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中國時報 2007.02.10  抗爭9小時 開會10分鐘 中華郵改名 黃如萍/台北報導

在交通部的強力主導下,中華郵政公司昨日四度變更開會地點,並成功阻絕三名勞工董事代表出席,傍晚終於順利依照交通部的規畫,董事會正式通過更名為台灣郵政公司,下周正式掛牌,「台灣郵政」戳記將首先上路。

周一掛牌 工會揚言強烈抗爭

在董事會通過更名案後,中華郵政工會隨即前往台北市地檢署按鈴申告,交通部及中華郵政公司董事會違法。理事長蔡兩全表示,周一揭牌儀式將召集五千以上的會員到現場,進行更強烈的抗爭。

中華郵政公司董事長賴清祺表示,更名後,存戶權益不受影響,存簿及金融卡將以到期換新優先更換,預計打上台灣郵政公司的存簿或金融卡,三個月內即可推出;印製台灣郵政公司出版的郵票,則約六個月的作業期。

賴清祺指出,董事會通過公司更名為台灣郵政後,公司將立即於周一上午向經濟部提出更名申請。更名後的掛牌儀式,仍依計畫於下周一上午在中華郵政公司台北市金山南路總公司舉行,由陳水扁總統親自主持。

為避免工會聚眾抗爭,國安局昨日下午還召開維安會議,十二日揭牌儀式動員軍警憲及玉山警備所百名以上人力,硬將民眾阻絕於對街的人行道上。

工會強力阻撓 告董事會違法

中華郵政公司原定昨日上午九點在總公司金山南路大樓九樓召開更名董事會,中華郵政公司工會不滿交通部未經溝通即驟然進行更名,號召兩百多名會員到董事會召開地點抗議。

工會人數佔上風的強力阻撓奏效,中華郵政公司董事長賴清祺無法進入會場主持會議。勞資雙方經過數回合的衝撞,公司臨時將董事會召開地點改為到總公司的十樓,並由中華郵政公司總經理吳民佑代理主持,由賴清祺董事長拖住工會幹部,以利強行通關。

三名勞工代表常務董事立即傳遞消息,工會趕往十樓,理事長蔡兩全於是將董事會辦公室的大門踢破,董事會被迫在工會代表監督下,勉強召開了一個小時,勞工代表董事及官方董事各說各話,賴清祺中午十二點半宣布休息。

下午兩點,董事會移師中華郵政公司愛國東路大樓重新召開,工會搶先一步佔領會場,甚至還學立法院將董事代表分鎖兩個房間,使公司無法湊足人數召開董事會,雙方僵持近兩個小時。

鎮暴警戒護 四度改開會地點

下午四點,中華郵政第四度更換會議地點,移師到交通部大樓召開,並且找來鎮暴警察約百人,將工會代表完全阻擋在交通部大門口外,中華郵政公司還將總經理吳民佑留在交通部外和工會溝通,上演了調虎離山計。

賴清祺指出,九名官方代表董事苦等三名勞工董事代表及總經理吳民佑等四人約四十分鐘,不得已,他只好依照中華郵政公司董事會議事規則第十一條,已屆開會時間並有過半數之董事出席時應宣布開會,宣布召開董事會。

下午五點半,官股董事十分鐘內即通過中華郵政公司更名為台灣郵政公司;聚集在交通部外的中華郵政工會會員相當憤怒,趕來聲援的費鴻泰、徐少萍、陳杰等立委也揚言刪除中華郵政公司的預算,並且圍剿中華郵政公司董事長賴清祺。

http://news.chinatimes.com/2007Cti/2007Cti-News/2007Cti-News-Content/0,4521,110501+112007021000007,00.html




中國時報 2007.02.10 
五年改兩次 成本難計算
黃如萍/新聞分析

台灣郵政儲戶達到兩千三百萬,扣除幼童,平均每個台灣民眾持有一點二本郵局存簿。中華郵政公司更名,幾乎和每個台灣民眾都扯上關係。

中華郵政公司去年上繳國庫盈餘一百廿億元,不僅是政府的金雞母,更是國人維繫感情的橋樑。從海邊到山區,台灣的每一個角落都有綠衣天使郵差的蹤影,中華郵政公司更名,就像是民眾熟悉的老朋友,突然改了名字一樣,令人錯愕。

民國九十二年元旦,郵政總局改制為中華郵政公司,到現在已經度過了四個年頭了,我國和其他國家的郵政合作協定,卻仍有大多數協定還是維持郵政總局的名義簽訂,原因就是台灣並非萬國郵盟會員,更名必須逐一更換協定,作業繁瑣。

現在,中華郵政公司二度易名,改名為台灣郵政公司,協定換約、作業單據文件、電腦程式修改、公司名稱及企業識別系統等文書作業過程又將需重來一遍。耗費的人力、費用及時間,絕非官方所說的七千萬、半年內可以解決。

中華郵政工會估算,光是儲戶存簿,每本成本至少十元,全國兩千三百萬儲戶,光是更換存簿就需要兩億三千萬元;每張金融卡的成本約需一百元,中華郵政公司約發出一千萬張金融卡,換卡費用就需十億元。

雖然交通部說,中華郵政公司更名成本可以列入公司預決算中,員工權益不受影響,但是,存戶及壽險保戶的權益被犧牲卻是不爭的事實。

http://news.chinatimes.com/2007Cti/2007Cti-News/2007Cti-News-Content/0,4521,110501+112007021000008,00.html




中國時報 2007.02.10 
CHUNGHWA改為TAIWAN 才是最終目的
黃如萍/新聞幕後

「中華郵政公司的英文是CHUNGHWA POST,CHUNGHWA聽來起像是中文的髒話。」中華郵政公司董事長賴清祺昨日點出中華郵政公司更名的主要目標是英文;另一名董事坦言,中華郵政公司更名,只為了將CHUNGHWA改為TAIWAN,目的是讓世界看到台灣,讓「台灣正名」。

為了順利召開董事會,完成公司更名程序,中華郵政公司和工會纏鬥了九個小時,動員警力超過五百人,交通部鐵了心,董事會一定要在昨日召開完成。

「哪些董事支持,哪些董事會投反對票,大家都很清楚,董事會哪裡真的在諮詢大家的意見。」中華郵政公司一官方董事指出,十五名董監事中,除了三名勞工董事代表及一名學者專家外,其餘十一人都是各部會的官方代表,這些官方代表只是政府的橡皮圖章,如何能反對政府政策呢?只要去除反對者,會議就可順利進行。

由於前一天消息走漏,中華郵政公司管理階層為了阻絕工會的抗議,以及勞工董事的杯葛,早上先讓工會及勞工董事代表盡情發揮,形成勞工董事代表已陳述意見之事實。中午轉移戰地後,即可阻絕勞工代表出席董事會,順利通過公司更名案。

中華郵政公司官方董事轉往交通部召開董事會,會議只開了十分鐘就結束,沒有討論、更無表決程序。

一名董事打趣說,從早鬧到晚,支持及反對的意見都聽了好幾次,原來不懂的也懂了,加上中華郵政公司準備了好幾份說帖,董事們在等著公司及工會代表協商時,也看了好遍了,「大家都知道標準答案是什麼了。」

董事代表透露,中華郵政公司更名為台灣郵政公司,法人主體、公司資本額及法律主體不變,這樣的公司更名案,完全不涉及公司的營運、法律權利義務,甚至連已印製中華郵政公司的文件,中華郵政公司也不予銷毀重作,未來只將加蓋台灣郵政公司戳記,「除了政治考量外,實在也找不出其他理由。」

http://news.chinatimes.com/2007Cti/2007Cti-News/2007Cti-News-Content/0,4521,110501+112007021000009,00.html



中國時報 2007.02.10 
傳改名若不過 蔡堆得請辭
黃如萍/台北報導

大打九小時,中華郵政完成更名。中華郵政工會理事長蔡兩全透露,交通部長蔡堆曾打電話給他,執意要求工會取消抗爭,因為若不能順利通過更名案,蔡堆就得向行政院請辭了。

對此,蔡堆淡淡地說,辭職兩字不該掛在嘴邊,他只希望目標可以達成,而且改名之後,台灣郵政將得以脫離中國郵政效率不佳的拖累,更名不僅沒有壞處,且在可控制的費用中,達到最大的效益。

蔡堆表示,中華郵政公司更名為台灣郵政公司,法人主體沒有改變,因而不需先修公司設置條例再進行更名,且更名對於中華郵政公司而言,將因為台灣得以和中國大陸明顯區隔是「短空長多」。

蔡堆表示,中華郵政股份有限公司為政府百分之百持股的國營事業,其組織形態非行政機關,屬私法人之「公司」,經董事會同意後即可向主管機關辦理變更名稱登記;過去金融機構因合併而變更公司名稱之例,也都依照此一模式處理。

蔡堆說,中華郵政公司董事會的召開,完全依照相關規定於一周前通知,依法行事。蔡堆表示,若因公司更名而影響公司營運、增加費用或損失,可於年終結算時依照「公營事業機構員工待遇授權訂定基本原則」,報請主管機關核定,絕對不會影響任何員工應有之待遇,存戶及保戶的權益更是不受一點影響。

http://news.chinatimes.com/2007Cti/2007Cti-News/2007Cti-News-Content/0,4521,110501+112007021000010,00.html



中國時報 2007.02.10 
改得太突然 員工開罵
朱立群、江昭青/台北報導

「什麼,要改名?」昨天一早,不少郵局員工上班後看了報紙,才知道即將變成「台灣郵政」公司的員工,直呼太誇張;還有郵差一身綠衣站在郵局櫃台後足足開罵數分鐘,大批「政府在搞什麼?」前來辦事的民眾也忙詢問:「存簿要改嗎?」多數質疑:「為何要這樣浪費錢?」

中華郵政改名影響可不小,因為每天上郵局存錢、寄郵件的民眾多得不得了,因此昨天一早,台北市不少郵局內外,都聽得到討論改名為「台灣郵局」的聲音。

和平東路一家郵局內,一位員工抱著頭苦笑說,事前從來沒聽說郵局要改名,「怎麼這麼突然」、「怎麼可以這樣」、「實在太誇張」。他環顧辦公室西周布置,從電子日曆上的「中華郵政」招牌到郵局外的旗幟統統要改,「那有多麻煩啊!」

另一位員工低頭邊列印出掛號收件的回條,邊跟民眾說:「以後像這張小紙上的中華郵政也要改為台灣郵政,整個電腦程式都要改咧。」一位郵差則是情緒激動,手上拿著一堆信件站在郵局內大罵:搞什麼,好好的為什麼要改名?這樣浪費錢有什麼意思?

到郵局辦事的民眾也是議論紛紛。一位小姐對郵局員工說,「中華郵政」字樣真的都要改嗎?那提款卡、存簿呢?員工只能說:「不知道耶。」

另一位先生則說,聽說改名要花好多錢呢,真不知道政府在想什麼?他還說,連郵票都要改,影響也未免太大,政府若有錢,乾脆分一分給大家不是更好。

http://news.chinatimes.com/2007Cti/2007Cti-News/2007Cti-News-Content/0,4521,110501+112007021000011,00.html



中國時報 2007.02.10 
中船改台船 英文縮寫不變
殷道貞、王貴郎/綜合報導

有別於中華郵政與中油,中船工會在這次改名事件上,未群起反彈。昨日在中船台北辦公室召開約二小時的董事會中,公司更名案討論約半小時,氣氛平和,十二席官股董事與三席勞工董事無異議通過更名為台灣國際造船股份有限公司,並未動用表決。

中船總經理范光男說,公司更名是基於配合政策,但由於中船英文名稱「CSBC」國際知名度很高,若連英文名稱都改,過去累積的國際優良紀錄恐都會受到波及,因此決定不更動英文簡稱,未來中船英文名稱將為「CSBS Corporation,Taiwan」。

范光男表示,目前中船握有新船訂單五十四艘,總金額逾新台幣九百億元。中船先前已請教律師,也與若干外國船東溝通過,部分船東同意合約不需換約,由中船發函通知即可;未來若有船東有意見,再以個案方式處理。同時,要求機械、器具配合保養時程再進行更名的情況下,更名費用可望由原估的一億四千萬元,大幅縮減為二千萬元。

此外,中船基隆廠的前身是台灣造船廠,過去歷經六次更名。這次正名運動對基隆廠而言,卻是「復名運動」。基隆廠更期待在復名運動之後,也能來個「復薪運動」。

http://news.chinatimes.com/2007Cti/2007Cti-News/2007Cti-News-Content/0,4521,110501+112007021000013,00.html



中國時報 2007.02.10 
母親的名叫台灣 蘇揆高歌談正名
蔡慧貞、江慧真/台北報導

中油、中船,以及中華郵政三家國營事業正名昨日拍板定案,中油更已火速完成公司登記,面對部分公司的工會強烈反彈,行政院長蘇貞昌昨日提出保證,他強調,正名絕不會影響員工權益,不會花大筆錢,也不會無限擴大,「講出台灣的名,名正言順,順理正當」。

不過,在國營事業之外的外館的全面正名運動,雖早在兩年多前就已啟動,但據了解,在國際現實的考量下,並沒有太大幅度的正名空間。此次國營事業等「正名」政策是否引起美方關切?外交部長黃志芳說,這次美方還沒有表達任何訊息。

黃志芳指出,正名的問題不只困擾台灣,也困擾對手,這樣的做法其實是「為兩岸解套」。他舉例,去年中國國家主席胡錦濤訪美,白宮司儀誤將演奏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歌說成演奏中華民國國歌;不久前,胡錦濤訪問格瑞那達,也誤奏了中華民國國歌。

蘇揆昨日在官邸與媒體餐敘,他以實際行動表達對「正名」的立場,在太太詹秀齡的和聲下,他清唱「母親的名叫台灣」,透過歌詞要大家「勇敢叫出母親的名」。

蘇揆表示,正名就是要讓它名正言順、不被混淆,讓公司更有競爭力,「這是早該做、可以做的事情。」正名可以讓台灣的透明度更高,讓台灣走到全世界,「講出台灣的名,順理正當。」

副總統呂秀蓮昨日出席一場座談會前表示,國名的問題大家要互相尊重,但如果有相當多的名稱讓民眾或外國人誤以為就是中國大陸的話,就會混淆,過去的歷史錯誤一步一步來更正,應獲得民眾支持才對,要讓台灣在世界上堂而皇之崛起,她認為這是很小的成本。

對於國營事業正名問題,前行政院長謝長廷說,他尊重行政機關決定,但希望做好配套,多做少說,而郵政要和世界各國接軌,能不能自由流通要注意。

http://news.chinatimes.com/2007Cti/2007Cti-News/2007Cti-News-Content/0,4521,110501+112007021000015,00.html



中國時報 2007.02.10 
交不出政績 藉正名趕業績
何榮幸

每個政黨都有自己的執政價值,扁政府想要落實理想也無可厚非;但是,民進黨執政六年多才急於貫徹正名,已淪為執政不力困境下的「趕業績」短線操作,選舉考量更是濃得化不開。

翻開民進黨歷史,正名始終是民進黨人士念茲在茲的重要價值。從國名、政府機關、國營事業乃至各地路名,民進黨莫不希望達到「去中國化」目標,從而讓「台灣」名稱與主體性得到真正彰顯。

就此而論,正名運動並非民進黨政府「當家鬧事」、「無事生波」,而是落實長期主張的執政價值,兌現對於支持者的長期承諾。

然而,外界最大的質疑是:如果扁政府真的這麼重視正名運動,為什麼執政六年多後才列入優先議程?更重要的是,扁政府若把最後一年多的重心放在正名之上,將置其他更有利於經濟發展、人民福祉的公共政策於何地?

扁政府雖可宣稱,因為正名運動在國際上難以推展,只好回頭做好可以「操之在我」的國際機場、國營事業等國內正名。問題是,打從陳水扁二○○○年就職典禮保證「四不一沒有」,綠營就已深刻了解正名運動在國際上面臨的困境,這種「內外有別」的區隔並非今日才發生。

尤有甚者,國營事業若必須改名才有國際競爭力,民進黨執政之初早就該做了,怎麼會拖到快進入總統大選「看守期」才來匆促上陣?先不論扁政府估算的改名經濟成本能否說服各界接受,光是扁政府交不出漂亮執政成績,只能回頭乞靈於在野時期理想,藉此向基本支持者交代的「趕業績」短線心態,恐怕就已讓各界大搖其頭。

對扁政府來說,正名既是執政價值的實踐,應該也是最廉價的選舉策略。當李登輝與台聯大喊「制憲正名」之際,扁政府雖做不到制憲,但已經用行動落實正名;當藍軍還在為馬英九特別費風波傷透腦筋之際,扁政府已經走出谷底、藉由正名整軍出發。擅長選舉的扁政府,在這一波正名動作中站上二○○八大選攻擊發起線,接下來就看在野黨如何接招回應了。

http://news.chinatimes.com/2007Cti/2007Cti-News/2007Cti-News-Content/0,4521,110501+112007021000016,00.html



中國時報 2007.02.10 
去中國化的中國體驗
石之瑜

近期以來,政府領導與執政黨高層分別推動「去中國化」,引起在野人士頗多批評,指為是轉移弊案焦點,毀棄觀光資源,遂行黨內鬥爭,分化族群和諧,遮掩執政無能,等等不一而足。也許都對,但是,批評的人並沒有直接反對「去中國化」,因為就算他們主要動機是因為不贊成去中國化,也實在沒有膽量纓台獨之鋒,只好找些其他冠冕堂皇的理由,希望既能抗拒去中國化,又能迴避被台獨貼紅標籤。

不過,他們過慮了,去中國化不是今天才開始的,其效果見仁見智。應該說,政治上的去中國化固然大有斬獲,但生活上的中國化也甚為澎湃,兩個趨勢正在同時發生。恐怕正是因為政治去中國化,才製造出兩種有利於生活中國化的心理。短期的有利心理是基於身分意識的穩定,從而對自己的中國身分願意包容欣賞,長期的有利心理是惑於身分內涵的空虛,因此藉由重新親近中國來認識自己。

所謂短期有利心理,是透過民主宣傳,讓台灣人因為自己能參與民主選舉而感到驕傲,於是他們對於大陸原有的卑微態度,不論是因為曾經臣服於殖民統治者,或因為在內戰中敗北,得以彌補。這時身在大陸,足以代表了某種先進的文明地位。

九六年大選之後的投資潮(逼出了李登輝就職後的戒急用忍政策)與二千年之後的上海熱(促成次年華府挺陳水扁的過境風光)可為範例。當時,大陸變成了紙老虎,莫台獨可奈何,台灣則是模範生,台灣人到大陸覺得自己高人一等。果然,曾經為人詬病的暴發戶行徑趨緩,長期投資與長期移民漸眾,竟也間接但有效地軟化了大陸的對台政策。

所謂長期有利心理,則是因為在去中國化的強力灌輸下,台灣人的身分內涵空洞化,無所依附,迷失在權錢之中。久而久之,民間自然就回歸熟悉的宗教禮俗,以逃避政治化的騷擾,其中親疏遠近與慎終追遠的倫理最為安定人心。去中國化當然反映了,也伴隨了政府的濫權無能,失去歸屬的民眾一旦接觸到復興中的文化母體,在知識上與生涯上開發自身固有的文化資源,並進入台獨領導難窺堂奧的另一片天地,便可以平撫因為失去身分導致的徬徨。二○○四年大選之後的移民潮,便說明了中國文化近水樓台所具有的填空作用。

過去對中國文化的傳播,除媒體外,主要是學校與軍隊中的灌輸填鴨。去中國化搗碎了對中國文化的憧憬與尊崇,理論上是把民眾放在中華文化之上,鼓勵他們超越之,以能呼喚台灣主體。然而民眾的文化意識因而遭到裂解,被呼喚的台灣主體不斷進出大陸,培養出灌輸填鴨以外的文化認識,這種內生的具有真實感的中國體驗,在去中國化之前是難以做達到的。儘管政治導向的去中國化專擅難禦,但因而獲得解放的台灣意識裡,反而充滿了迎向中國的能動性。

聯想中國「豬」的諧音,令人不禁莞爾,與饒富日本風味的中國「株」式會社同。這樣的中國不再是地理上具有封閉性單一固定範疇,凡是自認祖先與中國身分有關的後代,形成千奇百怪實踐中國身分的株型會社,共同使用某種意義流動符號。包括了政治去中國化與生活中國化的兩類實踐在內,他們之間的相互構成,反而在台灣成就了具備特殊形態的中國豬/株式會社,賦予中國身分與眾不同的意涵。

沒有台獨的去中國化在先,很難想像會有今天以台灣人進出大陸的中國株式會社復甦。(作者為中山大學/台灣大學政治學教授 )

http://news.chinatimes.com/2007Cti/2007Cti-News/2007Cti-News-Content/0,4521,110514+112007021000295,00.html



中國時報 2007.02.10 
不愛台灣 帽子又來了
王永周/北市(研究生)

時值李登輝有意切割泛綠、二二八又即將到來,執政黨政府再度玩起正名、去蔣把戲。姑不論執政黨所謂的轉型正義只是政治考量與報復心態的掩飾,府院黨動用國家機器,玩弄文字遊戲,將所有反對者冠上「不愛台灣」的大帽子,無視其反對意見,已經造成公民權的萎縮。

不論內閣或總統制,民主國家為保障國民權利、避免執政者濫權,都有相應制衡力量。但我們除看到反對正名的國民單打獨鬥,國會、媒體、在野黨、大法官卻毫無辦法。法庭提訊,官員可拒出席;立法通過的組織,政府可以拒絕配合;在野黨提釋憲,哪怕大法官真決議教科書編審違憲,行政部門恐怕也會相應不理,所持理由是「不符民意」!不是只有「你的」民意才算數!

這種公然毀憲、誤國的行動,卻沒有任何力量可以反對、限制。這個社會還有很多人反對正名,那他們算什麼?除了期待換政府,難道他們只能任由國家機器的暴力壓榨?這個國家不只屬於贊成正名者,也屬於反對正名的人,以不愛台灣剝奪公民的制衡力量,就是不對,這和轉型正義、投不投民進黨一點關係都沒有。難道只有把那些不認同台灣國的人趕盡殺絕,才真正是所謂的「正常國家」?

http://news.chinatimes.com/2007Cti/2007Cti-News/2007Cti-News-Content/0,4521,110514+112007021000297,00.html




中國時報 2007.02.10 
激發認同 正名划得來
陳啟濃/南投水里(博士生)

正名運動,近日在各個層面如火如荼推展,批評聲浪排山倒海而來,反對的理由不外乎拒絕政治干預,以及勞民傷財。筆者倒認為正名運動,只不過是落實國家正常化,使名實相符,不要太泛政治化聯想。而花人民納稅錢,只要花得有意義,應樂觀其成。

之所以會有政治聯想,起因於總統大選快到了,不少人認為綠營有心大位者,藉機炒作,拉抬聲勢。然而正名如果只是少數人的偏執與癡心夢想,何不趁選舉,讓這些政治人物消失在政壇。民主政治,不就是數人頭的選舉,得不到認同,自然就得不到發揮的舞台。

另外,花錢找麻煩的說辭,也難以令人苟同。人類社會很多花費,都是用在價值與經神層面的東西,不純然只圖溫飽。以宗教為例,最顯而易見的是花錢蓋金碧輝煌的寺廟,凝聚信徒虔誠的信心;而花錢為祖先蓋塔寺立牌位,難道也是勞民傷財。由此可見人類很多價值精神層面的花費,是一種最高層面的心靈活動。正名雖耗費財力,但能為國家樹立名正言順的地位,激發國人認同土地的情感,如此又未嘗不可呢?

http://news.chinatimes.com/2007Cti/2007Cti-News/2007Cti-News-Content/0,4521,110514+112007021000298,00.html



中國時報 2007.02.10 
台灣正名,北京暗喜…
黃立夫/北縣泰山(教官)

黨政高層近日針對「正名」不只發言頻頻,具體的動作也逐步開始。筆者以為,此一正名的舉動,就某種程度而言,反而正中了北京當局的下懷。

君不見進入「新華網」、「木子網」等大陸新聞網站,所有關於我國的稱呼本來就是冠上「台灣」之名,例如「台灣當局」、「台灣立法院」、「台灣國防部」、「台灣中央銀行」等,前一陣子中正機場改名為「台灣桃園機場」,這些大陸網站亦照用不誤,沒有任何扭捏。因為在北京當局「一個中國」的核心理念「台灣是中國的一部分」之下,任何涉台事物冠上「台灣」之名原本就理所當然,因為「台灣」在他們心目中本來就只是個「地名」。如果接下來幾個國營事業紛紛改名為「台灣鋼鐵」、「台灣郵政」、「台灣中國石油」,相信北京當局也不會有任何反對意見。

筆者以為,若以維護國家尊嚴角度看,捨棄正式國號「中華民國」而改用「台灣」似非明智之舉,尤其是涉外單位、公文書及貨幣等代表國家體制的符徵,更不應該捨棄現有國號而不用(除非正式更改國號)。

http://news.chinatimes.com/2007Cti/2007Cti-News/2007Cti-News-Content/0,4521,110514+112007021000299,00.html



不支持正名 美國務院發書面聲明

【中央社/華盛頓九日專電】 2007.02.10 04:26 pm


美國國務院發言人麥考馬克今天在例行記者會上答覆記者提問時表示,美國不支持台灣更改國營企業名稱。記者會結束後,國務院又另以電子郵件發佈書面聲明,強調「我們不支持台灣當局採取行政措施,片面改變台灣現狀,或邁向獨立,例如改變公營企業名稱。」

書面聲明重述記者發問的問題:「你們對台灣陳總統推動國營事業更名及將台灣駐外代表單位名稱從中華民國改為台灣有何評論?」

書面回答是:「陳水扁總統已一再表示他將不允許國內或國外壓力改變他二零零零年就職演說時所做的承諾。當時他誓言不會宣佈獨立、不會改變國號、不會推動主權議題入憲、及不會推動會導致改變現狀的統獨公投。」

「美國的主要利益仍然是維持台海和平與穩定。美國不支持台灣獨立,並反對兩岸任何一方片面採取會導致改變現狀的動作。」

「我們不支持台灣當局採取會導致改變台灣現狀或邁向獨立的行政措施。美國不支持,例如,改變台灣公營事業機構的名稱。」

「陳總統對其承諾的實踐,將是對他的領導能力、政治家風範、以及保護台灣利益、處理與他國關係和維持台海和平穩定能力的考驗。」

http://www.udn.com/2007/2/10/NEWS/NATIONAL/NATS4/3724192.shtml



美不支持正名 府院照幹

【聯合晚報/記者林修全、李濠仲、鄭任汶/台北報導】 2007.02.10 01:59 pm


民進黨政府今天舉辦「新挑戰、新氣象」走春活動,府院黨高層齊聚一堂,營造團結氣氛,只是,面對美國國務院不支持台灣改變現狀或走向獨立的「行政措施」,也不支持台灣當局改變轄下單位實體專用名稱,府院黨高層上午面對美國突如其來的聲明,依然口徑一致強調,正名是台灣內政問題,將會照既定方面繼續推動。

民進黨政府近來積極推動正名運動,整體氣勢隨之上揚。在陳水扁總統號召下,今天到台北縣三峽走春,但面對美國直接表態反對正名議題,讓走春活動陷入一片低氣壓。

率先抵達走春活動現場總統府副秘書長卓榮泰,原本不肯談美國國務院聲明的問題,在媒體追問下才說,國營事業正名是政府政策,我方具有主體性和主導性,這是國內事務,我方有主導權決定政策,政策既然決定了,就會繼續走下去。

隨後抵達的民進黨主席游錫堃也說,「國營事業正名是內政問題,外國不應該干預」,正名應該要繼續推動;他話鋒一轉,再度呼籲行政院長蘇貞昌要尊重民進黨中常會決議,應撤離慈湖陵寢的憲衛兵。

蘇貞昌隨後現身,並未正面回應美國國務院的立場,只表示,大家很清楚正名是不要與中國混淆,台灣郵政比中華郵政早了八年出現,現在只是把台灣郵政找回來,而正名時,將不影響這些競爭力和員工權益,「名正、言順」。

http://www.udn.com/2007/2/10/NEWS/NATIONAL/NATS4/3724110.shtml



冷眼集》美國按紅燈 台海陷風暴

【聯合晚報/記者鄭任汶/特稿】 2007.02.10 01:59 pm


在民進黨一波波往深綠靠攏的風潮中,美國終於出表態,不支持台灣當局採取片面改變台灣現狀或走向獨立的行政措施,也不支持台灣當局改變所管理的單位實體專用名稱。

從美國的反應,幾乎可以推斷出,美國認為這可能是台灣從實質台獨走向法理台獨的第一步,因此才會罕見的對台灣的內部事務,做出嚴厲的回應。若執政黨沒有謹慎因應,台海風暴恐將越演越烈。

綜觀美國過去對台海事務的發言,很少觸及台灣態度,內部的行政事務,而這次公開對「行政措施」表達反對的態度,美國甘冒「干預內政」的批判,這將是個警訊,美國也按下台海緊張局勢的紅燈,警告台灣要暫緩腳步,停下來停看聽。

不過,樂觀派綠營認為,推動國營事業與部分機關的正名,是在2004年就開始推動的事情,美國對此一清二楚,也充分掌握情況,只是這次敲鑼打鼓的大肆宣揚,讓美國不得不站出來講話這是美國的兩手策略,一方面打台灣給中國看,另一方面根本是在幫台灣宣傳,更讓國際社會知道台灣的正名運動,正悄悄展開。

對於此波國營事業正名,以及可能的外館正名,在美國出手之後,中國當局是否借力使力,展開大規模的反分裂戰爭,甚至祭出文攻武嚇的全套招式?也引人矚目。

綠營內樂觀派的看法,的確略嫌樂觀,一向忌諱公開干預他國內政的美國,竟然對台灣內政有所批評,美國不可能沒有算計到,可能遭來的國際批判。如果執政黨輕忽此事,等到中國與美國祭出真槍實彈,台海情勢恐怕會進入更高層次的緊張局面。

http://www.udn.com/2007/2/10/NEWS/NATIONAL/NATS4/3724074.shtml



閱報秘書》郵政法

【聯合報/陳俍任】 2007.02.10 03:17 am


郵政法為特別法,立法時明確規定,遞送私人信件權、郵政服務標章權以及發行郵票全屬政府獨資的中華郵政專營權。交通部也明訂信函、明信片或其他有通信性質文件為「郵政專營權」範圍,包括各類金融、保險、電信等個人帳單郵件,因屬「消費能力隱私權」,也是中華郵政專營範圍。

http://www.udn.com/2007/2/10/NEWS/NATIONAL/NATS4/3723881.shtml



央行英文名正名 外匯存底帳戶也考慮更改

【中央社/台北十日電】 2007.02.10 08:33 pm


中央銀行今天將網站上英文名稱更改為Central Bank of the Republic ofChina(Taiwan),取代過去CENTRAL BANK OF CHINA的舊稱,為讓英文名稱主體性一致,央行也考慮更改外匯存底帳戶的英文名稱,但還必須進一步考量成本。

台灣一月底外匯存底為2659.72億美元,排名全球第三,僅次於中國大陸和日本。台灣龐大的外匯存底,央行在英、美、歐洲國家信評高的大型銀行都有開戶,分散風險,央行英文名稱更改,帳戶名稱可能也要一一調整。

央行官員表示,央行英文名稱改變,為了讓主體性一致,包括外匯存底帳戶名稱等,都會盡力去調整,但帳戶名稱變更,必須考量成本問題,所以央行內部還要進一步研究。

http://www.udn.com/2007/2/10/NEWS/NATIONAL/NATS4/3724358.shtml



怪怪,新台幣鈔券也要改版?

【經濟日報/記者傅沁怡/台北報導】 2007.02.10 03:17 am


中央銀行高層官員昨(9)日指出,尚未接獲指示要配合政府正名運動改版新台幣鈔券,且鈔券改版必須提報央行理事會討論後、呈報總統府同意才能執行,但政策如指示央行研究新台幣改版事宜,央行會審慎評估後提出適切建議。

為提高鈔券防偽技術,央行民國89年才全面改版新台幣鈔券。包括89年7月發行紫色的1,000元鈔券、12月發行粉紅色的500元鈔券,90年7月發行新版100元鈔券、91年1月發行200元鈔券、91年7月發行2,000元鈔券。

之後因為民眾反應500元和100元鈔券顏色相近,使用不便,央行在94年7月又改版發行深咖啡色的500元鈔券,並同步改版發行新增光影箔膜防偽功能的1,000元鈔券。

換言之,最新改版的500元和1,000元鈔券,使用至今也不過一年半。就算是90年改版的500元券,至今也才四年半。金融人士指出,依國際慣例,鈔券如果是考量使用或防偽等因素改版,平均也是五年左右才會改版一次,目前新台幣鈔券並沒有改版急迫性。

官員私下透露,這波推動正名的國營事業或政府機構,多數是考量名稱可能與中國大陸相近而產生混淆,但是新台幣和人民幣不易混淆,應該沒有正名的問題。至於是否考量改掉鈔券和硬幣上的政治人物肖像,官員僅低調說:「目前為止,沒有接獲這樣的指示。」

依央行96年度預算,央行預計本年度發行券幣營運量為新台幣1.02兆元,其中發行鈔券9,700餘億元,發行硬幣566億餘元。本年度發行鈔券和硬幣費用合計估算為43億元。

http://www.udn.com/2007/2/10/NEWS/NATIONAL/NATS4/3723989.shtml



新聞分析》重要的是… 誰能把錢變大

【經濟日報/記者 傅沁怡】 2007.02.10 03:17 am


繼郵票之後,有人推測新台幣鈔券是下一波正名的標的物。但對民眾來說,是蔣中正或陳水扁當鈔券的主角,並不那麼重要,重要的是,誰可以把錢變大。

國營企業最近吹起正名風,總統府秘書長邱義仁甚至建議中央銀行可以慎重評估,修改英文名字「of China」的部分。也有人推測,郵票正名化後,下一個正名的將是白花花的新台幣鈔券,除了可在鈔票上加印台灣的字樣,還能順便把200元鈔券的「蔣中正」和100元鈔券的「孫中山」改成其他更能代表台灣的圖案。

說實話,央行要更換英文名字茲事體大,因為涉及央行對外各項金融聯繫、交易,以及外匯存底帳戶名稱變更等問題。至於新台幣鈔券的樣式改不改、怎麼改,頂多是浪費納稅人的錢來重新改版製鈔券,連帶因鈔券流通期變更造成民眾使用不便而已,相較央行更換英文名稱,不是什麼大問題。

而且對大部分的民眾而言,鈔票上印的是蔣中正、孫中山,還是李登輝、陳水扁,其實並沒有那麼重要。民眾最在意的,還是鈔票有沒有法償效力,支付時是不是會被拒收,以及鈔券使用上是否容易折損或被偽造而造成民眾損失。就像新版1,000元鈔券的圖案從孫中山改成小學生,也沒有民眾因此拒收或拒用1,000元鈔券。

真正的問題,其實是政府如果真的有意改版新台幣鈔券,大費周章、勞民傷財的用意為何。特別是新台幣鈔券最近一次大規模改版至今不到七年,從央行統計來看,新版鈔券也已有效達到防偽功能,實在看不出鈔券有再改版急迫性。

前總統李登輝曾經說過:「民之所欲,常在我心。」主政者應該思維的重點,應該是如何更有效的提振經濟,讓民眾的財富愈積愈厚,而不是只在鈔券的樣式上變文章。否則,全民財富和消費力縮水,就算鈔券上印著大大的台灣字樣,相信大多數人還是笑不出來,只是凸顯政策的本末倒置而已。

http://www.udn.com/2007/2/10/NEWS/NATIONAL/NATS4/3723990.shtml



中華民國郵票 將絕版

【聯合報/記者陳俍任/台北報導】 2007.02.10 03:17 am


「台灣郵政」後天掛牌,中華民國郵票即將絕版,中華郵政董事長賴清祺昨晚證實,最快下周就會更改郵戳,三個月內換發新版存摺,最快半年後新版「台灣郵票」上市。至於現有的中華民國郵票與存摺,賴清祺說,既有的產品都可永續沿用,等到新版產品上路後,民眾到必須換新時順便更換即可。

「台灣郵政」後天就要掛牌,全台郵局的相關更名作業新時程,也將在一周內決定。郵局人員表示,下周一台灣郵政完成經濟部商業司申請變更登記,各地郵局會先用臨時郵戳,同步蓋在現有郵戳上。另因有半年的舊版存摺庫存,郵政公司評估要消耗到一定量時,才能換新版,且換新摺牽涉採構法規定,必須公開招標,最快三個月後更新。

新版郵票則要半年後上路,賴清祺指郵票的設計與印製,流程至少要半年,且上半年郵票發行作業已排定,新版郵票發行後,現有的中華郵政郵票仍可繼續使用。

http://www.udn.com/2007/2/10/NEWS/NATIONAL/NATS4/3723875.shtml



沒修法…改名台灣郵政違法

【聯合報/洪瑞燦/律師(台北市)】 2007.02.10 02:01 am


據報載,陳水扁總統為推動所謂「正名運動」,將把「中華郵政」改名為「台灣郵政」,另包括中油及中船等公司也將召開董事會修改公司章程,分別更名為台灣中油與台灣國際造船公司。就「正名運動」所引發之政治效應或經濟成本,本文不擬討論,只就公司名稱變更之法律問題,提出意見。

按公司名稱為章程必要記載事項,而修改公司章程需要股東會特別決議,公司法第一二九條第一款、第二七七條皆有明文規定;故在一般公司,只要股東會決議變更章程所記載之公司名稱,再向主管機關辦理變更登記,即可完成更名程序。至於中國石油公司屬於政府股東一人所組成之股份有限公司,並無股東會之組織,但依法股東會職權由董事會行使,因此只要中油之董事會決議變更公司名稱,也符合法律規定。

但中華郵政與中國石油公司雖同為國營事業,股東也只有政府一人,然兩者在法律適用上有明顯不同。

中華郵政屬於立法特許公司,我國訂有「中華郵政股份有限公司設置條例」。該法第一條規定:「交通部依郵政法第三條規定,設中華郵政股份有限公司」故該法已明文規定公司名稱。此與中國石油公司只適用公司法之規定,並不相同。另郵政法第三條對提供郵政服務之國營公司名稱,及郵政儲金匯兌法第二條對經營郵政儲金匯兌事務之公司,也有明文規定。

因為中華郵政股份有限公司設置條例屬公司法之特別法,依特別法優先於普通法之法理,在特別法對公司名稱已經有所規定之情形,公司法所規定之公司名稱變更規定即不能適用,故依法中華郵政公司董事會不能以修改公司章程方式,變更公司之名稱。

另中華電信雖已民營化,並已上市,且設有股東會,但其屬立法特許公司之性質並未變更,在「中華電信股份有限公司條例」第一條中也有與中華郵政類似之規定,因此中華電信股東會變更公司名稱之權利,也同樣被剝奪。

故除非立法院修改或廢止相關法律之適用,否則縱然中華郵政之董事會或中華電信之股東會決議變更公司名稱,公司登記之主管機關經濟部,仍應以章程變更決議違法為理由,駁回其申請。固然因執政者握有行政權,可能可以不顧法律規定而強行完成中華郵政之公司名稱變更程序,但此核准變更登記之行政行為亦屬違法而無效。

此外,郵政法有關信件遞送專營權、免稅權、郵票專製權,與外國或國際郵政組織談判國際郵政事務及簽署有關協定,及郵政儲金匯兌法對儲金匯兌事務之經營,皆明文規定以「中華郵政」為對象,而這些業務與中華郵政營運密切相關,公司名稱變更以後,如果郵政法、郵政儲金匯兌法等法律未配合修改,有關郵政業務經營之權利是否確保,亦值深思!

尤其是中華郵政之董事,雖為行政機關所指派,但其執行職務應以中華郵政之利益為依歸,而非受指派者所左右。有關公司治理對董事之要求,於中華郵政之董事亦有適用,如果違法執行職務造成中華郵政之損害,亦應負相關賠償責任,不能以上級指示作為藉口。

http://www.udn.com/2007/2/10/NEWS/OPINION/X1/3723979.shtml



劉銘傳創的是「中國的台灣郵政」

【聯合報/林金源/淡江大學經濟系副教授(台北市)】 2007.02.10 02:01 am


扁政府大搞「正名」,行政院長蘇貞昌為中華郵政的正名,提供了一個歪理。蘇說台灣郵政早於大陸創立的中華郵政,沒有理由不用原有的名稱。蘇揆斷章取義、混淆視聽,識者有責任釐清歷史真相,留下辨正記錄。

一八八八年「外來政權」的巡撫劉銘傳,以傳遞公文的驛站為基礎,創辦郵政組織,於台北設郵政總局,早於內陸一八九六年設立的「大清郵政官局」。當時的郵票分兩種:免費供官方文書使用的「台灣郵票」;以及供商民使用的「郵政商票」。台灣郵政早於內地,若再加上台灣設有中國最早的電報局、台北設有全國最早的路燈等事實,正好否定了獨派一向指控清政府漠視台灣的哀怨史觀。

對大一統的帝國而言,清代的「台灣」郵政也好,「台灣」郵票也罷,絕不含搞台獨、去中國化的涵義。正好相反,此處所指的台灣乃是中國的一個省,正如廣東、福建一般。蘇揆擷取片段歷史,意欲尋求台灣的主體性,卻反證明台灣是中國的一部份。

另有兩段鑄錢歷史,可供蘇揆參考。其一:「康熙二十七年(一六八八年),福建巡撫奏請臺灣就地鑄錢,部頒錢模,文曰康熙通寶,陰畫『臺』字為別,…,唯臺錢略小,…,故不行於內地。」其二:「『咸豐三年(一八五三年),林恭之變,圍攻郡治,塘報時絕,藩餉不至,府庫存元寶數十萬,滯重不易行,乃為權宜之策,召匠鼓鑄』,臺灣鑄造銀幣三種,總稱臺灣紋銀」。這兩段歷史都證明印有台灣字樣的錢幣,遠早於中華民國的鈔票。扁政府日後如想為國幣「正名」,或可擷取這兩段歷史。

但容我提醒蘇揆,這兩段歷史證明台灣是中國的一部份。即便一八九五成立的「台灣民主國」,都沒想搞台獨,因為它的年號叫「永清」。至於中國國際商業銀行,幸好已經與交銀合併並更名為兆豐銀行,否則如要改名,由於該行的前身可溯至晚清之「戶部銀行」與「大清銀行」,根據蘇揆的原則,真不知要選哪一個好。

面對「務虛」的正名風潮,藍綠陣營都有標準反應,無足為奇。最值得觀察的,反倒是近來改走「務實」、左轉路線的台聯。台聯立委賴幸媛有一段宏言儻論,她說:「當前的藍綠惡鬥是以『統、獨』的假議題,來矇蔽社會民生的真問題。」大哉斯言,台聯正視民生,而且願意「中間偏左」,值得喝采,這也是以民生議題取代統獨議題的契機。

國營企業「正名」就是典型的假議題,也是台聯「中間偏左」路線的第一個試金石。關心國計民生的人,都在等待台聯對無益於社會底層的假議題,發出鏗鏘之聲。

http://www.udn.com/2007/2/10/NEWS/OPINION/X1/3723987.shtml



費用應民進黨買單

【聯合報/洪兆武/金融業(高雄市)】 2007.02.10 02:01 am


「台灣正名」運動持續發燒,引起各相關國營事業工會的反彈與抗議。台灣石油工會指稱,這次更名損失,包括有形、無形資產損失,少則數十億元、多則超過百億元,不是經濟部宣稱的有形損失七千萬而已。

民進黨拿人民納稅錢來操作正名運動,於情於理皆不適當,這些費用應由民進黨自己買單,且爾後衍生的無形資產損失也該由該黨負擔。企業的名稱與商標都能賣錢,隨便更改損失即刻出現,亂花公帑只為了一黨之私,是非對錯民眾皆知。

http://www.udn.com/2007/2/10/NEWS/OPINION/X1/3723944.shtml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FguHistoryAlumni 的頭像
    FguHistoryAlumni

    佛光大學歷史學系系友會

    FguHistoryAlumn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