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台灣開發史上,鹿港是相當重要的商埠,俗諺云:「一府二鹿三艋舺。」就是最佳印證。因為地緣、歷史、民風的形塑,使鹿港深具保守性格,也蘊涵豐饒多元的人文資源,例如宗教、建築、戲曲、工藝與飲食,因此有「文化鹿港」之稱。其中,飲食更具特色,概括八類,禽肉、畜肉、海鮮、糕餅、米麵、素食、飲料、醬料,應有盡有,而且名聞遐邇。這裡,我們特別舉百年老店玉珍齋以見證其風華與魅力。
玉珍齋,位在中山路與民族路交叉口,創立於清光緒三年(1877);本店巴洛克式三層樓建於昭和五年(1930),是當時鹿港的地標,門口「玉珍齋」三字為陳百川醫生所寫。第一代黃錦從泉州請來糕餅師傅製作各式茶食糕點,味道精美,備受肯定,寫下了玉珍齋的製餅史頁。第二代黃仕元喜好詩詞,每於閒暇聚會文人雅士,吟詩品茶嘗茶食,一時傳為佳話。第三代黃長庚、第四代黃森榮,承傳祖業,在鹿港信仰圈、歲時節慶扮演十分重要的角色。黃家研發的糕餅系列,產品精緻,雅俗共嘗,在日治時代曾獲博覽會多種獎項,例如金牌獎──鳳眼糕;銀牌獎──口酥餅;銅牌獎──綠豆糕、石花糕;入選──豬油←。洪炎秋教授的〈懷鹿港的茶點〉(1949),追憶鹿港歷史、茶點鋪、重要糕餅的滄桑,是一篇解讀玉珍齋的重要文獻。作者自白:「我對於鹿港的茶點的印象,是四十年前孩提之童年的時代所獲得的。」既為玉珍齋解密,也見證了百年老店的風華。
「玉珍齋」的糕餅一百多種,大概可以分為四大類,即:
一、糕:以米或豆粉磨成細粉,拌入白糖、香料及其他佐料壓製而成,如「鳳眼糕」、「綠豆糕」、「花生糕」、「杏仁糕」、「冬瓜糕」等。其中「鳳眼糕」為玉珍齋註冊商標,是以糯米和精製白糖純天然原料所製成,中間鼓凸兩端尖,形似鳳眼,隱喻美人,因此得名;芳香清甜,入口即化,是過去文人雅士品茗吟詩必備的糕點。
二、餅:以麵粉當皮,加上其他餡製成,如「牛舌餅」、「鳳梨酥」、「蛋黃酥」等。其中的「牛舌餅」,是鹿港傳統糕餅之一,以高筋麵粉、純麥芽、粗砂糖和一些鹽製成,皮酥餡軟又爽口,與宜蘭脆硬的牛舌餅截然不同。
三、←:將芋頭粉和糯米混合搓揉發酵,放入鍋中炸後,在外表裹上麥芽並黏上米、麻、杏仁和花生等,如「豬油←」、「杏仁←」等。傳統吃法,將「豬油←」放在碗中壓碎後,泡熱茶,別有一番滋味。
四、酥:以麵粉加糖配合其他佐料,再進行烘烤,如「蓮子酥」、「菜頭酥」等。
目前由第五代黃一彬夫婦與母親黃盧清秀經營,配合趨勢,融入文化創意產業的觀念,為老店注入活力,也擦亮金字招牌。他們強調遵古法製作,堅持獨特口味,產品由單一而多元,味道從地方口碑而飲譽全台。這毋寧是鹿港的驕傲,台灣糕餅的光彩。
http://www.udn.com/2006/7/1/NEWS/READING/X5/3383805.shtml
- Jul 02 Sun 2006 21:05
百年老店玉珍齋【2006/07/01 聯合報】【林明德】
close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