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的作家在今天早已不是什麼神祕的珍稀動物,他們飛來飛去在上空,聚聚散散於文壇,平常得很。但是要有多位著名作家連帶一大群批評家齊集亮相,在大家都叫忙的年代裡卻也實在不易。近日裡,青田突然從網上獲悉上海大學舉行「中國作家周」,請來了一大群作家、批評家站台亮相。然而上海大學地處偏僻北郊,要慵懶的青田大老遠的跑去湊熱鬧,理由還不夠充分,直到有一天,看見一個小網友發表感想,說上海大學這次舉辦的作家周,實為《上海文學》的「版聚」———即網友聚會也。青田這才怦然心動,想,原來「老東西們」居然也能版聚,而且能被年輕孩子看出這是以一個文學雜誌的名義進行的「版聚」,現代故事裡透著習習古風,這才好玩啊。於是,出門了。
學院派與文壇菁英 聯手推動上海文學思潮
上海大學是近幾年崛起的學府新秀。著名學者王曉明教授在那裡主政文化研究系,每年耗資大量經費舉辦國際學術會議,來往談笑的全是名家鴻儒。另有批評家王鴻生、王光東、葛紅兵、蔡翔一干人在中文系任教,聲勢奪人。這次舉辦的「作家周」也頗大手筆,開幕一日的圓桌討論會,邀請到莫言、王安憶、曹征路、張煒和嚴歌苓,加上遲到幾天的韓少功,幾乎是當代大陸文壇主流的半壁江山。此外,上海的重要批評家盡數前來捧場,上海一向自詡為大陸批評界的半壁江山。如今兩個半壁江山加在一起,一間大型會議室被擠得滿滿當當。
六月的上海已是一派夏日的炎熱,偏偏那天會議室的空調很沒有文化的罷工,急得主辦單位不得不找人搬來一排電風扇,對著一群中年發福而愛出汗的「老東西們」狂吹。青田在旁掐指一算,除了曹征路近年來未在《上海文學》上發表過作品,其他在座諸位名流,果然還都曾在《上海文學》上「以文會友」。
更有意思的,這天的圓桌討論會分上下兩場,上半場主持人是東道主、上海大學教授王鴻生,下半場居然就換成《上海文學》主編陳思和教授,名符其實的當起他們的「版主」來了。青田這時才不得不佩服小朋友的眼光。這幾年,陳思和主編《上海文學》、王安憶主持復旦大學當代文學創作中心、王曉明主政上海大學文化研究系、馬原當了同濟大學中文系主任,學院派與文壇菁英聯手推動文學思潮,在上海形成了難得的氣象。
作家都是桀驁不馴之輩,豈有命題作文的雅興
圓桌會議的題目是「小說與當代生活」。據說主持者特意選了個比較小的題目。「小」的意思是論題集中,但也是一個老得掉渣的題目。與會作家大多是對社會有所擔當、有責任感的,料想主辦者本來設定了中心議題,是想要討論一些新左派感興趣的論題,比如小說如何反映當代生活啊,作家如何承擔重大使命啊,但不料,作家都是桀驁不馴之輩,豈有命題作文的雅興,他們依照自己的興趣,就題發揮,揮灑自如。批評家們侃侃而談社會本質和作家使命,作家們奮起反擊,連一臉忠厚的曹征路也模仿一位學者的發言來作總結:你們作家只要寫出現象,本質由我們評論家來解決。引出大笑一片。莫言更有意思,他假裝委屈地說道:「批評家老對我們恨鐵不成鋼啊!但我為什麼非要成鋼呢?我成木頭不行嗎?當你們要我們成鋼的時候,我們成木頭,我們成野草,我們成毒草,讓你們有批判的目標!」說得鏗鏘有勁,又是一片大笑———發出笑聲的都是被嘲諷了的批評家。
於是話題就逸出了「文學與生活」的範圍。陳思和面對文化消費市場的氾濫,對純文學的前景一籌莫展。他表示,他對於純文學的未來早就不抱希望了。他主編《上海文學》三年以來,對純文學的支援力度甚大,包括邀請馬悅然訪問、舉辦中法作家對談、甘肅八駿東走上海等活動,《上海文學》聲望直線上升,據最近大陸權威《中文核心期刊要目總覽》發表的排名結果,全國二十三種文學期刊榜上有名,《上海文學》前列第五,直逼《人民文學》和《收穫》。但據陳主編說,刊物儘管有聲望,印數還是上不去,他認為,真正的文學傳統只能靠少數菁英來維持,有時就是一條血脈的承傳。旅美作家嚴歌苓進一步證明了陳思和的觀點,她近年隨美國外交官丈夫出使非洲,她舉例說,諾貝爾文學獎得主、偉大的尼日利亞作家渥雷‧索因卡在非洲就沒有人知道他,結果他去美國,美國還拒簽給他入境,美國人也不知道這個名字。在全球化的今日世界,人人都知道《獅子王》、《達文西密碼》,但就是沒有人知道索因卡。
批評家吳亮與作家張煒
握手言歡
於是話題又轉向了有關讀者的問題———文學如何表現當代生活?文學表現了又會怎樣?讀者會不會接受仍然是主要的問題。大約是陳思和主編對文學雜誌前景的悲觀感染了大家。嚴歌苓首先批評如今讀者只看電視劇而不願意讀小說,她說:很多人有錢了,可以花上千元去洗足,搓澡,按摩,但不會花幾十元買一本小說來讀。繼之批評家吳亮抱怨當代讀者對語言毫無感受力。最後是王曉明教授從理論高度闡明。大陸近十五年來已經形成一整套訓練年輕人的模式,教育的結果是使他們意識到,一方面個人對於權力的無能為力,另一方面是個人生活改善的重要性。王教授以為這是當代生活中發生的最重大的事情,影響之一就是使文學喪失讀者和自身繼續發展的動力,因為文學本來是訴諸於理想的,一代青年人在教育機制下對理想的公然拋棄,使文學真正地走向了邊緣。
令人驚訝的是,這些平日高高在上的菁英們,竟會如此在意他們在大眾社會的影響力,本來說好是討論小說對當代生活的關注力,怎麼說著說著變成了抱怨大眾對他們的關注力不夠了呢?
不過,青田今天並不想替這個會議作義務宣傳,那一天還真讓我感興趣的,是一些小小的花邊。比如批評家吳亮與作家張煒握手言歡。不知讀者諸君是否記得,吳亮也曾是青田通訊裡的早期角色之一。去年春節,就是他在網上發難砲轟張煒的〈精神的背景〉一文,拉開了後來被概括為「春節鬧精神」的爭論序幕。青田想,今天吳亮、張煒終於聚頭,他們還真是網友版聚呢。不過,版聚本來就是歡聚一堂高高興興的勁兒,吳亮與張煒熱情相擁,頻頻碰杯,會上會下還在喋喋不休,大有相逢一笑泯恩仇之意。吳亮在「鬧精神」事件中另一個砲轟對手是王曉明,這次,兩人也第一次坐在同一張會議桌對話,興致勃勃地討論起生活有沒有本質來。
王安憶、嚴歌苓,大陸、海外
兩位頂尖女作家正式見面
大團圓裡的小聚會,還有「老東西們」的版聚中兩位女作家的首次碰面———據嚴歌苓說,她差不多在二十年前見過王安憶,是在一次集體性的舞會上,還是女兵的嚴歌苓曾經對著王安憶的背影大喊一聲:王安憶,我佩服你!但是王安憶卻一臉茫然,毫無印象。而今天王安憶則主動找上嚴歌苓,教育部剛剛審批通過了全國第一家文學寫作碩士點,由復旦大學文學教授王安憶為學科帶頭人,而嚴歌苓是美國芝加哥藝術學院文學寫作專業的科班出身研究生,說起文學寫作教育,她們之間真有談不完的話。是日,這兩位資深女性作家都風姿綽約,由人引見時,起身握手的一幕頗為動人。嚴歌苓鮮紅吊帶衫、純白長裙,配上燙捲的長髮,實在為青田對於青春永續的嚮往開了很好的一課。嚴歌苓也是當日唯一可說是代表了海外華語文壇。大陸與海外資訊交流至今不暢,因此也不讓人感到意外,大陸出生的嚴歌苓一開口卻習慣性稱她的大陸同行為「你們」:「你們是可以站在世界文學的地位上的。」
青田在一旁聽了,頓時就生出遐想:這是目前整個華語文壇上,大陸、海外兩位頂尖女性的正式見面。女性熱愛和平,喜歡說私房話,兩個特點,興許竟也可用之開創海內外交流新局面。
青田氏曰:大千世界,萬物運行,有始有終,於是皆大歡喜。青田開筆介紹大陸文壇動向,以雞年春節鬧精神為起端,今日版聚,爭論雙方握手言歡,事歷一年有半,算告一個段落,於讀者也有一個交代。此番版聚,網上小友謔以《上海文學》為名,可見雜誌風格的影響力。但近有消息,陳思和教授將正式辭去主編之職,看來又是一個大團圓在眼前了。
http://udn.com/NEWS/READING/X5/3478443.shtml
- Aug 20 Sun 2006 21:41
彈一曲高山流水,說一段儒林版聚【2006/08/20 聯合報】【青田】
close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
禁止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