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新傳報告

※李陵跟蘇武吃飯時李陵勸蘇武投降。李陵當時跟蘇武的關係是?

西島定生秦漢史表示因為他們〝同爲侍中〞。但疑惑的是,翻中國百官制時發現漢代並沒有〝侍中〞這個職位;而百官公卿表中有記載。認為郎中令和衛尉很接近侍中這個角色。但他覺得應該是郎中這個角色比較接近,因為郎中令是守衛宮內,而衛尉是護衛宮外。郎中令其實是秦時就建立的官制,其中郎中令又可分為騎門跟羽林。其中羽林是漢武帝太初元年有記載的,羽林之中包括我們後來會討論的衛將軍所任職的建章監;又因為說到李陵守衛後宮,而他查過許多資料都顯示,侍中包括羽林、尚書…的角色,所以初步推斷,李陵可能是任職羽林。



※司馬遷是什麼時候認識李廣和李陵的,怎麼有辦法把李廣李陵的事績寫的這麼詳細?』的答案。

司馬遷可能只認識李廣,不認識李陵。有一說他們同為秦地人,可能是同鄉。史記會注考證中,太史公年譜告訴我們李廣死於元狩四年,那時司馬遷28歲。而王國維的太史公行年考則沒有記載李廣死掉這件事,只有寫元鼎元年到六年期間『於是遷為郎中令,奉使西征』,而我們也能推算他和李廣是在此時認識的,那時他大略 30歲。寧可相信報任安書,證明朝廷還是有一個正直之士。



Q1司馬遷所著史記,就竟是官方的還是私人的?

古代書寫不像我們用紙張簡潔方便,他們是用又貴又重書寫又不便的竹簡。且司馬遷時任中書令,中書令是個俸祿不多又很忙碌的一個職位;其實若沒有武帝的幫助,幫他安插一個職位讓他靜心書寫、並用錢資助他,或許司馬遷的史記根本不可能寫成。『官方所有』比較有可能?



Q2司馬遷到底恨不恨漢武帝?

Ans2 『藏在名山、副在京師』呀?司馬談要司馬遷接續完成史記時跟他說過,雖然可能不能作為正史,但可以作為一家之史呀!」所以史記可能有兩本,一本在京師、一本伴隨漢武帝長眠?漢武帝之所以對司馬遷好,叫他著作史記是因為他死後想上天堂,讓大家記得他---漢武帝的豐功偉業、及對司馬遷的仁慈愛護(?)漢武帝這種雄才大略的君主,就越是喜怒無常~就拿司馬遷來說吧!他被處以宮刑,但後來他卻給他安置一個職位讓他安心著作史記~」如任安這一段來說吧~任安爲什麼沒有出兵擺平亂事?雖然我們知道後來幫著太子劉據的人都慘遭殺害,但不管劉據究竟是被冤枉的還是因為輸了所以自殺;任安都會因為他沒有聽命於漢武帝而付出代價。漢武帝是個會秋後算帳的人。



Q3我們總合了太史公自序中和報任安之書中所說的『凡百三篇,五十二萬六千五百字為太使公書。』是在太初元年完成的,那司馬遷究竟是在什麼去世?

Ans3 由史記會注考證1360頁到1362頁記載可知,司馬遷任中書六年寫史記;1631小頁11頁記載司馬遷36歲到47歲在獄中受司馬談之臨終托付,花了十一年著作史記,更別提他在36歲以前為了選寫史記而下的苦工~但我們現在所知道的都只是他努力撰寫史記的時間,但他的確切生卒年實在是已不可考。若以太初為段,昭帝時司馬遷是否還活著?就如同之前積極討論問題,李陵這段究竟是司馬遷自己續寫、還是後人所增補?就史記會注考證中的文句來看,李陵好像比李廣還要清楚匈奴的用兵耶~那,那些記載是否是真的出自司馬遷之筆?我們不得而知,所有的一切都只能臆測……。



※當我們閱讀這一段(李將軍傳)時,我們會感覺,史記好像錯誤很多而漢書較正確!?若我們假設那是”戰事”是蘇武死前告訴司馬遷,而司馬遷紀錄下來的,有多少人會相信?我們也只能說,班固的漢書史料較完整;因此我們可以對照漢書的李廣蘇建傳。



※ 讀書跟做學問是兩回事。當我們讀完史記這些歷史事件時,我們會有心得、會有”對錯感”,因而產生像眉批、雜記、研究史記的書..等等程度不同的書籍。到底哪一個是真實的史記?就拿史記和漢書來說好了~那代表的是:史記本身、漢書+史記+一堆資料還有最重要的是自己的心得。」





☆ 問軒維報告。

※ 『皆冒衛氏』是爲什麼?衛青身世跟皆冒衛氏有什麼關係或造成什麼結果?

因為像子夫和少兒生父都沒有記載,都是父不詳的私生子,所以才需要冒姓吧!?如文所言:『先母之子皆奴畜之,不以為兄弟數。』應該是和太多人有關係,所以也就不知少兒和子夫生父是誰。『皆冒衛氏』的因,造就了『子夫為夫人,青為大中大夫』的果?爲什麼衛青要冒衛姓?那是在衛子夫得幸於武帝前還是得幸於武帝後?還是因為衛媼為公主家奴僕,多少也能沾到一點光?還是因為把衛青當奴?蓋爲此婦(指衛媼)所生子女多人,除衛長子是其親夫所生,其他子女皆私生,且不知子夫、少兒等之生父為誰。



※有一鉗徒者相青曰:『貴人也,官制封侯。』青笑曰:『人奴之生,得毋笞罵即足矣,安德封侯事乎!』這是爲什麼?面相非凡“是爲衛青伏筆。說曹操,歷史是會重演的?史記中有哪幾個篇章是跟面相有關?



※如文所引『大長公主執囚青,欲殺之。其有騎郎公孫敖與壯士篡取之,已故得不死。上聞,乃召衛青為建章監,侍中,及同母昆弟貴,賞賜數日累千金。』

爲什麼漢武帝判斷公孫敖是正確的?是否是因為其寵愛衛子夫,所以愛屋及烏?還是武帝自有其判斷之理?



※ 爲什麼最後描寫了那麼多後,還要再加『少兒故與陳掌通,上召貴掌。』?

一方面是為了呼應前段“愛屋及烏”之因;同時也以『與陳掌通』寫出少兒和衛媼的性情,也爲後來出場的衛青舖敘。也爲之前所討論的李將軍傳做個註解,為什麼李廣會這麼瞧不起衛青?雖然我們知道李廣其中包含了驕傲自負、對衛青這種只會靠姊姊來撐腰、身家背景亂遭遭的人的不屑。



※ 再說外戚傳曰:陳皇后母大長公主,景帝姊也。數讓武帝姊平陽公主曰:『帝非我不得立,已而棄捐吾女,壹何不自喜而倍本乎!』由此可知武帝和陳皇后間、大長公主和平陽公主間的關係有多緊張了~。



※ 『給事建章』的建章為何?

上林苑是秦代以來的皇家獵場,在今西安市西南,廣達數縣。如晉灼不錯,則此建章宮乃秦朝的宮殿名。漢代亦有建章宮,建於長安城的西牆外,與城裡的未央宮隔牆相對。漢代的建章宮乃建於武帝太初年間(前104 – 前101 )。而衛青此時之“給事建章”乃在建元年間(前140 – 135年)早在漢代建章宮開始建造三十多年前,故而其所“給事“只能是秦朝的舊宮殿。不然便是“建章”二字有誤。



※ 爲什麼陳阿嬌會被廢?

是衛子夫害的?還是因為他生不出孩子?還是單純只是因為漢武帝討厭她?翻到外戚傳看才會比較明瞭。

《外戚傳》初上為太子時,娶長公主女為妃。立為帝,妃立為皇后。姓陳氏。無子。大長公主有力焉,以故陳皇后驕貴。聞衛子夫大幸,恚,幾死者數矣。上愈怒。陳皇后挾婦人媚道,其事頗覺,於是廢陳皇后,而立衛子夫為皇后。

漢武帝剛開始也是很寵愛陳阿嬌的!不然怎麼會有金屋藏嬌這個成語?」起先漢武帝並不討厭陳阿嬌,也沒想過要以無子來廢除她。是由於後來如《史記》中所載,陳阿嬌聞衛子夫受寵,結果尋死尋活;又如《考證》所言陳阿嬌想用用巫祝之術來迷惑漢武帝。所以才會引起漢武帝的反感。巫蠱在當時其實是一種意識形態,當時人們非常的害怕巫祝之術;就像西方也很害怕女巫的道理是一樣的。但其實,那些意識形態的背後都有一些目的性存在。像西方的人,或許爲了是要節省糧食還是什麼的就說:『那個誰誰誰是女巫』之類的話,你會發現,那些被認為是女巫的多半是村中老者。所以若我們想要陷害一個人時,就以他跟巫祝之數有接觸即可引起他人撻伐。結論:有可能是衛子夫陷害陳阿嬌囉(?)

也有可能是因為如前所引:陳皇后母大長公主,景帝姊也。數讓武帝姊平陽公主曰:『帝非我不得立,已而棄捐吾女,壹何不自喜而倍本乎!』武帝和武帝姊平陽公主長期在大長公主和陳皇后那種有點類似討人情意味的語言下,難保不會心生不滿。



※ 長子更字長君。長君母號為衛媼。媼長女為衛孺,次女少兒,次女即子夫,後子夫男弟步、廣,皆冒衛氏。』如聞所引,『次女少兒,次女即子夫』少兒跟子夫是同一個人嗎?(漢書中記載的是『次女則子夫』) 那步、廣是同一個人嗎?爲什麼史記中沒有點,整理資料打出來的就有一個點在那兒?

“ 步、廣 ”應該是同一個人,那個點是資料不小心多打。子夫和少兒應該是不同人。我們可由《外戚傳》中得知『及衛皇后所謂姊衛少兒,少兒生子霍去病,以軍功封冠軍侯,號驃騎將軍。』所以,文義應該是說:少兒排行第二,子夫排行第三的意思。」



Q 爲什麼讀史記要放漢書?爲什麼有的時候我們會認為漢書寫的筆史記好,可是仍然是在讀史記?因為我們同時擁有漢書與史記。Ex:當我們說岳飛戰張飛,也許有人會點頭;可是當我們說張飛戰岳飛,爲什麼就會被笑?我們該探討的不是問題的答案而是『爲什麼會講錯?』這其實是一種編年體的玩歷史方式。再一個Ex我們常說,楚漢相爭。但史記中並沒有楚漢相爭。那些都是後人所為。因為在那時記載,張良是張良,蕭何是蕭何。這其實又是一個以段代史的方式在玩歷史的方式。再讓我們問一下「漢代有沒有漢代經濟史?」答案是沒有。因為如果你是在“ 漢“本身,你會說他是“ 漢朝 ” 而非 “ 漢代 ”。我們都太著重於“ 表象 ”所以往往會被誤導。我們可以說班固拿到的資料筆史記多,所以漢書較完整;但我們不能應此擅下評斷說史記或漢書誰是誰非。因為班固和我們一樣都是在“讀史記”,《漢書》是他“讀史記的體會”。所以,我們說,『次女即子夫』或『次女則子夫』有沒有不一樣?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FguHistoryAlumn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