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還記得侯孝賢的電影《悲情城市》嗎?片中有一幕,梁朝偉所飾演的啞巴知識青年在火車上,因為無法說出閩南語,結果被因二二八事件的發生而憤恨不平的民眾誤認為「阿山仔」,免不了一陣皮肉之痛。

自從倒扁活動以來,我便不斷被一些朋友道德勸說要一起加入「反貪腐」的隊伍。我當然唾棄貪腐,也不認同陳水扁總統的許多言行,但始終沒有到凱道或穿上紅衣。台灣社會已經充滿太多的對立,族群的互信是脆弱的,只要某個「集體」被凝聚,另一個「集體」也很快會形成,這是物理學上淺顯易懂的「作用力」與「反作用力」。

對立已入侵生活

果不其然,大壓壓的一片「紅衣」很快被標籤化了,台灣社會出現了「紅衣人」新人種。「九一六」走上凱道的反制人群,則也被倒扁總部與部分媒體統稱為「挺扁」,以及「沒有靈魂的稻草人」。這個社會從二二八的本省人與外省人,到藍與綠,到如今的倒扁及挺扁,我們的生活已經被這種分類嚴重入侵,無處可逃。

台灣雖小,但地域差異的確存在。倒扁戰火向南延燒,可想而知一定爆發衝突。熱血沸騰的百姓們根本搞不清楚,紅衣人和稻草人皆不是「倒扁」、「挺扁」鐵板一塊。紅衣人之中,的確有阿扁一上台就想拉他下台的特定族群,或者是自三一九槍擊案起就不承認政權合法性的人士,但確實還是有一心反貪腐,並希望總統知所進退的尋常百姓。被標籤為稻草人和「反紅衣」的陣營也是一樣,他們不見得都挺扁,有的只是抗議生活被紅衣人干擾,有的只是受不了紅場上的激烈言論,有更多是希望台灣社會安定,想法和李家同或龍應台一樣的人。

政治並非是非題

很遺憾地,我們還是不停透過媒體,從雙方領導人口中,或是生活中各自陣營的朋友洩忿抱怨,聽到彼此「對與錯」、「是與非」的指責,實際上的對立當然就不斷升高,沒完沒了。難道,就不能說兩方各有各的道理,我都支持﹔或者,兩方都各有我討厭的人物和言論混在裡面,所以我都不支持嗎?公民社會的政治討論怎麼會是一個「是非題」呢?

人被區區幾個顏色來簡化或分類,彼此用先入為主的印象來看對方,原本就是一件很荒謬的事。尤其可怕的是,其所引據的「印象」還是自二二八以來就剪不斷理還亂的歧異與偏見。人們如此記住2006年的倒扁運動,就一如二二八的傷痕從未抹滅。這樣悲情的城市,到底何時才快樂得起來?

作者為民進黨中央黨部社會發展部專員

http://www.appledaily.com.tw/AppleNews/index.cfm?Fuseaction=Article&Sec_ID=5&ShowDate=20060930&NewsType=twapple&Loc=TP&Art_ID=2925164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FguHistoryAlumni 的頭像
    FguHistoryAlumni

    佛光大學歷史學系系友會

    FguHistoryAlumn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