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史記》此段將李蔡拉出來,與李廣的命運對比,極為諷刺。

第一段:寫李蔡與廣同侍孝文帝。
第二段李蔡已經封為代相,初次出征即獲勝,封樂安侯。
第三段李蔡佔地,自殺,國除。
李廣天下無雙不得封侯,而李蔡貪腐卻為代相,落差極大,也凸顯廣之悲慘。
《史記》載錄李廣與望氣師王朔對談後,參加生平最後一場戰役,而廣迷路,最終自殺,呼喊「豈非天哉!」作為結束。
問:「豈非天哉」是否為司馬遷的暗示?
對比:李廣「忠實心誠」(三家注本「太史公曰」,不採「考證」斷句)與李蔡的飛黃騰達、名聲甚遠。



【二】太史公三次寫到「豈非天哉」,第一次為漢高祖,第二次為韓信,第三次則是李廣。三次「天」的用意值得討論。三人命運有大不同處,亦有相似戲劇性。

反觀李蔡,為人中下,卻可封為代相。〈索隱〉指向九品官人法,而查閱資料後發現,古人認為下品的有夏桀,中品為齊桓公、上品則是孔子等等,反過來說蔡為人中下,卻可封為代相,是否為另類的「豈非天哉」?
但,《史記》除李蔡外,並未有其他討論人品的例子,顏注《漢書》「在下輩之中」,或較盡情理。



【三】李廣「不遇時」。
如果活躍於武帝時,是否會受重用?
活躍於高祖時會有何結果?

李廣不遇時,因活躍時機不合?廣登上征戰舞台於文帝時,而文帝、景帝本身沒有對匈奴的對外征討,武帝時廣年紀不小,而且又有後起之輩,故不受重用。假設李廣活躍於高祖、武帝時,或許會遇時,甚至像李蔡一樣成為另類的「豈非天哉」?

武帝似乎喜愛用外戚將軍,﹝衛青、霍去病、李廣利﹞
李廣在武帝時,也不一定會受到重用。

本傳記載李廣,著重於對抗匈奴歷程,如以漢高祖為背景,建國初年,國家尚未安定,對抗匈奴極為艱辛,故高祖以和親為主,即便在高祖期間,李廣對抗匈奴的部分,恐仍英雄無用武之地。文帝「子不遇時,如令子當高帝時,萬戶侯豈足道哉。」意謂楚漢相爭前後,李廣因為征戰項羽當上萬戶侯有何困難,而非對抗匈奴。



【四】李蔡自殺,〈漢興以來將相名臣年表〉給予(考證小頁24)倒書,李廣自殺事件未書於此〈表〉,僅寫出此年與匈奴大戰,司馬遷的書寫是否有特殊對比意涵?



【五】論文引證格式討論,與註解內文討論,對於論文寫作影響意義的思考(細節如何掩藏於註解的表述之中,為論文寫作者表達更多的資訊?)。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FguHistoryAlumn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