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關於第三勢力的想像,鼓舞了長期被政治漠視的弱勢議題經營者,包括勞工、婦女、環保等。那麼,在全民監督公共工程的遠景下,政府應該理性思考的是能否創造有利於社區參與公共工程監督的空間與機制?

以這一次治水計畫為例,原本行政院於規劃上希望達到從整體流域上、中、下游水域環境治理的效果;但從水利署的預算編列情況,我們卻完全看不到綜合性治水的企圖,事實上,這個概念與日本的流域治理生態化的作法相似,注重流域治理整體性、生態性、多元性與參與性,而這正是千億行政院治水方案所欠缺的部分。

從預算的結構來看,第一階段(九十五到九十六年度)的三○四億元的經費分散在經濟部、農委會、內政部;這些錢都是各縣市政府提報的經費需求,全數用於水患防治,也就是說在特別條例的規範下,兩年內這些預算都要被執行,從現在推算僅剩一年的時間,唯一的監督單位──水利署的審議小組,可能要「沒日沒夜」的審查共計上千件的工程案件,當然讓人擔心監督的品質,也讓人擔心這樣的治水方案是否會後患無窮。

主辦的經濟部應該思考,是否可以讓住民或已經建立一套在地知識系統的社區大學等民間團體,透過理性的過程來參與來治水工作。那麼,我們的共同課題是:監督委員的好幫手會是誰?政府應該透過什麼樣的方案來扶植與提昇民間參與監督政府公共預算的機制與能力?以及如何讓參與的力量在地化與永續化?

監督委員的好幫手會是誰?

以美濃社區的故事為例,我們可以看見民間理性監督角色的可能性:從去年開始,美濃愛鄉協進會透過與美濃社區大學的合作,利用社區大學長期對美濃溪淹水地區的水文、各種排水系統、淹水區域之歷史資料的重新整理,並進一步分析與勾勒出長期易淹水之區域與探討易淹水之主因。在生態與水利專業者的合作,及愛鄉協進會長期奠基的資訊與社區工作經驗脈絡的整合下,共同研擬出一套以GIS做為基礎的最佳治水方案,這個案例的珍貴在於長期觀察與紀錄美濃環境的專業者與社區住民、工作者間專業能力合作的美好經驗,也讓水利單位節省了從零開始的審議成本。

社區大學專業角色如何發揮?

從第一個社區大學設立至今已經經歷十年,在全台社區運動更為活絡之後,根基於在地的社區大學教育系統幾乎已經遍佈全台各地,雖然各社區大學設立目的不一,但的確經營了一套社區性的知識系統,以及聚集了一群願意從社區需求出發的專業平台,他們的優勢來自於各種專業能力的整合與具體方案研擬的能力,就像中和、永和社大一定比來自學院的專家更能掌握鄰近溪流的水域生態一樣,若水利單位能夠邀集河川之上、中、下游相關社區大學共同參與並給予參與式設計的基本經費協助,相信一方面可以讓社區大學的專業性角色得以發揮,同時也可以讓社區居民透過這些專業者的協助,研擬出更符合社區環境需求、更多元的治水方案。

這種參與式設計的運作模式,將可以幫助未來六年第二、三階段,花費將近七百億元經費的整體治水方案規劃的進行。同時,透過這個過程,一方面可以讓治水的專業知識留在社區,另一方面也可以減少因少數專業的不足,釀成更多的遺憾。

(作者為民進黨籍立法委員)

http://news.chinatimes.com/Chinatimes/newslist/newslist-content/0,3546,110514+112006070300240,00.html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FguHistoryAlumn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