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否曾見過燃燒的紙滿佈天空?像是狂風灌入金爐,吹出裡頭層層疊疊的冥紙,讓整個街道綻放朵朵帶火的炫麗紙花?這些燃燒的紙頁不是冥紙,而是書頁。它們哀悼的不是別的,就只是自身的喪禮。

我無法精確告訴你這個場景在哪裡,因為它跨越時空,一再上演。

在灰燼中熄滅的文字

如果你拾得殘蹟,辨認出模糊的中文,那我們或許是在1932年,一二八事變爆發,日本軍機轟炸上海,閘北的東方圖書館正在燃燒。其中館藏中文書268,000餘冊、外文書8萬餘冊,以及全中國最豐富的方志典藏都在此劫中消失。當時住在蘇州河邊的居民如此回憶:

「當時火勢很猛,天空中到處都飛揚著紙灰,連十里開外的租界裏也飄落下焦黃的《辭源》、《廿四史》等書籍的殘頁,看到的人沒有不心痛的。」

如果燃燒的紙片上殘存的是珍貴的伊斯蘭手稿,那就可能是1992年的塞拉耶佛。由於獨立引起的族群爭議,塞爾維亞軍隊用燃燒彈攻擊波赫國家暨大學圖書館,造成上百萬本藏書及手稿被毀。當地圖書館館員Kemal Bakarsic描述:

「燃燒中的紙片、灰黑而脆弱的餘灰充滿了整個城市,有如天上降下了黑而骯髒的雪。伸手抓住一個頁片,你還能感覺到它的熱、還能從它奇異的黑灰反白中閱讀文字的碎片。當熱度消散,這紙頁也隨之在你手中變成灰燼。」

大火燒出文明的黑洞

《圖書館的故事》一書作者巴托斯(Matthew Battles)的說法恰如其份:20世紀是破壞圖書館的世紀。1914與1940年的魯汶圖書館、1987年洛杉磯中央圖書館、1988列寧格勒圖書館、1994英國諾為齊(Norwich)中央圖書館、巴格達國家圖書館、2004年聖彼得堡布洛克圖書館以及德國威瑪安娜.阿瑪麗亞公爵夫人圖書館…。這些各國最重要的圖書館,都曾因為戰火或意外而冒出火光,製造駭人黑煙,像烏鴉般在燃燒的建築物上嘩然散開,染黑天空。也許從太空往地球看,就會見到人類的記憶被燒成一個個黑洞,被吸去時間與光線,歷史因而歸零。

相同的情景一定也曾發生在西元前300年的亞歷山卓圖書館大火。原本凱撒只打算燒毀埃及港邊的船隻,沒想到大火延燒。劇作家蕭伯納為此虛構了一個場景:當狄奧多圖斯(Theodotus)激動地質問凱撒:「現在焚燒的是人類的記憶啊!」凱撒回答:「那都是可恥的記憶,讓它燒吧。」

的確,亞歷山卓後來果然成為可恥的記憶,成了每個人都懂得使用的比喻,成了所有圖書館之火的起源。一方面,它被用來盛讚知識匯集的偉大計劃,一方面又用來揶揄書本作為知識載體的不牢靠。每次火災,亞歷山卓這場我們未能目睹的起源之火,便會如同無法擺脫的詛咒般現身。

圖書館的重建與新生

2002年10月,新的亞歷山卓圖書館在埃及重新開幕,或許有機會鎮壓住地層下的陰霾、永久改寫亞歷山卓被悲劇籠罩的結局。但開幕沒多久,就發生一場有驚無險的小火災,重新讓歷史記憶露出土層。

全球最大的網路紀錄單位Internet Archives的創建人卡勒(Brewster Kahle)在同年造訪該地,做了一件深具挑釁意味的動作:他帶著儲存十兆網頁的光碟,要送給埃及第一夫人蘇珊.穆巴拉克。卡勒是要傳達另一種亞歷山卓重建計畫:不是蓋一座實體的圖書館,而是將全世界的知識數位化、網路化,讓知識超越國家民族階級、讓每個人都可以取用,更重要的是,不用擔心火災。

面對新/舊亞歷山卓計畫的歷史場景,埃及第一夫人輕描淡寫地做出選擇,她說:「但,我還是愛書。」這個簡要的回答一直要等到兩年後,才被完整說完。

2004年,安伯托.艾可受邀在新亞歷山卓圖書館發表演說,題目為《植物與礦物記憶──書的未來》。艾可認為,相較於電腦網路所賦予我們開放、可讀可寫的文本,唯有書本才能提供一種線性文本以及有其特殊功能的文本載體。例如《戰爭與和平》中讀者感受的種種遺憾、例如《悲慘世界》中上帝路過造成的歷史偶然。它是一種「無法重寫的文本。它的功能是在教導我們何謂必要性。要到達更高層次的智慧與道德自由,這堂壓抑性的課程不可或缺。」

就像猶太法典米市納(Mishnah),將神聖之書定義為「自火中救出」的背後意義:只有能被火毀壞、但仍存留的書本,才能夠讓我們學習到某種無法取代的知識。面對亞歷山卓的過往、面對圖書館之火的所有歷史,艾可想要救出的是裡頭被火威脅的藏書;而現在科技人則認清避免火災的最好辦法,就是不要依賴紙本書,要將「書」連同「火」一併消滅。

新亞歷山卓之火

亞歷山卓已經是資訊界最喜歡使用的比喻。2003年底,Amazon將十幾萬本可全文搜尋的書放上網的時候,新聞媒體紛紛宣稱:「新亞歷山卓出現了!」2004年,Google宣布與全美五大圖書館合作將書全部數位化時,這個比喻再度出現。

今年5月14日的《紐約時報》雜誌,刊出著名資訊作家凱利(Kevin Kelly)所寫的長文〈掃了這本書!〉,文中完整回顧新亞歷山卓資訊計畫的最新版圖,更大膽預測其未來願景。凱利認為,將圖書全部上網,不只能讓全世界不同地域階級的人都接觸到各種知識,而且還將改變所有的閱讀與書寫。就像iTune分解掉音樂的專輯概念,傳統書本經由網路連結,將解放文字、讓文字脫離紙頁裝訂的束縛,成為無數可以使用的片段,產生全新的閱讀方式。每個人甚至可以組裝各種片段,做出自己的新書。

凱利相信,這是亞歷山卓計畫在今天唯一可行的方式。因為不可能有任何建築物得以容納目前驚人的資訊量,而且如果無法搜尋過濾,大部分的圖書勢必會在黑暗的角落中死亡。只有數位化、網路化,才能重新讓這些書重燃光輝。只是,這個重燃的光輝其實也是重燃亞歷山卓之火:在照亮文本時,也會燒毀承載這些文字的紙頁,然後燒掉既有的著作權法、圖書商業模式以及創作與敘事方式。這就是解放文字的代價,燒了書。

美國圖書業者與作家協會都清楚圖書全部上網的破壞力,所以全面阻止Google掃書計畫。而凱利這篇文章刊出不到一周,也收到其預期結果:名作家厄普戴克(John Updike)在美國圖書博覽會上重砲攻擊,希望在場所有從業人員捍衛圖書這個「寂寞的堡壘」。

凱利瞭解這把火受到整個美國法律與圖書環境限制,但他並不擔心,因為科技最後會找到自己的出路,超越所有法律倫理爭議。目前來看,出路是在「中國掃描工業」。

中國這個現代盜版王國,在美國科技人的眼中,成了新的希望。對他們而言,中國當然是掃瞄書的聖殿:Amzon的全文搜尋、百萬圖書計畫(Million Book Project)都是利用中國的便宜勞工與掃瞄技術完成大業。現在加上超星與北大方正這些以國家為號召的各種圖書數位計畫、世界第一的電子圖書出版量(每年一萬四千多種),這些都很難不讓人覺得,中文的智慧結晶很快就有機會全部上網。換句話說,如果凱利對圖書數位化的幻想有機會成真的話,可能就是會發生在這裡,而不是美國。

我們現在目睹了新的大火,在遙遠的亞歷山卓之後。在美國,Google、Yahoo、MSN等公司正在低調悶燒,而中國的火,以摧枯拉朽之勢,準備延燒網路世界,完成美國科技界引頸期盼的新未來。在這次的大火中,我們不會有機會見到滿天灰燼,也無法觸及文字的熱度,不過它會燒出一條條通往每個家庭的線路。未來的閱讀或許仍有火光,但絕對安全。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FguHistoryAlumn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