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寒天裡,眾人引頸期盼下,作家琦君坐著輪椅,由國立中央大學圖書館館長李瑞騰推進會場。

掌聲響起,問候聲不絕於耳,琦君一眼瞧見遙坐遠處的文友畢璞和鮑曉暉等人,拿手指著老友,露出驚喜的表情。以前,她和她的作品散播無盡的溫暖;在昨天這個特別的日子裡,一屋子老友和文壇後輩也以同樣的溫暖擁抱她。

中大中文系策畫主辦的「琦君研究中心成立茶會暨琦君及其同輩女作家學術研討會」,昨起舉行。琦君在夫婿李唐基(後左)陪同前來參與,分外高興。

琦君與中大結緣甚早。70年代她已受邀在中大開授「文學賞析與寫作」的課程,去年她與夫婿返台定居後,當時擔任中文系主任的李瑞騰,還特別邀請他們「返校一遊」,看著年輕學子環繞名作家的景象,李瑞騰生起成立研究中心的念頭。

籌畫多時的「琦君研究中心」終於成立,門口牆上展陳的琦君影像,拉開了她生命和寫作的漫長歷史。空間雖小,內容卻豐富多樣,琦君著作和相關資料、研究生論文、各方報導皆羅列其中,李瑞騰還計畫架設琦君文學網站、成立琦君讀書會、編印與琦君相關的書籍,進而對同世代女作家展開資料蒐集與研究工作。李瑞騰說:「今年應該叫『琦君年』!」

昨天的研討會是一個起點。李唐基代琦君致詞時表示,這樣的聚會讓他倆為了與老友的相聚而歡喜,亦為多位文友已相繼離世而傷感。回憶當年與中大的緣份,到如今再續前緣,他們能說的只有「感謝,再感謝」。

去年他們返國後既住進淡水潤福生活新象安養,生活簡單安定。昨天琦君穿著紅外套,精神不錯。她卻說腸胃不好,看起來很狼狽,所以還塗了口紅。然後用雙手掩面,不好意思地笑起來,像個返老還童,也逗笑了眾人。

老作家的童心與面對老境的無奈,同樣毫不掩藏,情緒也在談話間起落不定。望著一屋子老友和文壇後輩來參與研討活動,琦君歎道孩子大了,對她的作品也沒興趣,可是為了避免被淘汰,她還是經常閱讀年輕人的著作,「有時和先生意見不同,還會辯論一番。」

她謙虛地說,可惜年紀大了,腦子不集中,否則好想也回到學校,做個旁聽生,過三年寫篇論文,再請大家品評。




台灣文學史 對她不公平

【記者徐開塵/報導】

昨天見到作家琦君,國立中央大學文學院院長熊秉真回想起年少時與母親一起閱讀琦君作品,那記憶中「永恆的溫柔」。中大圖書館館長李瑞騰也認為,琦君漂亮的白話文,相對於今日文字扭曲的風潮,更顯珍貴,「她文字透露的溫暖永遠存在,永遠被需要」。

琦君文學作品裡的真情與多情,溫暖了不同世代讀者的心靈。但是中原大學兼任助理教授梁竣瓘卻認為,過去文學史的論述,不是把琦君「留名」1950年代,就是忽略了對琦君的記述和評論,對作家都是不公平的。

梁竣瓘昨天發表<試論琦君的文學史地位>論文,提到在台灣文學史的論述歷史發展中,琦君和她眾多著作,都被史家嚴重忽略。即使將琦君的文學成就設定在1950年代,也不正確,因為她在50年代後創作不輟,作品也不只懷鄉一類;甚至獲高度評價的《煙愁》、《三更有夢書當枕》,都不是那個時期的作品,因而使作家錯失被評論的機會。繼之60年代現代主義文學時期、70年代鄉土文學時期,都與琦君作品風格相異,而難以被文學史收編。

她指出,中國大陸學者在文學史上對琦君收編,只是認可作為散文家的琦君,而少論甚至不論小說家與兒童文學家的琦君。但兩岸相較,至少大陸不只是為其「留名」,還有作家及作品的評述;台灣文學史上對琦君的「遺漏」,倒是值得省思的問題。

【2005/12/16 民生報】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FguHistoryAlumni 的頭像
    FguHistoryAlumni

    佛光大學歷史學系系友會

    FguHistoryAlumn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