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日前在媒體炒熱與倒扁風波有關的「八月桂花遍地開」、「天下為公」這兩首歌曲的來源,和我的認知不同。

報載,倒扁活動從圍城、罷工、遍地開花,一直到天下圍攻,這幾個戰略和口號,根據評論家林保華查證,都跟一本名為《百年中國歌曲精選》的曲目和歌詞不謀而合。

我收藏有《中國歷史歌曲賞析》、《中國傳統民歌四百首》等歌集,「八月桂花遍地開」背景、歌詞,與前述說法有出入。

事實上,當電視新聞播出「八月桂花遍地香」這首歌時,我隨著旋律哼起的是「美哉中華」這首歌,那是我們那一代學生們都琅琅上口的調子。「美哉中華」產生的年代,較一九二九年唱起的「八月桂花遍地開」要早,而兩首歌的曲調來源,都出自更早的「八段錦」,那應是清代最流行的俗曲之一。

「美哉中華」是台灣早期教科書中的教材歌曲。這首歌是由顧子仁博士填詞,顧氏為中國基督教學生運動的創始人兼推動人,在一九二○年至一九四○年代的寰球聖教界極享盛譽,與國父孫中山先生有莫逆交誼。武昌起義成功,推翻滿清,建立共和。當時的《學堂樂歌》中,就有不少熱情讚揚辛亥革命的歌曲,如一九一二年刊印的《共和國民唱歌集》,「美哉中華」就是在此時代背景下填詞成曲,歌詞即為:「美哉美哉中華民國,太平洋濱亞細亞陸…」

根據「八段錦」曲調填詞的民歌很多,「八月桂花遍地開」曲調就是根據「八段錦」填詞的大別山民歌「小小鯉魚壓紅腮」填詞:「小小鯉魚壓紅腮,上江子游到下江子來…」一九二九年農曆八月,正值大別山桂花盛開的季節,鄂豫皖蘇區的蘇維埃政權相繼建立,人們改唱「八段錦」以表達蘇區人民群眾慶祝蘇維埃政權成立:「八月桂花遍地開,鮮豔的旗幟豎啊豎起來…」

在歌曲創作還是以填詞為主的年代,填詞歌曲通俗易唱,《學堂樂歌》中不少的辛亥歌曲,後來也被填上共黨革命歌詞。而從民歌汲取營養者也不在少數,因此不同意識形態者,在不同時空下,會填上不同的歌詞,只是會長久留存者,必是經得起考驗的歷史歌曲。否則假以時日,必消失無影!

再說有關「也和倒扁集團的「天下圍攻」,又有諧音之處」的說法,更是對歌曲背景一無所知的錯誤引用!「天下為公」也是台灣學校音樂教科書中的教材歌曲「孔子紀念歌」歌詞「禮運大同篇」的首句:「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選賢與能,講信修睦」。至今我還會時時掛在嘴邊,唱在口中,就因渴盼著孔子「世界大同」理想的實現!

因此「倒扁的革命思潮再這樣下去,只怕會成為令人望之卻步的紅色記憶」的說法,不知從何說起?令人啼笑皆非!歌曲聲中的光明內涵,只會更鼓舞人民的反貪腐決心。

http://www.udn.com/2006/9/26/NEWS/OPINION/X1/3533038.shtml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FguHistoryAlumni 的頭像
    FguHistoryAlumni

    佛光大學歷史學系系友會

    FguHistoryAlumn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