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地崑劇愛好者,相約在蘇州

今年7月間蘇州特別熱鬧,因為有「第三屆中國崑劇藝術節」,內容包含紀念蘇州崑劇傳習所八十五周年、紀念沈傳芷先生誕辰一百周年等活動,由於參加這些活動的人數很多,都聚集到了蘇州,頓時使清新雅致的拙政園、古意盎然的周莊,和文人薈萃的虎丘,都因為人氣的渲染而顯得神采奕奕。其中也有來自世界各地的專家學者,參與「中國崑曲國際學術研討會」;更有來自大陸各省、香港和台灣的崑劇團體,表演具有當地特色的崑劇;而來自台灣和世界各地的戲迷粉絲,為了欣賞各崑劇團的展演節目,也都相約在蘇州。所以蘇州熱鬧,不僅是江南景色迷人,更是因為中國的崑劇吸引人。

此行有幸與台灣蘭庭崑劇團,一同到蘇州參加崑劇藝術節,除了欣賞多場不同特色的崑劇演出;參與了激烈討論的國際學術會議;還欣賞了蘇州庭園景觀,享受蘇州的糕點美食,真是一趟知性和享樂之旅。但是此行愉悅中帶有不少感傷,因為看到大家所重視的中國崑劇,與我1997年參與文建會為保存崑劇而安排的錄影活動中,所欣賞的大陸六大崑劇團表演的經典劇目,有了不一樣的展現、有了新的面貌、有了新的詮釋,這些改變美其名為搶救、保護、改良、創新,但是其中卻不少實質上在製造崑劇的危機。

崑劇的「創新」改變,
危機四伏

蘇州之行自7月5日至12日,有八天的時間,其中只因12日要趕飛機,北崑的《百花公主》沒能欣賞到,非常可惜,所以此行共看了十二場演出。這十二場演出分別是蘇崑的《浣紗記》、上崑和蘇崑為紀念沈傳芷先生誕辰一百周年演出的二場折子老戲、浙崑的《公孫子都》、永嘉崑的《折桂記》、台崑的《風箏誤》、上崑的《邯鄲夢》和《一片桃花紅》、蘭亭崑劇團的《獅吼記》、江蘇省崑劇院的《小孫屠》、湘崑的《湘水郎中》,和香港京崑劇團的《武松與潘金蓮》等。

此次崑劇藝術節的表演團體真可謂群英聚集,並且各團卯足了勁,表現得各競爾能,尤其各團的演員,莫不竭其所能的展現各自深厚的造詣和特色。好些資深演員不論唱功、身段做表、一舉手一投足、一顰一笑都能顯現其多年累積的功力。有時他們也會展現高難度的唱腔、肢體動作和特殊設計的雜技,使得在場觀眾喝采叫好。

這次崑劇大展,但就演員的表現來看是令人讚賞的;可是若就新編大戲而言,則有好些地方令人感到詫異與突兀,崑劇如果像這樣的「創新」改變,其實是危機四伏的。

就劇本而言,有情節牽強與不合邏輯的現象,如《西施》的劇中人物經常改變其所處之立場,西施是越國人,應該心向越國,劇中卻多次安排她與吳國之伍子胥和夫差傷心的哭泣;又西施應和范蠡情感深厚,卻又安排她愛上夫差,使情節中應保持的一致性遭到破壞。如《公孫子都》的主角公孫子都會為爭功而殺害考叔,可見他是一個忌妒心重、權力慾望很高的人,應該呈現此種人物的特性。但是劇中多處表現他懊悔、惶恐不安的善良寬厚性格,甚至還安排他因此自殺,以邏輯而言,一個人的性格是不容易有如此大的改變的。

就排場而言,華而不實,五光十色,令人眼目撩亂,大大破壞了戲曲藝術表現虛擬象徵性基本原理,有安排過度的情形。如《西施》第七場,只有打仗的場面,沒有任何的說與唱,只是呈現場面大、道具多、演員多,也破壞了崑劇歌舞樂融而為一,一場一套曲的基本體制。

崑劇的體製與規律才是該
受到傳承與推廣的重點

就唱腔音樂而言,崑劇是屬於曲牌體,基本上曲牌是組織謹嚴而具有性格的,編劇者應該知道何種情節使用何種曲牌較為恰當;並且曲牌還有粗細之分,適用於不同的場合、不同的人物身分,如生旦唱細曲,淨丑唱粗曲等基本規律。又套曲有南套與北套,還有南北合套,都可以用於適當的內容;每套曲還有引子、過曲、尾聲,或首曲、正曲和煞尾之分,其中以過曲或正曲為主。然而在這次崑劇藝術節的新編改編大戲中,除了《小孫屠》第二場〈又逼〉依照原本使用了「南北合腔」、第五場〈盆吊〉使用了「南北合套」之外,其他新編崑劇卻都視作為精髓的基本規律於無睹,都不見受到重視與運用,使得體製規律顯得支離破碎,其實新編與改編崑劇,這些崑劇的體製規律才是該受到傳承與推廣的重點。

就伴奏音樂而言,一般大樂團運用一些新的配器法,頗能呈現場面氣氛的需求,強化情節的張力,如《公孫子都》的伴奏音樂就有很好的效果。但是《西施》的伴奏音樂,卻大量使用越劇的音樂,在情節哀傷處還演奏《梁祝》的主題旋律,改變了崑劇曲牌體音樂的特性;另外劇中還加入了許多「幫腔」,運用弋陽、青陽腔的技法,這也是崑劇音樂所沒有而要予以排斥的形式。

就身段舞蹈而言,崑劇是無歌不舞,以邊歌邊舞為其特性,《西施》卻安排只舞不唱,或其他人說白,西施跳舞的場面,這也失去崑劇原有的特色和藝術之美。

舞台奢華,
失去虛擬象徵的特性

就舞台美術而言,這些新編大戲可是花了許多的心思,布景道具每齣戲都在比大、比多,不僅場面大,還經常換場景,最令人印象深刻的就是《一片桃花紅》,那片桃花還真是又鮮紅又繁盛又碩大,如果場景只是在比多、比奢華、譁眾取寵,那麼就失去了我國戲曲虛擬象徵的特性。

難怪有位知名學者當場作了一首打油詩:「五光十色號崑劇,走板荒腔下里巴,奪主喧賓稱藝術,大而無當錢亂花。」雖然出諸嘲弄,卻有許多寫實。

我們都知道在2001年5月18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通過將崑曲列入「人類口述和非物質遺產代表作」,讓國人感到崑曲受到國際的肯定,並且得到其應有的藝術地位。因此開始重視崑劇的傳承、推廣與創新,政府更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與資金,期望能共同維護這瀕臨式微的傳統藝術。基本上 這些措施對於崑劇都具有正面的意義,也是所有崑劇研究者與愛好者所樂見的,但是如何創新與傳承崑劇卻是非常重要的課題,期望海峽兩岸的學者專家與專業演員,能為崑劇找出現代可行的康莊大道。但就個人而言,能保留崑劇原有的體制規律與藝術原理的前提之下,再汲取現代藝術理念,運用現代劇場設施,賦予崑劇新的生命力,使其能扎根傳統予以創新,名符其實的傳承而得到很好的發展,才是今日崑劇應走的正途,而不是在現代劇場裡拋棄崑劇藝術應有的基本規律和原理,儘做那些華而不實的誇張改革。

http://udn.com/NEWS/READING/X5/3549841.shtml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FguHistoryAlumn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