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管你認不認識格瓦拉(Ernesto CheGuevara),不管你對古巴的革命熟不熟,你都一定看過格瓦拉的這幅經典照片。照片中的格瓦拉帶著圓頂貝瑞帽,一頭捲曲的亂髮,凝視遠方的眼神炯炯逼人,英挺的表情桀傲不遜。不過,你或許不知道,這幅經典影像已經有長達四十六年的歷史了。

英國倫敦的維多利亞與亞伯特博物館(Victoria & Albert Museum)於2006年6月7日至8月28日推出「切.格拉瓦:革命家與肖像」(C h e G u e v a r a :Revolutionary and Icon)展覽,除了展出格瓦拉有名的照片原作外,更展出許多以這幅照片變造的圖像與海報,呈現出這幅經典照片四十六年來的演變軌跡。

左派精神象徵的永恆照片

FguHistoryAlumn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有三十年沒寫詩了。

記憶中三十年前最後發表的一首詩是〈午夜讀葉慈〉;如果沒記錯,應該是李永平拿去《中外文學》發表的。永平那時候正準備赴美國深造,仍在台大外文系當助教,幫忙《中外文學》的編務。那是1976年,此後我就專心往學術的路子走,打算以學術安身立命,詩只好退位,我也頗能認命,只當純粹的讀者,不再發表詩了。我記得在發表〈午夜讀葉慈〉之後,還寫過一首長詩,傷悼越戰後海上難民的悲慘命運,不過手稿目前遍尋不著,也許有一天還會久別重逢。

確實有三十年沒寫詩了。因此當書林出版部的朋友有意把我過去的詩結集出版,我還真的有些猶豫。這些詩塵封已久,有必要像出土文物那樣再拿出來示眾嗎?我決定把這些詩找出來,認真思考是否要讓它們以詩集的面貌再見天日。

FguHistoryAlumn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一般都用北京中華標點本
也就是鼎文書局出版二十五史的裡面的三國志裴注本
最近大陸有本三國志和裴注異文研究可以找來看看
三國志集解 盧弼 漢京出版社
梁章鉅 三國志旁證 福建人民

FguHistoryAlumn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略例

《左傳》一書,為經史文辭之總匯。茲編《通論》,略備讀者探討之途徑。自來論《左傳》者,或以經言、或以史言、或以文言,皆陳述於此,並闡明其義。遇有不同,略下己意。

治經者,應以通人論斷為主,而以專門家法之言為之輔。司馬遷家世為通學,自云「厥協六經異傳、整齊百家雜語」。其論述經傳源流大旨,固先劉向、劉歆父子而創通大義者。茲編論《左傳》,即以遷言為主,而以劉歆、杜預諸家為輔。

FguHistoryAlumn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3) 人氣()

在書店、圖書館裡,許多兒童依偎在媽媽身邊看書、聽故事,甜蜜的情景總令旁觀者感到溫馨。也因此,閱讀,尤其讀繪本,常被認為是中產幸福家庭所從事的活動。近些年來,許多志工開始關注偏遠地區、原住民社區孩子的閱讀,育幼院、少年觀護所,亦都漸漸有閱讀資源進入。

今年,【開卷】舉辦的「啟蒙假期」閱讀活動,在金車教育基金會的贊助,以及中華育幼機構兒童關懷協會的居間安排下,特邀台中小大繪本館和雲林故事人兩個故事團體,利用暑假期間,到台中光音育幼院和西螺信義育幼院,帶領院裡的孩子閱讀。看著孩子因故事而接近書本、因故事而臉上洋溢快樂,證明了閱讀絕非特定階層的專屬。

目前台灣各地的育幼院多收容受虐、遭遺棄,或有多重障礙的失依孩童。由於他們多身負創傷,我們在紀錄這次帶讀活動時,也力求謹慎。信義育幼院為保護孩子的隱私,婉拒採訪;光音育幼院同意採訪,但也要求不讓孩子的正面照片曝光。

FguHistoryAlumn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去年美國墨西哥灣區遭逢史上三大颶風的侵襲,南部各州均有嚴重災情,特別是路易斯安那和密西西比兩州更是損失慘重,民眾集體遷徙避難的慘狀,令人怵目驚心。

學校的圖書館當然也無法免於災難。據統計,灣區有1,121所公私立學校的圖書館受到損害,多所學校圖書館館藏全部流失,即使復校、復學後,對學生的學習也造成很大的影響。有鑑於此,美國第一夫人蘿拉所創立的「蘿拉圖書館基金會」(Laura Bush Foundation for American Libraries),今年5月捐出50萬美金,先針對10所受災最嚴重的中小學,協助他們重建圖書館。

蘿拉認為,圖書館是教學和學習中心,唯有重建圖書館,才能找回學校的核心動力。她特別舉在卡崔娜颶風八英呎高水患中毀去了29,000冊藏書的查爾梅特高中為例,該校圖書館原有一套完整的《生活》(Life)雜誌,這份創刊於1940年代的雜誌,曾是學生們了解二次大戰的美國和世界概況,以及戰後退伍軍人如何返鄉重建美國,使國家成為世界首強的最好參考讀物。現在,水災猶如戰患,圖書館亦如國家一樣,需要大家協力重建。

FguHistoryAlumn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日前中國時報,深度報告台灣毒患的嚴重性,令人印象深刻。雲林濱海的鄉村,是毒海的深淵。八○年代中期的萬庄毒品效應全面內腐發酵,海洛因衝擊多少家庭破碎支離,毒品的入侵,瓦解社區家庭倫常,結果每一個有癮者的家庭都礙於面子,歷經好幾年的隱忍和折磨,直到瀕臨崩潰的邊緣才出面來講。

政府當局明瞭台灣毒門來源是「南走私,北偷渡」合法夾帶非法,嚴格取締的結果從今年起台灣的海洛因價格飆漲了四、五倍。目前海洛因一公斤貴到二萬二千元以上,比金價還高。保守估計,台灣約有四十萬毒癮人口,監獄有六成,受刑人因毒品犯罪,再犯率超過八成。國家監獄一共關了三萬六千名毒犯,毒癮愛滋病人犯從九十二年零個案,成長到九十五年的二千一百多。

按美國的研究換算起來,台灣毒癮問題造成國家損失,每年至少超過一兆台幣。政府雖然高調宣稱「反毒」,實際作為卻很有限。毒癮愛滋犯沒有預算治,累犯不予戒治放回街上,健保不給付。戒毒需自付。毒癮患者政府不當人看,毒蟲有錯,社會眼光難容,台灣社會尚用道德眼光看待毒癮者,甚至有些官員對國家還要付錢為他們戒癮感到不平。「吸毒是個人行為,應該自己負責怎可累家人和社會」。

FguHistoryAlumn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台灣沿山丘陵地帶,有很多隸屬林務局的所謂林班地、保安林、未登錄地、或實驗林區等,目前都承租給農戶使用。但是,這些「承租戶」其實都是這些土地的原懇戶,並已住了三、四代之久,有些甚至超過百年,但在法律上並沒有真正擁有這些墾地。國民政府接收台灣後,這批墾地就以「敵產」的名義通通被國民黨納為「公有地」,林務局於是就以林班地等方式承租給原墾戶。幾十年以來,這些原墾戶一直渴望政府能實施「公地放領」,讓他們能擁有自己的土地。

九二一大地震重創台灣山區土質,造成嚴重的土石流。政府於是在二○○四年頒佈「國土復育條例」,嚴格管制山區土地的使用。從環境保護的角度來看,這些管制是必須而且重要的,但在這個政策的執行下,原墾戶對這些林班地的解編與放領的希望又告落空。尤其讓他們不滿的是,在「復育條例」的大傘下,林務局對這些「承租戶」的要求愈來愈嚴,動輒威脅農民侵佔,甚至將農戶移送法辦。最近更發文要求農民縮減建地,還規定田地要種植樹木,不但干預了農民的生產活動,更嚴重影響農民的生計。數千戶農民正準備發動抗爭。

其實,要土石流的問題由原墾戶來承擔,是一種不能承受的「重」。仔細想想,這些原墾戶在這裡都已經住上幾十上百年了,就像原住民一樣,他們都是小農經營,而且已經和天然環境培養出很好的「共生」關係。台灣山區環境的惡化,是最近三十年各種重大建設,包括公路、水壩、觀光休閒設施(如高爾夫球場)、大型農業等濫伐、濫墾、濫建的結果,是政府與資本共犯所造成的,今天卻要由這些可憐小農來承擔,讓人痛心。

FguHistoryAlumn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一個切.格瓦拉就可以讓人民活在一九六○年代的榮耀裏而不畏生活的困苦了,現在他又開發一個「副牌」─查維茲,拉長與美國對抗的戰線,古巴人民不知又要為他多加幾分癡迷。

當班機降落古巴首都哈瓦那荷西馬蒂機場時,我的心情是喜悅中帶著些許迷惘的。對古巴最初的印象是革命英雄切.格瓦拉(Che Guevara)、費德爾.卡斯楚(Fidel Castro)和雪茄;爾後知名導演溫文德斯的「樂士浮生錄」紀錄片,讓我領略了古巴音樂的風情與動人。日前,我終於進入這個神秘的國度一窺奧妙。

那時,當計程車駛離機場約五公里,路邊立著一個卡斯楚肖像的看板,寫著「Vamos bien(讓我們走向更好)」。我問計程車司機喜不喜歡卡斯楚,司機說:「喜歡,因為他為我們做了好多事」。

FguHistoryAlumn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嚴夏酷暑,從北到南的大陸漁工岸置中心像得雞瘟一樣陸續傳出暴亂事件。七月是沿近海漁業的小月,遠洋的魷釣船也在此時返港整補,再加上颱風不斷,幾乎每個岸置中心都擠滿數百名的大陸漁工。他們被關在裡面的時間久了,心情難免煩悶,動不動就為小事鬥毆。

南方澳岸置中心三步一崗五步一哨的海巡警察之外,還有層層的不鏽鋼柵欄,試圖圍堵來自陸上的自由氣氛。傍晚時分,一些大陸漁工打著赤膊爬在鐵柵欄上納涼透氣,活像晾在架上的魚乾。他們能夠張望著,除了一名特准在門口賣西瓜的小販外,就是準備上船出港的同胞們。

平均每年約有上萬名大陸漁工和六千多名印尼、菲律賓和越南等外籍漁工,在海上為各種台灣漁船工作。這還不包括遠洋漁船在境外雇用以及私雇等漁工。他們替台灣老闆創造出台灣漁業每年五、六百億元的產值,打造出台灣鮪魚第一、魷魚第一的王國版圖。

FguHistoryAlumn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打開2006年8月8日《聯合副刊》,左上角有一張朱德庸的彩色漫畫,兩個有些年紀的男人在觀看玻璃窗外的罐頭輸送帶。其中一位問:「你對大量製造的罐頭業了解多少?」另一位回答:「非常了解,我曾做過出版業。」

書架上立著一本出版於1965(民國54)年、文星書店負責人蕭孟能著的《出版原野的開拓》,從四十年前看出版事業,廣闊原野一片,讓人充滿期待。想不到四十年後的今天,出版業已經走入死胡同,成為夕陽工業。

大量製造,是的,書的死亡原因之一就是像罐頭般的大量製造。另一個原因當然是手機和網路的發明,讓人的耳朵、嘴巴和眼睛都忙碌不堪。人類已經沒有多餘的時間和精力打開書本親近文字。

FguHistoryAlumn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中國的作家在今天早已不是什麼神祕的珍稀動物,他們飛來飛去在上空,聚聚散散於文壇,平常得很。但是要有多位著名作家連帶一大群批評家齊集亮相,在大家都叫忙的年代裡卻也實在不易。近日裡,青田突然從網上獲悉上海大學舉行「中國作家周」,請來了一大群作家、批評家站台亮相。然而上海大學地處偏僻北郊,要慵懶的青田大老遠的跑去湊熱鬧,理由還不夠充分,直到有一天,看見一個小網友發表感想,說上海大學這次舉辦的作家周,實為《上海文學》的「版聚」———即網友聚會也。青田這才怦然心動,想,原來「老東西們」居然也能版聚,而且能被年輕孩子看出這是以一個文學雜誌的名義進行的「版聚」,現代故事裡透著習習古風,這才好玩啊。於是,出門了。

學院派與文壇菁英 聯手推動上海文學思潮

上海大學是近幾年崛起的學府新秀。著名學者王曉明教授在那裡主政文化研究系,每年耗資大量經費舉辦國際學術會議,來往談笑的全是名家鴻儒。另有批評家王鴻生、王光東、葛紅兵、蔡翔一干人在中文系任教,聲勢奪人。這次舉辦的「作家周」也頗大手筆,開幕一日的圓桌討論會,邀請到莫言、王安憶、曹征路、張煒和嚴歌苓,加上遲到幾天的韓少功,幾乎是當代大陸文壇主流的半壁江山。此外,上海的重要批評家盡數前來捧場,上海一向自詡為大陸批評界的半壁江山。如今兩個半壁江山加在一起,一間大型會議室被擠得滿滿當當。

FguHistoryAlumn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我很早以前,就想寫一部中國政治制度史。一則我認為政治乃文化體系中一要目。尤其如中國,其文化精神偏重在人文界。更其是儒家的抱負,一向著重修齊治平。要研究中國傳統文化,絕不該忽略中國傳統政治。辛亥前後,由於革命宣傳,把秦以後政治傳統,用專制黑暗四字一筆抹殺。因於對傳統政治之忽視,而加深了對傳統文化之誤解。我們若要平心客觀地來檢討中國文化,自該檢討傳統政治,這是我想寫中國政治制度史之第一因。再則我認為政治制度,必然得自根自生。縱使有些可以從國外移來,也必然先與其本國傳統,有一番融合媾通,才能真實發生相當的作用。否則無生命的政治,無配合的制度,決然無法長成。換言之,制度必須與人事相配合。辛亥前後,人人言變法,人人言革命,太重視了制度,好像只要建立制度,一切人事自會隨制度而轉變。因此只想把外國現成制度,模仿抄襲。甚至不惜摧殘人事來遷就制度。在新文化運動時期,一面高唱民主,一面痛斥舊傳統,舊文化。我們試問是否民主政治可以全不與此一民族之文化傳統有關聯,而只經幾個人的提倡,便可安裝得上呢?而且制度是死的,人事是活的,死的制度絕不能完全配合上活的人事。就歷史經驗論,任何一制度,絕不能有利而無弊。任何一制度,亦絕不能歷久而不變。歷史上一切以往制度俱如是,當前的現實制度,也何嘗不如是。我們若不著重本身人事,專求模仿別人制度,結果別人制度,勢必追隨他們的人事而變,我們也還得追隨而變,那是何等的愚蠢。其實中國歷史上以往一切制度傳統,只要已經沿襲到一百兩百年的,也何嘗不與當時人事相配合。又何嘗是專出於一二人之私心,全可用專制黑暗四字來抹殺?這是我想寫一部中國政治制度史之第二因。但由於國家大局之動蕩,私人生活之不安定,而自己想寫的,感到比這一部書更重要的也還有,因此此書終於沒有寫。一九五二年三四月間,承何敬之先生要我講演中國歷代政治得失,但講期只有五次,每次只限兩小時,又為旅途匆忙,以及其他條件,並不能對歷史上傳統制度詳細陳述,精密發揮,只擇漢、唐、宋、明、清五代略舉大綱。本來想再就講演記錄把在講演時未及提到的,略事增補。不幸講演完成,我即負傷養病,在此期間,沒有精力對此講稿,再事改進。只得就原記錄稿有與原講義旨走失處稍稍校正,而其他不再潤飾了。將來若償宿願,能寫出一部較詳備的中國政治制度史,則屬至幸,而此書得以搶先呈教於讀者之前,亦可稍自欣慰,並在此致謝何先生之美意。若無何先生這一番督命,連此小書,也不會有倉促完成之望的。此稿初成,在一九五二年八月我在台中養病時。嗣後又有邀約,請寫一本“研究中國歷代政治制度”的教材,截稿期限甚迫,乃就此稿稍加修改,如唐代的兩稅制,明代的賦稅制度等,均有若干新資料補入,較原稿稍微充實,然恐尚多疏漏謬誤,切盼讀者之指正。

  一九五五年八月錢穆於香港

FguHistoryAlumn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四部備要第一册至六百八十七册
臺灣中華書局 輯 民國五十七年至七十一年 臺北臺灣中華書局 景排印本 687册

經部第一册
論語二十卷 魏 何晏 集解 據永懷堂本排印

FguHistoryAlumn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圖:法國作家勒克萊斯奧(資料圖片)

去年底出版的勒克萊斯奧的《烏拉尼亞》(Ourania),像他的《沙漠》,還是一部逃避現實,去尋找樂園的故事。從十六世紀的英國人文主義者莫爾(Thomas More),到魯賓孫,這類故事一再載負著人的夢想,企圖重返伊甸。

勒氏從一九六三年獲「雷諾多」獎以來,就置身於文學主流以外。當某些作家一頭栽到生活的濁水中,將視線投向戰爭、暴力、性、天體營、超級市場的肉類貨架,將人的本能強化到悲愴地步時,勒氏則文如其人,將文字淨化到泉水般澄澈。他老向著荒涼、寂寞的遠方走。頭上要有星星,腳下有泥土,燈火有夜蝶繞著飛,有看不見的蝙蝠在空中鳴叫,有洋葱和栗子味道。他用飛鳥般的視野,從高處俯瞰大地,以觀察它的皮膚,皺紋間的山水,和生活其中的人的故事,一個靜寂而竊竊私語的世界。

FguHistoryAlumn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