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北大未名站,braveplayer提到:

「在不同的人心中也有不同的李敖。在辦公樓外排隊等待檢票入場的學生中,就有人穿著印有“敖之迷”字樣的文化衫。後來李敖的演講也曾被場外“敖迷”熱情的喊聲打斷。人數眾多的“敖迷”的存在表明,在他們心中,李敖擁有只有娛樂明星可以與之相比的耀眼光芒。我想這是李敖作為媒體型知識分子所具有的與其它學者作家不同的風格使然。」

以上^^^^的重點是我標上的。
因為這一段,使我又寫了一大堆。
大家慢慢看。我發現我寫的東西,重複很多地方。
重點挑出來之後,其他的廢話太多。
因此大家難免會苦。見諒,因為我一直在猛寫,所以反而難進步。

正文如下:

台灣播放的新聞畫面上,李敖前往清華時,一位敖之迷,在與官方(校方)派出的保安發生衝突時,以南方口音呼道:「為什麼三流的藝人來大陸,我們就可以歡迎,一位真正的思想家來到,反而不能讓我們歡迎!」

這位年輕人的熱情,使我頗有一點感動。

當然,對李敖感冒的人,他們說李敖不怎麼樣,只是一個港台藝人罷了。
一方說他層次遠高於藝人,一方說他只是俗氣的藝人。

在我來看,「敖之迷」這三字很有創意。
有現代喜感,但又符合古典氣息。
「敖之迷」比「李敖迷」多了韻味。有趣又典雅。
「迷」字則很有力,如果是「敖之粉絲」、「敖粉絲」也不錯,
但「敖之迷」更好些,因為富有簡約勁道。
多重聯想之後,「迷」也有「迷團」的訊息,說明李敖神秘性上的豐富靈妙。
若用「李敖FANS」、「敖之FANS」,土洋拼湊用在這裡,挺爛的。
而且聽起來是「李敖糞」。很好笑。

有個「之」就比較古典,巧合的是李敖字「敖之」。
古人或老一輩的人,稱對方都稱字號。只是這種習慣幾乎消失了。

T-SHIRT的設計也挺好,簡單瀟灑,但不土氣。
從整體設計水平來看,這群敖之迷挺有水平的。
他們與一般迷藝人者,確實不同。
此外也不具有「政治幫派味」,不是啥政治上的激進派系。
那種政治上的激進份子,有時會予人不健康的氣息。

雖熱情上和迷港台藝人相仿,但當你著迷、擁戴一件人事物時
或說就算沒到著迷、擁戴的程度,但至少有一定程度的好奇和敬意
這時所有的熱情都是一樣的外貌。

我的意思是說,譬如我過去迷過京劇,我看戲迷們的那股瘋魔樣,搞不好比粉絲迷劉德華的樣子還瘋魔。至少也不相上下。(註- 我絕不是講劉德華庸俗,我挺欣賞他的風采,只是說藝人此一行業,從某個角度來看,不是具有思想文化的行業。京劇縱若對一般人而言也感覺不出個啥思想,只是個老舊的東西,但至少你不否認那是個文化,會對京劇充滿敬意,儘管你對他沒感覺)

同樣的,迷芭蕾舞、古典音樂的人,那股勁兒也是熱情的。只是可能形於外不夠外放。同樣的,迷古玉、迷外星人、迷模型飛機的人、迷登山、迷潛水,只要他迷上,無論是啥項目,都是十二萬分的之熱情。他們的熱情也很外放唷,不會像迷交響樂的人較為拘謹唷,可是你為什麼不會注意他們。因為他們可能人數上是小眾,在媒體眼裡沒有報導價值、商業價值。

我們看到他人正熱情於一事,有時會感動,有時則感到變態,是一種愚昧,甚至危險。

譬如放大來看,政治運動或民族主義就是如此。

生活面上來看,迷一個藝人或追逐各種流行,亦是如此。過於沈迷刷卡買名牌雖不構成啥危險,至少很蠢,進而成為集體之蠢。

從北大、清大的敖之迷來看,在我來看,還不到啥思想愚蠢、思想危險、文化警訊的可議之境。共產黨當局認為他們危險,某些厭惡李敖的異議人士認為他們愚蠢,這幫人可說腹背受敵,挺值得我們同情的。若說廣大李敖迷之中的確有偏激性格的怪人,那一定是有的。但據我觀察這類心理受困者、心理有障礙者、心理不太健康者,是很少的。在人口比例上,至少比起共產黨和異議人士兩大集團的心理障礙者來得少。也比台灣的李敖迷有心理障礙者來得少。在台灣有不少外省老先生、老太太因為過於痛恨李登輝和陳水扁而迷起李敖,這些人十幾、二十年前是萬分痛恨李敖的。他們不大理解李敖的精神與思想,但把李敖當成反台獨的代言人,所以轉向力挺李敖。這些老外省人對政治過於激情,李敖也頗頭痛與不忍。他們一把年紀了,從年輕時被國家機器洗腦到最後什麼都幻滅了,總若過激、縱若整個人神經兮兮、喃喃自語,也值得同情。同樣的,另一大群人則被民進黨洗腦而成基本教義派,也值得同情。他們不知道當局的台獨是玩假的,縱若質疑起來了,仍選擇拒絕相信台獨是玩假的、拒絕承認被政客操弄了。這樣的老人很多,更要命的是這樣的年輕人也不少。綠營的青年基本教義派信徒,比藍營的青年基本教義派信徒,在思想上偏激固執者,比例人口數上更多些。這是我的觀察,因為我不搞學術,無法提出數據,再說評價一個人的偏激指數方面,好像也很難有一套非常準確的測驗機器。(非常準確的民意調查可以辦到,但前提上是問題設計上怎麼搞,怎麼達到完全客觀,而不引導受訪者落入陷阱。)

大致上,敖之迷的氣息是活潑健康的。這倒也符合李敖的調性。
如果大陸沒出現敖之迷,說真的那反而表示大陸還在封建時代。

李敖的四大特質,一是思想夠厚,二是愛國憂國,三是樂觀活潑(包括愛耍寶、愛開玩笑)。四是精明善鬥、能征慣戰。

繼續分解下去還有熱愛打官司、愛扯愛情和性、讀破古書又博覽西學(所謂學貫古今中西)、文筆精湛、口才高妙、待粉絲親切。

以上以第三項,最能代表李敖的獨特魅力。

(李敖這四項特質中,我最感念的是他的愛國憂國。但說「感念」好像他已經作古似的。愛國憂國的人不止他一個,所以針對大眾,在「獨特魅力」上我選的是「樂觀活潑」。直接說是愛耍寶、愛扯笑,更明確;因為他樂觀豁達的人生境界其實大眾很難體會,大眾通常只感受到有李敖就有笑料)

愛耍寶、愛說笑;他愛笑也愛聽觀眾笑。他對共產黨的僵硬矮板感到不舒服,特別強調笑的重要。他認為共產黨不愛笑、不懂得笑、學不會笑,這是他對共產黨的失敗所發現到的一個觀測點。這種觀測點是一種文學家的敏銳。

如果李敖無法惹笑,李敖旋風就起不來,他至多只是為人敬重的學者之一。在共產主義的刻板教育下,不僅是官員不愛笑,喪失笑的功能,許多異議人士也喪失此一人性天賦。這是李敖讓人矚目的關鍵。

李敖的這個魅力,說真的不是台灣的功勞,因為全台灣也只有他一個人是這種幽默作風。他曾說自己的風格和學養上的特殊表現,是「子宮外孕」,表示並非是台灣所能培養出他的。這句話挺有道理。光從這點來看,我覺得你把李敖當作是台灣人,你就錯了。他不是啥「大陸人」或「台灣人」這些表象文字符號所能歸類的,但他身上呈現的是不折不扣的中國人。他只是陰錯陽差的來到台灣此島,以他這種特殊風格與魅力,就算在當年沒來台灣而一直待在大陸,也必有一番新奇表演。

你可能說他在大陸早被槍斃了,沒錯。若沒被槍斃肯定也被鬥得慘。但他曾表示以他的靈巧,或許他在大陸會調整他的作法,他打趣說搞不好會當上中共的什麼部長(因為他在大陸求學時的一個同學就當到部長,此人在小時候和李敖都被視作極有才華的小孩)。李敖如果當年沒來台灣會怎樣?一直是大家樂於討論的聊天題目。歷史不能重來,答案無解。但李敖在挑戰國民黨的功績上,胸前掛滿勳章,這個是事實。人際上的命運怎麼變遷,有時我們沒法自己做決定,但這不表示他若在大陸就一定會如何如何?或許他走上另一條路,像是電影「蝴蝶效應」那樣,但無論會怎麼變,李敖在本質上仍會是李敖,只是以什麼性質和形式出現的問題罷了。就像大陸一個了不起的作家張賢亮,他被勞改二十多年有吧?有人問他是不是環境上的痛苦,才能創造出你這樣出色的作家。他答得很棒,他說如果我生在另一個環境,我會成為另一種好作家。確實如此,那將只是另一種優秀的形式,但本質上仍是一個字-讚。

李敖和張賢亮會那樣回答,一方面是自信的表現。二方面是真的理解際遇的奧妙並有所超越。超越是什麼?是說他們有本事從不同的際遇去吸收不同的「天地菁華」,從而比一般人更強悍與更豁達,從而思索悟得真理。我把「天地菁華」打引號,是帶著哲學味的意思,引號的內容包涵著痛苦的養分也包涵著歡笑的滋潤。

但我們還是要說,台灣無法培養李敖的幽默感,但台灣還是提供了他成長的條件。恰當的說,那不是啥提供,只是還沒那麼干涉。在台灣這個地方,雖說李式幽默僅李敖一家,別無分號,可幽默的知識份子終究不少。李敖那一代的人,最具代表性的,老百姓熟知的,恐怕只有李敖,但小李敖十多歲以後的人,各種幽默風格的知識份子挺多的,譬如許多電視名嘴。這些人都不諱言李敖對他們有很大影響(或曾經影響),但除了李敖這位祖師爺的春風化雨,台灣所提供的土壤也是背景主因,尤其70、80年代之後政治氣氛逐步鬆綁。比上不足,比下有餘,台灣50、60年代的氣息總的來講也沒中共那麼操控;國民黨會欺負反骨的知識份子和以通匪之名亂抓老百姓,害了許許多多人,這是事實,但還沒到家家戶戶不得不投入政治大地震的地步。打個比方,台灣人畏懼蔣介石政權,但蔣介石還不會管到你家的鍋碗瓢盆。可李敖若成長於大陸,馬上就會遇到大煉鋼、人民公社、捕麻雀。他將仍苦中作樂和玩世不恭,幽默感也仍李式幽默,這些人格魅力還是會在的(不熟悉這些中共歷史的人,可以看電影「活著」就可體會。張藝謀導演。余華原著),但氣息上能不能有那種開明紳士的活潑,我們就不確定了。現在的李敖,我們發現這人很平民,也很紳士,很土,但也看得出有大家子血統。這種紳士、大家子出身的氣息會損耗多少,不知道。或許會消失一部份是正常的,或許根本不可能消失,頂多暫時埋藏住,列寧裝之下偷藏著活酵母菌,一點都不缺少。都有可能。

迷李敖,是正常的,證明中國在前進。在解開束縛,在歡笑。
一個人如果沒有讓自己笑的能力,他也不會有能力去援救受難的同胞。

在迷李敖之中要不要保有獨立思考,那當然也是重要的事。每個人都會說:「當然要!」李敖自己也會說:「當然要!」談起他的書,他曾說我的思想有一天會落伍,但我的文字技巧會一直被後代歌頌。我想不僅文字技巧,口才上的即興和急智和修辭法、迂迴幽默法,當然也會令後代津津樂道。

我前面講,有的自由派、異議份子擔心群眾過迷李敖是愚笨的、危險的、有礙自由和民主的。我要說的是,放心,沒那麼嚴重,迷一件人事物本就如此可愛,何況李敖在道德上沒有啥罪惡可言。我發現保守派的中共官員和自由派的異議人士,其實骨子裡都是一模一樣的道德家。前者可能封鎖李敖,後者則鬥爭李敖,他們幹的都是同一件事,就是打擊你李敖。你從他們鬥爭李敖的文字,就很容想到這些人都是喝共產黨奶水長大的,共產黨好的地方沒學到,淨學壞的。充滿不健康的批鬥氣息,好像回到從前政治運動那樣的野蠻。我看以後大陸有了更多的民主,民主的體質勢必也不怎麼高尚。自由、民主的基本規格與真諦,講的是一種人性上對人的基本尊重,而不是像動物、像野獸那樣物競天擇的放開來互咬。就算他們對李敖很不讚許,好歹李敖是個愛國者,在這個基礎上,應該是可以溝通、團結的。我只能說他們太小氣量了、太嚴肅了、腦子太鑽了太硬了。甚至常常看到批李敖的文章流洩很強的自卑感。那是一種自卑混合自大的情結,只好用奚落的口吻來掩飾自己的痛苦。他們的文章有個特點,雖文筆極佳,但通常十個人寫的文章也看起來像一個人寫的,很像共產黨的寫作班子,非常制式、機械化的剛硬。他們心靈的僵化不見得比北大演講台上的書記和副校長好到哪。他們表面是自由派,血統上卻很封閉,而北大兩位大員或許只是外表上不忍呼應李敖,其實心裡已漸漸被李敖所感動。我說的是感動,而不是贊同。我們憑什麼要誰贊同李敖的思想?我們憑什麼?但如果我們體會到李敖對中國的熱愛,而願意對他釋出友誼,哪怕只是中國人的客套,這卻是一個很美麗的起點。這個起點,就叫做自由主義,就叫做民主的「吊嗓子」。我不會那麼去嘲笑兩位大員的僵硬,他們的儀態過得去,大方是有的,並沒有站不出去的樣子,只是少了多幾分融入,要鼓勵他們。反而清華的女主持人挺輕浮囉唆,她的俗氣不適合一個以思想為軸心的場面。她是站不上那種台面的。但我也相同的鼓勵她,因為只是想活潑一點,這根本構不上是罪,也不是個錯。你要一個校方的黨書記,在台上對李敖鼓掌,對書記來說那是很沈重的。他的身份不適合在台子上。你要一個沒讀過什麼書的女孩上清華那個台子,也是沈重的,角色不對。有人跟我講她在美國讀過書、在華爾街工作過,那又如何呢?程度好不好,一開口就知道。有個清華的女孩,好像音樂學院的,她提問李敖,那一開口的台風,就知道是有智識水平的聰明女孩。這麼比較,應該就很清楚了。

我剛剛說了,不必不滿敖之迷的形成。這種不滿,有的人是腦子太死、太過認真而無法悟出李敖的思想,故而不滿李敖思想的擴張,有的人則以一種嫉妒心或小氣或霸道,不滿地盤遭受外來者的侵略。

其實,每個領域的專家都有追隨者,只能和追隨者集合成一個小群體,也是開心的。因為你仍享受到互動,如果你真的熱愛知識的話。大約十年前或更久,大陸的李澤厚來台演講,記得好像是在SOGO百貨公司的演講聽吧?我去聽了,挺快樂。沒有電視轉播啊,現場人也不多不少啊,那又如何呢?我樂就好。我想李澤厚也沒不樂。台灣買他的書的人也不少。另外一次劉賓雁來台,在師大附中演講,我去聽了,內容上也覺得挺好。演講完畢,他在幫人簽名時,我走到他附近,看他長什麼樣子。他也是個人物,我見識一下他的氣質與氣息。也沒轉播,報上也沒啥討論,那又如何?李敖參選兩千年總統選舉,一次在我家社區附近一個區行政中心演講。我去聽了,還有現場LIVE播出,在一個小頻道環球電視台。
可現場清一色幾乎都是白髮族。我心想李敖一定頗嘆息只來老人聽講,但李敖仍賣力演出,這就是做學問啊!這就是盡職啊!環球的收視率好不好,大家也搞不清楚,反正後來很快也垮了,因為諸多原因,似受政府打壓。其實李敖的演講,通常現場年輕聽眾也不能算少,只是那種社區型態的演講,年輕人就不會去。如果是別人演講,年輕人去的可能更少。因為台灣年輕人沒有去校外聽演講的習慣,這跟以前的年輕人不太一樣,以前大家比較有求知慾,現在的年輕人很懶。但懶歸懶,喜歡李敖的年輕人是多的,大家都依賴電視罷了。如果是校內演講,學生才會就近熱衷,李敖巡迴校園的演講是轟動的。記得他那年的巡迴,好像對台灣清大很不滿,若沒記錯,校長好像不願他去演講,被李敖罵到臭頭。在我家社區那場演講,講完後我也趨前,一旁看他幫人簽名,瞻仰他仙風道骨的神采。他很禮貌殷切的招呼老先生、老太太,但我發現他是孤單的。如同北大演講現場第一位提問的青年所寫的文章所言,的確,李敖是孤獨的。儘管他愛人群。我也想到羅大佑在台灣發行過一張現場演唱會專輯(蒐錄1982、83年演唱會實況),在內頁他寫台上的自己當時是最孤獨的人。當然,李敖的孤獨沒有年輕的羅大佑那種憂鬱,只是一種哲學上、極高境界的深入的孤獨。

我發現中國要進步是很難的。台灣在崩解,大陸在渾沌。連李敖都有那麼多敵人,大陸人的心態和心胸,甚至智慧上都很欠缺。這種欠缺,無論政治制度怎麼改,社會也是混亂的、思想也是停滯的,甚至倒退,就像台灣一樣。

但,也不值憂心。大方向上,中國還是走在前進的趨勢上。
我們短短幾十年的壽命,在漫漫的歷史中只佔小小一公分。
操心沒用,也沒必要太操心,不是嗎?

李敖把思想的種子散佈出去,受李敖影響的人算很多了,勇敢的「敖之迷」都出現校園迎擊保安了,這已經叫人滿意了。不是嗎?

從李敖的一生來看,這很正常。他出道以來,一直有一方強力反擊他,一方在推崇他。所以也沒啥好對那些潑罵他的人好失望的。因為思想家、先知者被一群廣大者誤會、謾罵,方成就出思想家、先知者的精彩。

除了李敖,台灣目前批判火力最強的可能是鄭村棋,此人自稱社會主義者。台灣這樣稱呼自己的人極少。李敖的北大講演完畢後,鄭村棋表示,關於這場講演,李敖做的還不夠,但也沒人可以做得比他更好了。

北大的演講,台灣人較好者極多,深綠汪笨湖的談話節目,邀來四位來賓,汪笨湖和兩位抨擊李敖,兩位推舉李敖,講了一回合之後竟然變成五個人一起推崇李敖。至少在討論氣息上變成不得不對他服氣,汪笨湖甚至在收尾談話時把自己比成李敖。

清華的演講,李敖遭受台灣頗大聲浪的批判。但仍有一個聲音維持著,表示不但可以理解李敖的務實,並仍給予此觀念一定的好評。

假使李敖第一場演講是走溫和風,第二場演講方走聳動路線。那麼大家的感受將會如何?大家又會怎麼批評他?或兩場都走溫和風?兩場都走聳動派?

現在就看復旦的了。李敖當年住過上海,肯定有些小故事和大歷史可串著談。

最後,我覺得「李敖有話說」李敖所穿的衣服太俗豔了!那根本不是李敖的風格。
我看可能是幕後人員包裝上的建議,想以那種質料和色彩來吸引觀眾。
李敖會接受,多少是有點退步的。那件衣服的大袖子尤其有點流氣。
這點我是說真的,那樣只會像道士,難怪有人先入為主就看不順眼。(完)


作者 acrossing (敗) 看板 PresidentLi
標題 李敖旋風的關鍵魅力~活潑調皮
時間 Sun Sep 25 23:18:27 2005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FguHistoryAlumni 的頭像
    FguHistoryAlumni

    佛光大學歷史學系系友會

    FguHistoryAlumn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