑑、教師升等、獎勵的重要依據。屢次引發學界爭議和批評,尤其是社會科學領域學者,多認為社會科學多講究品質,而非不是實證取向,過度追求論文數量可能讓學問品質下降,客觀性不足。

前政治大學校長鄭瑞城分析,台灣過去不太重視國際學術論文期刊發表,這幾年為了國際化,才把SCI和SSCI當作重要學術指標,以前人文社科研究,老師都悶著頭研究,議題也比較本土化、區域性,論文少登上SSCI,才引發學界反彈聲浪。

鄭瑞城︰理工、人文本是兩不同領域 國內高教為國際化矯枉過正

鄭瑞城指出,理工、人文本來就是兩個領域,各有評定標準,國內高等教育為了國際化矯枉過正,把國際學術論文期刊發表當作同一個標準,非常不合理。

SSCI這幾年被批評公正性不夠,主要是它用英文寫作,但不一定具國際性,卻又被當成國際化指標,刊登論文範圍包括所有社會科學,領域太廣。不少學者就認為,有些社會問題研究水準高,深度夠,但若老師不願用英文寫作,或偏區域性研究,就無法登「國際」之堂,文學、社會問題研究、偏區域性的經濟問題探討都面臨這個問題。

台大哲學系教授王曉波認為,人文社會學界用SSCI來評鑑科系和教授,是直接拿美國的制度套到台灣來,完全不合適。

台大副校長陳泰然認為,國際化不一定要靠學術論文當作單一指標,理工類的研究或發現從數字裡容易發覺知識的普識性,登上SCI論文相對容易;人文類可能是專書著作,不一定是論文形式發表,台大不會用單一標準衡量。

鄭瑞城指出,政大近年已經修正獎勵方向,過去老師論文登上國際期刊一篇文章可能有五、六萬元的獎勵,現在都降為兩萬左右,反而鼓勵老師教學創新,變成另一種國際學術特色,不再拘泥數字評鑑,以美國哈佛為例,他們人文、理工刊登國際期刊的比例約三比七。

http://mag.udn.com/mag/campus/storypage.jsp?f_ART_ID=52680



王曉波:台大資源分配 也是重理工輕人文 2006/11/23 【聯合報/記者陳嘉恩/台北報導】

台大哲學系教授王曉波指出,台大重理工、輕人文情況嚴重,這是市場經濟造成的現象,情況在短期間內很難改變。

他說,台大應是綜合性大學,但除了文、法律、社會科學等三學院外,其他都是理工農醫學院,不管在經費和建設上發展都很不均衡。例如電機系有錢有地蓋第四間系館,但文學院卻連要蓋大樓都得拆古蹟洞洞館,顯示在資源分配上的確出了大問題。

王曉波指出,就連以法政起家的政大,近年發展重點也偏重「可以賺錢」的商管科系,社會人文領域這些「風花雪月」的東西就沒有人注重了。

中研院副研究員錢永祥則表示,台灣人文社會學界迷信SSCI,是想用別人的客觀標準來取代學術界本身應有的判別能力。這顯示台灣學界沒有能力判定一篇論文的好壞,也喪失了台灣學術主體性。

http://mag.udn.com/mag/campus/storypage.jsp?f_ART_ID=52679



當「教授」變「蠹蟲」… 2006/11/21 【聯合報/田英奇/教(台中市)】

把二○○六年稱為「弊案年」,恐怕一點也不為過,從高捷案到台開案、禮券案、賣官案、減振案、纜車案、國務機要費案,果然是罄竹難書。

這些大小的弊案,有兩件一般人可能沒有注意,就是「台電六輸」案和「新竹空軍眷村」案。這兩件弊案有一個共同點,就是都請了各大學知名教授擔任評審委員,而這些教授都涉嫌拿了投標廠商的錢。最諷刺的是,台南地檢署在偵辦後者時,還取名為「蠹蟲專案」,擺明了看不起這些教授,不過是啃過幾年書本的蠹魚,利益當前,還不是照樣貪汙收賄?

在大學當教授,傳道、授業、解惑,是何等崇榮,怎麼會搞成這個樣子?

在今日的大學裡,那些只待在學校裡,安安分分的教書帶學生的,八成會被歸類為「沒辦法,沒出息」的教授;有辦法的,幾個人糾合起來,就可以成立一個學會,馬上就多了一個理事頭銜,拉幾個政府官員以壯聲勢,於是在酬酢之間,不少研究案子就成了囊中之物,有了研究經費,自然可以大買新式設備儀器養學生,成了「大教授」。有了名氣,在外面就更吃得開兜得轉,關係更好,經費更多。等政府單位招標要找評審委員,那自然非君莫屬,不只是看重大教授名氣,等而下之者,因為過去拿了人家的研究經費,這時候人家有什麼要求,自然順水人情「配合」一下,何況這不白幹,配合一下就數十萬入袋!

這樣子的教授很多嗎?我不敢講,但是可以想見,這樣的名教授,在外頭吃香喝辣,計畫由學生操刀,就能拿到大筆大筆的研究經費,三天兩頭不在學校,四處以開會之名忙外務,對學生來講,絕不會是個好事情。對於不求名利,兢兢業業的教學,把「教育是良心事業」奉為圭臬,卻被譏為「沒辦法沒出息」的「小教授」來講,實在情何以堪。

唉,連教授都淪陷了,那我們的學生該怎麼辦?或許,我危言聳聽一點,我們的學生會怎麼想?是會覺得當老師的做錯了很羞愧,還是覺得教書的畢竟沒有見過世面,貪這麼點小錢,還那麼不高明被逮到?

我忽然害怕起來,學生上課不認真,學不到東西,恐怕不是最可怕的事情,如果學生在道德良知上也跟著他們的老師淪陷了,我們這個社會恐怕將會萬劫不復。

http://mag.udn.com/mag/campus/storypage.jsp?f_ART_ID=52477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FguHistoryAlumni 的頭像
    FguHistoryAlumni

    佛光大學歷史學系系友會

    FguHistoryAlumn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