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最近中國大陸北京大學挖走台大、政大教授,引起台灣學術界緊張。返台參加中研院院士會議的香港科技大學校長朱經武表示,台灣的科技很強、人才多,但學術工作者薪資太低是嚴重問題;台灣應設法到世界各地找更多優秀人才加入,並以中國大陸為發展腹地,才能走出自己的路。

朱經武說,人才流動很正常、也是好事,台灣應該將眼光放遠,不必太在意台大、政大教授被北大挖走。他認為,台灣科技之路走得很堅定,相信「今天好,明天更好」,這方面人才也比香港多,很容易激發出新創意。

朱經武表示,台灣學術工作者薪資太低是很嚴重問題,應該設法解決。台灣對資深的研究工作者還有一些傑出講座經費支持,但資淺者的薪水實在太低,跟香港、美國相較,差一大截。

一味以「高薪挖角」,難道不會造成學校內部不公平,影響內部安寧嗎?朱經武表示,計算機科技正發展的階段,美國大學找一位這個領域的助理教授,每月付出的薪水,比其他科系正教授都高。前不久,美國發生恩隆案,相關商業法令調整,美國各大學當時要找法律及會計人才,付出的薪水「高得很」。朱經武指出,高薪挖角來的人,如果做不好,自己也會感受很大壓力。重要的是,如果有一位外來優秀人才加入,可以刺激原來那群人,大家一起向上發展,老師及學生競爭力都會增加。

朱經武領軍的香港科技大學正是採取類似思考。他說,香港科技大學正在籌設高等研究院,找來非常多各國優秀人才來,提升香港科技水準。這些人不會沒有發展空間,因為中國大陸高層支持,他們的研究成果可以在大陸實踐。香港其他大學很快也會跟進港大的做法,香港將發展成亞洲高科技平台。

朱經武說,香港一直是亞洲金融、物流、旅遊及服務業中心,但現在想轉型,往高附加價值的科技產業走。他認為,香港生活環境好,加上國際化程度高,跟西方互動非常熱絡,吸引世界一流人才不難。不過,香港整體科技工作環境還是不如台灣,香港政府的態度也還有些搖擺。

至於中國大陸,朱經武說,大陸發展面臨不少問題,但若能克服,然後安安穩穩的走,前景相當看好,將成為全世界不可忽視的勢力。台灣和香港都應該以中國大陸為發展腹地,才能具有全球競爭力。




2006.07.03  中國時報 陸生投奔 港大猛追北大、清華 林克倫/台北報導

大陸知名學府北京大學與清華大學的學術龍頭地位正岌岌可危,面對香港大學紛以重金挖角大陸頂尖師資,再加上優秀大陸學生因豐厚獎學金與香港文憑備受跨國企業青睞,而轉往香港就讀;北大、清華若不亟思改革恐將淪為二流大學,遭香港邊緣化。

據《財經時報》報導,今年大陸大學聯考甫於六月初結束,但月底香港各大學已紛紛祭出豐厚獎學金等「糖衣砲彈」吸引大陸各省市狀元與優秀學生就讀。以香港大學為例,今年計畫招收三百名內地學生,結果出現一萬多人報考,較去年四千八百人整整多一倍。

報導指出,外界總認為高額獎學金是香港各大學能吸引大陸優秀學生轉讀主因,但學生背後更深層考量是畢業後的就業、薪資等「頭路問題」。

今年剛從北大畢業的葉小萌剛晉身成大陸俗稱的「面霸」一族(意指鎮日不停地發寄簡歷謀職、不斷地面試、落選、再面試,最終成為「面試霸王」),「幾位同寢室姊妹雖已找到工作,但最低的月薪竟不到二千元」,葉小萌無奈地指出,「北大金字招牌優越感早就『面』沒了!」

大陸就業難問題正將優秀學生推往香港。據北京清華大學就業中心統計,該校今年四千名畢業生中迄今還有七成沒企業願意聘任簽約。再看香港大學發布的○五年該校畢業生薪資統計顯示,平均月薪為一萬四千港元、最高月薪達七萬四港元,且今年畢業生獲聘企業多屬國際投顧公司、跨國企業,相較於葉小萌室友月薪二千人民幣、足足多了至少七倍,難怪優秀大陸學生想到香港求學。

中國社科院金融所教授易憲容坦言道,「無論是經濟學論文發表數量、師資力量,香港大學、香港中文大學、香港科技大學等都要好於北大跟清華。」

面對北大、清華等名牌大學短期內難以拉近與國際一流大學間的學術差距,香港各大學競相延攬大陸優秀學生的作法,正悄悄瓦解既有中國高考升學路徑。現在大陸優秀學生可選擇到香港就讀大學本科,畢業後再轉往哈佛等名校攻讀碩博士,而此舉等於是將北大、清華「邊緣化」。





2006.07.03  中國時報 台灣不進步 會被大陸挖空 陳一姍/台北報導

北京大學重金挖角台灣的大學教授,引發各界關注。中研院院士管中閔、朱敬一均認為,由於去的學者只是單兵,尚無法發揮磁吸效應;但台灣必須有警惕,努力維持自己的領先地位,否則一旦落後,想再逆轉就難。

朱敬一認為,未來如果大陸挖角的是大學校長或研究院院長層級的學者,一個牽一個的「肉粽效應」就可能發生。

據了解,包括香港的大學、德國智庫都曾向朱敬一挖角,價碼甚至高達年薪三十萬美元以上。但他認為,人過中年,要離開自己熟悉的地方到陌生地方新起爐灶,金錢通常已不是主要考慮因素,因此他最後都拒絕了。

「如果有社會地位的知名大學者被挖角到大陸去,那可能反映出該學者已覺得在台灣無從發揮了,」管中閔認為,在經濟領域,現階段還處於要素流動階段,可能因為薪水因素而赴大陸,因此影響性還不大。但在其他領域,已有台灣出身的大學者決定赴大陸的例子。

譬如,原先在普林斯頓大學計算機科學家姚其智生於上海,長於台灣,已是美國「諾貝爾獎級」電腦科學家。當年中研院院長李遠哲親自爭取他回台,結果敗給大陸的清華大學。「這樣的大學者就會產生號召力的效果,」他說。

管中閔警告,姚其智因為是從美國直接赴大陸,對社會影響還不大。但如果今天有一個本土養成的學者赴大陸,整個磁吸效應就真的令人憂慮。除了人文社會科學,更值得注意的是理工領域,「如果實驗室的主持人被挖走,等於整個領域倒退」如果這樣的事情發生,將會是台灣社會重大的損失。

管中閔憂心地說,過去十五年,正是全世界變化最快的時間,如果台灣停滯不前,無法維持現今尚有領先的相對優勢,一旦落後,要再追上就很困難,就像台灣與韓國現在的情況一樣。




2006.07.03  中國時報 每年一點五億 送二百位準博士出國 林志成/台北報導

培育優秀人才是當務之急,台灣聯合大學系統總校長中研院士劉兆漢昨天表示,十二所獲得五年五百億經費的大學決議,每年提撥一.五%、約一.五億元,支援至少兩百位博士候選人到國外知名大學從事一到三年研究。陽明大學是第一個利用五年五百億經費送博士候選人出國從事研究的大學,校長吳妍華表示,最快明年寒假或暑假,送博士生到加州大學聖地牙哥分校去。

中研院副院長賴明詔表示,該院和十二所大學合作,大家結合在一起和國外知名大學談判合作方式,力量比較大。中研院有國際研究生院的學生及不少博士後研究人員,可透過這種模式出國研究。

中研院學術諮詢總會昨天召開委員會議,不少院士對中研院未來發展方向提供建言。劉兆漢代表十二所大學提議,在國際學術合作上,中研院應和大學站在一起,力量更大。

劉兆漢表示,過去十幾年來,我國學生到美國名校拿博士學位的人愈來愈少,國內大學要找年輕優秀師資很困難,時常一個人回來,卻有四、五個學校在搶。為解決此一問題,獲得五年五百億的十二所大學及中研院攜手合作,將台灣各大學的博士候選人及博士後研究送到國外知名大學去歷練,增加國際經驗。

獲五年五百億經費的十二所大學平均一年共得一百億經費,他們同意撥出一.五%、即每年一.五億元,送約二百名學生出國從事研究。預計五年可為台灣儲備一千位優秀人才,成為國內大學師資重要來源。

劉兆漢說,十二所大學博士班學生先要在台灣讀兩年,將所有課程修完、成為博士候選人後,才能被所屬大學甄選送出國。這些學生在國外知名大學實驗室待一到三年學成後,拿的是台灣原大學的博士學位。

劉兆漢指出,被甄選送出國的學生可能學費或生活費獲全額補助,或學費獲補助、生活費自籌,視個人優秀狀況而定。他們學成後,不需負擔義務,可以自己選擇在哪裡工作。大學認為,這是為台灣儲存人才,也為自己解決師資難尋問題。

賴明詔說,近幾年台灣學生要進美國名校很不容易,單單看GRE成績,時常比大陸學生差一截。國內十二所大學和中研院合作,直接跟世界各國名大學協議,提供經費給對方培育台灣優秀學生是很可行的。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FguHistoryAlumni 的頭像
    FguHistoryAlumni

    佛光大學歷史學系系友會

    FguHistoryAlumn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