取得了哈佛大學法學院的入學許可,在台灣卻連參加大學學測機會都沒有,這是基督書院同學郭沛礽的無奈,也是許多在大陸就學的學生或台商子弟憂慮之所在。

廿一歲的郭沛礽,言談中透著一份自信。她說,因為父母經商的關係,她從小就跟著在世界各地落腳,四歲時到印尼,小學再去阿拉伯,然後到瑞士,青少年階段又回到杜拜,高中去中國大陸,唸的是廈門國際學校,類似台北的美國學校,是專門給外國人唸的高中。

父親在中國大陸轉投資休閒農莊,因為需要擺平黑白兩道,加上政策不穩定,所以原本從事國際貿易累積的一些資本,也卡在投資事業裡,無餘錢來供她就學。高中畢業前,郭沛礽就開始打工,同時申請美國的大學,以托福六百五十多分的成績,拿到了哈佛大學法學院的入學許可。

她很開心地先回絕掉幾個全美排名廿大的大學入學通知書後,哈佛才告訴她並沒有為她申請獎學金,這個消息使她非常沮喪,因為她要進大陸的高等學府,得掛上「港澳台生」的身分,回台灣更加不行,因為她的學歷在教育部的眼中只有「國中畢業」,郭沛礽在這樣的困境中,進入廈門日報的英文版Common Talk工作。

當時年僅十七歲,但她姣好的外形、流利的外語能力和積極的工作態度,很快就受到重視,當時也主持過好幾個晚會與節目。

即使如此,她仍琢磨著繼續進修的事。正巧一位母親的友人建議她就讀關渡的基督書院,就這樣進到這個國內教育部也不列入大學的基督教學院唸書,今年邁入第三年,而且,為了拿五萬元的獎學金,她每學期都是全校第一名,有些她感興趣的科目,像是世界文學和統計學都拿了一百分。

這個師長眼中零缺點的女孩,卻無法見容於國內教育制度。她說,自己會一邊申請國外研究所的入學,但也不排除先賺錢,協助家計後再進修。只是,國內的研究所是無緣去唸了,因為台灣只當她是個「國中生程度」而已。





2006.03.10中國時報 學歷沾上中國 人才往外推 特稿/劉英純

「不是我不愛台灣,是台灣不愛我」,這句話出自一位江姓漢語教學的講師口中,她接受過台灣完整的大學教育,但因為拿的是北京大學碩士文憑,無法回台灣任教,只能選擇去美國發展!

台灣的學位承認問題,似乎只要掛上「中國」的字樣,就打死不認,即使對方是擠上世界排名的北大,同樣不被認可。這種現象,造成像郭沛礽這樣優秀的學生卻無法進入台灣的一流大學或研究所就讀,只能把她往外推,也等同把國際化的人才往外送。

事實上,台商和駐外人員的數目愈來愈多,不但產生了一些「第三文化小孩(Third Culture Kid)」,也就是學成訓練是在國外的學子,還有更多是在大陸就學的台商子女,這個數目與日聚增。可憐天下父母心,有的台商家長為了孩子著想,在上海或廈門的,循小三通模式,送到金門讀高中,如果遠一些的,像在北京或廣州,可能讀了該地的高中、大學,就從此和台灣無緣了!

只要是人才,只有往裡收,沒有往外推的道理,這應是念念不忘「全球化」和「與國際接軌」的教育官員,應該深思的課題。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FguHistoryAlumn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