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本書簡介--本書作者麥克‧史丹福曾擔任英格蘭西部大學(University of the West of England)資深歷史講師多年。退休後,集結其數十年之研究與教學經驗撰成此書──《歷史研究導論》。內容涵蓋現今歷史研究中所有可能面對的概念與問題,並詳細介紹了流行於二十世紀的各史學流派。這本書雖名為導論,所述務求廣博,但全書內容仍極具條理且深入,足以作為有志從事歷史研究者的入門指南。

譯序--偶於網路書店史學類目見到此書,頗感好奇,細觀其目錄,知本書乃通論歷史知識之作,坊間類此書籍不知幾許,然自其出版以來,短短五年,竟然五刷,不免引起興趣,購來一讀,閱後即深覺此書對於初入歷史學門之學子,亦或喜好讀史之人,均有大益,遂於去年六月主動向麥田雨航兄推荐,當時推荐二書,一是本書,一是波蘭裔史家朵曼涅斯卡(Ewa Doma ska)所編之訪談錄(Encounters: Philosophy of History after Postmodernism)。雨航兄僅取得本書翻譯權,並將它交付筆者,近一年之辛勞,本書中文版終將問市,對於雨航兄默默為史學新知承擔推手工作,真是不知如何言謝。

筆者初入淡江歷史學系時,當時系主任周培智師堅持,舉凡西洋史或西洋國別史,必由外籍教師以英語授課,教本亦採用英文本,閱讀英文作品,成為筆者初入大學時最感苦惱的差事,幸好有郭德士(John E. Geddes)師由淺入深悉心教導,於郭師課堂三年訓練,始能不視讀英文史著為畏途。如今周師仙逝多年,郭師亦已退休,然而感激之情仍然銘之於心,學生不才,未能於歷史方面有所專著,僅以譯文做為懷念師思的獻禮。

筆者樂於從事歷史與思想方面的翻譯工作,並非鼓勵學子棄外文本子,專門閱讀譯文。而是期望藉譯文迅速吸收若干西方知識後,可利用更多時間,直接閱讀更多的外文作品,多幾種語文能力,於C3P0發明之前,仍然十分有利。

學生時代讀西洋史著原文,專有名詞與術語,亦多以原文記憶,長此以往,竟成習慣。好處在於閱讀坊間譯書,縱然各家譯名不一,亦能就其譯音,而知其所言。可是輪到自己譯書之時,難免於譯名前後不一,或與學界慣用譯名有別,此書譯文亦然,為本書校稿人增添許多麻煩。麥田陳毓婷小姐嘗細心予譯名以校正,特於此誌謝。

劉世安2001.7月



《導讀》

麥克.史丹福氏(Michael Stanford)為英裔史家,早歲求學,曾獲歷史與哲學雙重學位,長期執教於英格蘭西部大學(University of the West of England),擔任該校資深歷史講座多年,直至一九八三年始退休。退修以來,並未鬆懈,致力於史學著述,迄今先後出有三書,歷史知識之性質(The Nature of Historical Knowledge, 1986 Blackwell)、歷史研究導論(A Companion to the Study of History, 1994 Blackwell)、歷史哲學緒論(An Introduction to the Philosophy of History, 1999 Blackwell)。其中導論一書,亦即本書,自出版以頗受歡迎,陸續又有四刷(分別於1995, 1996, 1997, 1999)。史氏於本書前頁說:「謹以本書獻給眾孫兒—附上摯愛。」以足顯示本書主旨,乃是一退休老教師,將畢生所學及體悟化為著作,以造福後學。而其對象即是大學中有志研習歷史的青年學子。

史氏自稱本書當置於史學類目之下,並以常見語詞說明史學的意義與範疇。認為史學即是歷史著述之學,並細分為三方面,一是描繪性(descriptive),討論史家標準方法與標準程序,簡單說即是單純的史學方法學。二是歷史性(historical),屬於史學史範疇,三是分析性或批判性(analytical or critical)史學,討論著史時衍生之哲學問題或觀念問題,亦即是分析性或批判性歷史哲學,本書正屬此方面之著述。

分析性或批判性歷史哲學不同於傳統思辨性(speculative)歷史哲學。後者多為討論歷史本質與目的之作,亦即著重於本體論與目的論方面的探索。至於前者,乃是將歷史視為一知識,就其為知識之地位,考索其所衍生之哲學問題,主要屬認識論方面之探討,乃是二十世紀以來始漸流行的史學分枝。

歷史於認識論方面的問題,並非新穎,而是一古老論題,幾乎可說始自有史著之初,攸關爭論即不曾中斷,祇是時起時伏。然而自後現代主義意識興起以來,這方面的爭議又成為顯學,僅需觀察出版狀況,即可知情。筆者無意為史氏定位為現代主義或後現代主義史家,僅藉王晴佳、古偉瀛二氏合著之後現代與歷史學(巨流,2000)一書參考閱讀書目中一段話,說明本書性質,「……有一本雖然很知道後現代主義的內容,但卻絕口不題後現代主義及其專有名詞,只是將其所重視的議題加以分析討論……」(Iggers訪台餐會間,古兄坦認此段評語為古兄所加,古兄之評語極是。)任何思潮皆非爭對錯、爭權力或發言地位之工具,而應該是人類社會不斷自我反省以求更好的利器。史氏書中,隨處可見如此的論調,其用心或許是使讀者免於門戶之見,直接就事論事。記得後現代一辭初流行之際,介紹此一新思潮之書頗多,筆者曾購得一本攸關後現代主義文化研究的巨著,即因其中滿紙術語,乃使筆者這等為求入門的初學者無法理解書中深義。因此,更加感覺史氏著述能予以初學者之助益。

本書另一特色,即是作者經常以詰問方式進行,往往於提出一種立論之後,立即加以反問,並且不提出答案,而要讀者自行思索。反覆深入詰問,是學問進步的重要方法之一。攸關此種方式,古人已經行之有素。唯於近幾十年來的教育,在此方面給予學生的訓練不足。(本地學生很少提問題)常聽說,也曾親身經歷,或許不知如何提問題也是關鍵之一。讀本書,於史氏反覆詰問方式多加留心,相信於思維上,必有收獲。

不論治史者,是否以時代關懷為己任,是否重視歷史之用途,世人運用歷史經驗以尋求對現世的了解和作為舉措的依據,乃是不爭的事實。既或史學家閉口不談歷史用途,問題依然存在。史丹福對於歷史的用途與誤用,有深入淺出的分析,並針對歷史教育不足之下,政治人物憑一己私意,藉所謂的歷史來蠱惑世人,尤感痛心。明瞭歷史知識之性質與限制,即是前述亂象的解毒劑,而本書內容正符合前述需求。重視歷史的用途乃是本書特色之三。

由於本書屬介紹性質,故不擬於導讀中多做贅言,僅借導讀最後部分,為譯文稍做說明。

初讀本書時對於史丹福將歷史分為甲類、乙類,而不直接用歷史事件與歷史著述或載記,頗感不習慣。及譯書過半,始覺史(甲)、史(乙)之分,就本書內容言,亦頗稱合宜,史(甲)乃是廣義史事,史(乙)乃是廣義的史著與載記。單以史事及史著或載記,於理解本書內涵,恐或有所缺失,不如以史(甲)、史(乙)的朦朧概念來的適切,故保留史氏原有史(甲)、史(乙)之別。

原書有註釋,多係出處、或詳見某書,故幾乎不加譯文,僅有數條屬闡釋性質者,始予以翻譯,但原文註釋依然保留。每章結束,都有推薦著作,僅備有作者及出版年代,必須配合原書所附參考書目,方見分曉。故譯文僅附上原文,亦不加翻譯,以免增加譯文篇幅。

原書參考書目,皆附於譯文之後,其中若干已有中文翻譯,筆者央請學弟葉勝裕君代為檢索,將中文譯名與出版單位附於原著參考書目條目之下,以供讀者運用,葉君的辛勞,特此誌謝。

或許有讀者對原文感覺興趣,故於譯文中附上原書頁碼,以供檢索。若有意將譯文與原文對照閱讀,筆者十分鼓勵。倘若因此發現譯文疏漏不妥或錯誤,並予筆者以指正,筆者於此先獻上由衷感激。

筆者接受及從事歷史教育多年,每每感覺本國學子,於思維方法及語文皆訓練不足,以筆者而言,譯書時常面臨困擾即是找不到合適中文語辭以表達原文精義。自國小畢業以來,就屬譯書時間,查中文字典次數最多,每有所得,即竊喜不已,可是往往一讀古人作品,發現更好的語彙,早已存在多時,又頓時為之氣結,次數不知幾許。故深覺欲從事文史乃文化事業者,於自身語文傳統,訓練尤待加強,願就此與有心者共勉之。

劉世安2001年七月台北寓所

《導論》

一九八九年,中歐及東歐諸國紛紛擺脫蘇維埃的桎梏,宣布改建為自由、民主的共和國。西方世界歡騰不已,眾多回響之中,有一位政治理論家法蘭西絲‧福山(Francis Fukuyama),猶如一般典型美國公民,認為自由、民主即是進步極致,因而提出一膾炙人口的結論,聲稱此即「歷史的終結(the end of history)」,已無更多變遷可以期待。根據報導,有一批中學生曾殷切追問,歷史的終結是否也意味幾何學的終結。

上則故事業已明白顯示若干要點,也即是本書將和讀者探討的觀點,例如歷史關心世變,歷史軌跡可視之為步向佳境的演進,歷史活動多坐落於政治場景之中,歷史既關係往昔,也關係現時。然而最緊要的即是這些命題彰顯出「歷史」一辭的含混性。

歷史可以是事件,也可以是載記,二者有別,十分重要,在深入探討之前,務請銘記於心。一九八九年,東德人民曾有若干舉措,拆毀柏林圍牆乃是其一。此等事蹟(deeds)不僅見於報端、電視,更有政論家如福山氏等加以討論。隨後,此等事蹟必然載入史籍。先有舉措,繼而則用圖像、口述或書面言詞予以展現(representation)。縱然腦海中並無實質曼石,祇憑撰述者的描繪,仍能使讀者對於拆毀圍牆一事,留下不同程度的清晰印象。因此,所謂「歷史」,既可指世間曾經發生的連串事件,也可指透過文字或理念將前述事件加以整次安排而形成的連貫載記,二者攪和不清也是難免。然而二者有別卻是非常明顯,為求分辨,若干學者則採用似事件之史〔history(e)簡稱史事〕、似事之史〔history(n)簡稱史〕作為區別,以(e)代表事件(event),(n)來代表事(narrative)。其他學者則以甲類歷史〔history(1)簡稱史(甲)〕、乙類歷史〔history(2)簡稱史(乙)〕為之區分,所謂甲類或乙類即是表徵其於實質上究竟屬於一級或次級。本書中遇有必要時,也曾採行後類區分。

吉朋(Gibbon)評論說,「若與人類罪行、愚昧、困厄的記錄簿相較」,歷史「不過略勝一籌而已」。至於筆者,猶如許多人,總以為一生過短,不夠用來鑑賞列位史家筆下早先存活於世之男男女女。然而傳頌先人者又豈止史家而已,大詩人華滋華斯(Wordsworth)的名詩《序曲》(The Prelude),即是一名青年於一七九○年七月(巴士底獄失陷週年)前往法國時的所見所聞。

一人的歡愉即是千萬人的歡愉時
他所顯現的顏容又是何等的光輝

稍後則是:

漫步於幽僻鄉間
祇見仁愛幸福四溢
猶如芳香、猶如春天

後續詩句緊接著描繪當時的宴樂、歡舞。若能親身前往分享他們的快樂,尤其是分享他們的希望,豈不快哉。

撇去此等特殊場景,筆者意象(imagination)中,始終留有十七歲時閱讀威爾斯(H. G. Wells)《世界史綱》(Outline of History)一書時曾經獲得的印象。人於讀史時,常有一種傾向,好將凱撒(Julius Caesar)、克倫威爾(O. Cromwell)、林肯(A. Lincoln)視同小說中的英雄、英雌。至於威爾斯塑造的英雄卻是「人」,所有述完全圍繞於這個饒有趣味的角色。從此以後,筆者心中,除了各種歷史外,總是存有一部凌駕其餘的歷史,亦即舊石器時代獵人開始矮化女性、開始在洞穴牆壁上塗畫野獸以來,綿延至今日的你我,並且將綿延至你我的兒輩、孫輩……等的一部歷史。既有如此綿長系列的先世、又有如此眾多的親族,還能遙望聰慧、幸福將甚於你我的無數後裔,歷史予人以一個大家族的識覺。

前述思想著實鼓舞人心,然而卻有一項震驚隨之而來,對於這整個人類大家族,我們所知何其少。有關它的歷史,顯然有絕大部分非為人知。當然,假如我們能知道的較多,卻又不見任何足以令我等改變觀念的嚴重事端,所知甚微也就無關緊要了。另一方面說,正像某人,他拋妻棄子,乃使我等視他如惡徒,然而日後,我等於某人的妻兒認識較多,或許足以了解某人何以如此,也就可能以更見寬恕之心對待某人。緣此,凡為人相信的歷史,都有修正的可能。關於歷史,能確言者僅得一事,此即我等所知甚微。

就另一方面來說,人於往昔並無直接認識,所知也就自然有限。凡人所自稱的認識,概屬間接認識,意思是說,人祇能就當時可得的直接認識,例如所謂的證據之中,去推想出可信事物。有如漫步森林中的孩童,由於不曾聽到、也不曾看見,所以無法斷定眼前洞穴之中是否有熊。可是卻因為發現地面留有大型爪痕一路向洞穴深入,卻不見有離洞穴他去的爪痕,所以相信洞中有熊。這種推想,可能正確,然而我們也能舉出若干設想,足以說明孩童的推想有誤,比方說熊可能已由洞穴後面出口他去,可能爬上山石他去,因此不曾留下爪痕,或者這些爪痕根本出於他人的惡作劇。孩童認為洞中有熊,乃是就證據間接推想而得,除非大膽入洞一探究竟,而且還真的撞見熊,否則即無法確知洞中真否有熊。歷史與此類似,唯有所面對的是一個永遠無法進入的洞穴。

若如上言,則筆者撰寫本書又何為?筆者用意乃是要顯示,若能給予恰當認知,不分你我,歷史自然十分重要。同時還更進一步,說明如何方能恰當認知歷史。

首先,歷史為何重要?因為歷史同於政治,是出於自由社會中自由人士的舉措(activity)。夙夜匪懈是自由的代價,不斷留心歧異則是知識的代價。不論歷史或科學,人皆無由期盼獲得完美認知。即便如此,人仍然應該為可能獲得的最佳知識努力不懈,同時還得附上一項勉勵—不斷改進。封閉社會之中,人心已遭無知和偏見蒙蔽,政府決策祇是一味壓抑疑慮和詰問,自由及歷史均無緣於其間綻放。

歷史同於政治措施,不容固定與絕對。開放社會下,政治由本人打理,歷史由本人編織,絕不容許他人越俎代庖。至於於此處所說由本人編織的「歷史」意義又何指?

筆者所說的歷史乃是兼攝史(甲)與史(乙)雙重含意下的歷史。就史(甲)說,馬克思(K. Marx)有句名言:「人能編織者,乃自身之歷史,卻非人之自由意志。」馬氏且進一步說明,認為人雖可以編織出歷史,然所依循的途徑卻非出於人心所願,「而是處於人們必須直接面對,並且是承襲而來的既定情勢主導之下。」最後以雋語一句收尾說:「既逝世代留下的傳統,似夢魘般壓在活人的心頭。」1 此刻業已明顯,不論將往何處前行,人都得由此點啟程。每當我等意有所為,且思量如何前行乃是最佳之際,必得斟酌於我等心中所認定的情勢,斟酌之道即包括對於往昔以迄現時的認識。至於認識往昔,絕非意味任由往昔擺布,其實正好相反,就如普魯姆(J. I. Plumb)《往昔已逝》(The Death of the Past)一書曾提出的析辯,於往昔,了解愈多,愈能免於它的控制。愈是高明的史家,馬克思所留下的警語就愈為失真,「既逝世代留下的傳統」乃無復「似夢魘般」壓於我等心頭。僅需詰問,甚且拒斥曾經是政府、教會或傳統強加我身的模式及政策,即此一念,必能為自身編織較佳的歷史。我們應當領悟,未來歷史完全操之在我。緣此,自當齊心協力以赴,認識並分擔他人的責任。

至於史(乙)含意下的歷史又何指?且循何種途徑必能使歷史為我所用?

追索真相已是當下研究歷史時的嚴肅大事,既是需求,也是尊重。若與物理或生物研究相較,歷史於嚴謹方面毫無遜色,然其間畢竟存有差異。自然科學之中,極大部分須仰仗數學與經驗性觀察。至於就相互歧異的判斷,以及可謂之為靈感式揣測(inspired guesses)施以考量之處,僅得一小部分。歷史不然,數學與經驗性觀察甚少,涉及詮釋、影響及意義方面的問題,還有針對無法預估卻屬可能者之間如何予以平衡,則扮演了大部。因此,其間自有更多空間允人自行判斷,自有更見廣闊的範域允人歧異。歷史內部並無通往全盤真相的管道,因此必須時時保持開放之心,承認既有信念容易失誤,同時敏於求知,隨時準備自不願見到的事實以及相反的意見之中,覺察可能的真相。假使研究歷史必定可以獲得有價值的教訓,那就是從問題各方面進行觀察以了解問題原是十分重要。和科學一樣,歷史的理解也是出自審慎檢驗證據,並藉證據透出的光亮以架構平衡的判斷。

證據向來不完整、不充分,所以史家眾說紛紜亦不足為怪。史家間的分歧,並非針對個體證據以致,而是在於自整堆證據導出的結論,尤其是面對類似這樣的大問題,例如羅馬帝國因何淪亡?又如一九四八至一九九○年間,美、蘇二國,誰纔是潛在的侵略者,祇因核戰壓力威脅下隱而不發?即或專家,見解仍然無法一致。因此,祇要遇上重大問題,特別是涉及宗教、種族和國家等一類高度情緒性議題,存於非史家之間的歧異更多,也就正常不過了。總之,於往昔常人是各有見解,即此見解,又影響各自的政治舉措和日常行為。是故,熟知往昔,不僅是權利,也是責任。許多政治見解即是歷史判斷,不論如何粗糙,如何知識不足,就某方面說,每一男女即是自身的史家,此言果然不虛。

筆者曾說,若能予以恰當認知,歷史對任何人均見重要。至於本書,乃是有意就歷史一辭的雙重含意,顯示歷史何以重要,同時又如何纔能恰當認知歷史。

史學

圖書館員可能將本書置於「史學(Historiography)」類目之下。史學一辭原意是「歷史撰述(the writing of history)」。稍作說明,或許較有幫助。史學可用來指稱有關歷史撰述三方面中任一者(或多者),其分別屬描繪性、歷史性及分析性。

描繪性史學乃匯集史家日常作業,並就其中標準方法、標準程序施以描繪。一九九○年,筆者所著《歷史知識之性質》(The Nature of Historical Knowledge(下簡稱Stanford, 1990)一書即屬於此類。相似內容亦於下列各書中佔有相當篇幅,例如克拉克(Kitson Clark, 1967)、艾爾頓(Elton, 1967 and 1970)、馬維克(Marwick, 1989 ch.5 and 6)、舍爾敦(Seldon, 1988)、夏弗(Shafer, 1974)、托許(Tosh, 1984)等。若以通盤性介紹史學研究而言,筆者尤其推薦馬維克與托許二氏作品。

歷史性史學(historical historiography下簡稱史學史)所追究者,則是希羅多德(Herodotus)以來,二千五百年間的歷史撰述方式。堪稱佳作的綱領性著述頗多,例如湯普森(Thompson, 1942)、巴奈斯(Barnes, 1962)、費特(Fueter, 1968)等。同於一般歷史,史學史大題之下亦分有次目,例如以時代、地域抑或以專項為題者。每一次目下,又都有可觀著述。當然,也有以個別史家為題的史學史,例如《布拉克威爾歷史家辭典》(The Blackwell Dictionary of Historians, eds. Cannon et al., 1988)、柏克(P. Burke, 1990)、甘農(Cannon, 1980)、卡波奈(Carbonell, 1976)、費羅(Ferro, 1984)、海罕(Higham, 1963)、霍夫史達特(Hofstadter, 1968)、伊格斯(Iggers, 1983)、伊格斯與派克(Iggers and Parker, 1980)、凱伊(Kaye, 1984)、諾維克(Novick, 1988)、派克(Parker, 1990)、斐若(Perrot, 1992)、史托亞諾維齊(Stoianovich, 1976)等。於此特別推薦凱利(Kelley, 1991)。卡爾(E. H. Carr)曾提出有膾炙人口的命題,「什麼是歷史?」。凱利作品之中,不單是列舉有各種相異的答案,同時還能徵顯近代批判性史學中的眾多爭議,其實自古即有。

分析性抑或批判性史學則探索撰史時曾產生的觀念性及哲學性問題,其於實際運作,又與分析性或批判性歷史哲學相重疊。二者差別或許祇在於前者自史家方向前進,後者則循哲學家方向出發。至於本書則屬分析性史學,同性質的著述還有柯靈烏(Collingwood, 1961)、卡爾(E. H. Carr, 1964)、巴特費爾德(Butterfield, 1960)、維因(Veyne, 1984)。較近於哲學方向者則有柯靈烏(Collingwood, 1961,柯氏是史學家也是哲學家)、阿特金生(Atkinson, 1978)、懷特(H. White, 1987)、歐拉夫生(Olafson, 1979)、自然免不了黑格爾(Hegel, 1975 or 1956)。

前述三類之外,還可添上史學要略或導讀類(survey or guide)。此類著述意在表述歷史撰述的部分領域或方法。一九九一年柏克編輯成書者(P. Burke, 1991),即是此方面新近出版品,篇章中包括有女性史、歷史縮影(microhistory)、口述歷史、閱讀史、軀體史(history of the body)等。同類作品還包括芬伯格(Finberg, 1965)、達澤爾(Dalzell, 1976)、吉伯特與格魯巴(Gilbert and Graubard, 1972)、羅布與洛特伯格(Rabb and Rotberg, 1982)等主編成書者。此類作品當然重要而且實用,祇是輯取的內容不及省略的部分。二戰以來,可供史家擇取的主題大為繁衍,幾乎無底限可言。部分原因顯然出於年鑑學派及其講求的「整體或全球歷史」觀念的影響。3 於是各種人類活動,自天文、束胸的解放以至游艇競賽、古箏彈奏等,莫不有史(抑或不久即有)。至於各類族群,如釣客、僧侶、禪宗、錫安教派(Zionist)等,亦復如此。

每當新主題或新界定義的族群引起注意,乃可確信將必有人為之撰史。這些主題於初睹之下,不論如何怪誕、晦澀,祇要注入歷史學術的嚴謹行規,即無理由說它們不可有歷史。適且相反,而有足夠理由說它們應該有歷史。縱或傳統形式歷史撰述者予以歧視,縱或拓荒者於過度熱情下,為屬意的主題誇示重要,仍然應當以嚴肅看待這些主題。畢竟人類並非生活於史家畫定的分類箱內,人口統計獲致的實況將影響到政治史,宗教信仰則可影響到經濟史,地理且有可能是軍事勝負關鍵。至於年鑑學派籌畫的全球史,非僅著眼於無數個體歷史的蒐集,毋寧說它乃訴諸於經濟與社會結構的認識,並期盼能將一切歷史現象納入該結構之中。4 他們的特定方案或許難以實現,然於觀念方面,認為原則上每一類歷史均可與其他任一類歷史相整合,則正確無誤。不僅是新發現的史事,即或是新有的歷史洞識或認知,都將改變既有歷史。故每一世代均重寫歷史,原因在此。

截至目前,筆者所說似乎祇有史學更新纔構成新研究主題,其實不然,祇需將前述柏克一書(P. Burke, 1991)第九章略為流覽便知。其中所提,至少有兩項(口述歷史、映像歷史)是涉及所運用的證據類型。5 這兩項並非史學領域的分支,而是方法有別,與傳統史家慣用的史料、文獻、表達方式大不相同。史家心目中的可用方法幾乎無底限可言。例如電腦運用業已廣泛,至少目前已有一份頗具內涵的期刊—《歷史與電算》(History and Computing 6)。其實,史家可用的輔助方法極多,如印章學(sigillography)、紋章學(heraldry)、地形學(chorography)、文獻學(diplomatic)、古文字學(palaeography)、錢幣學(numismatics)、統計學(statistics)……等等,若一一列舉,必嫌冗長,若再加上可供史家援用的許多社會科學方法,也許清單尚未完稿,恐怕即已過時。

屬於更新的第三類,則是歷史展示。人們慣於設想,往昔得以陳示主要是透過史書,然而此見愈來愈不真確。即或於傳統,歷史陳示(展現)亦可藉由繪畫、銘刻、雕像、戲劇、慶典、儀式等。如今,又可添上影片、廣告、電視、新聞攝影,以及將歷史遺址或建築予以商業化,然後展示於公眾(通常係無知者)之前而稱之為遺蹟歷史(heritage history)者。直到最近(一九九三),倫敦塔(Tower of London)以及其衛兵、劊子手行刑樁始不復為英國最能吸引觀光客的景點。綜上所述,有關歷史的真相、史家的誠正、歷史的認知等方面,惱人問題遂由是而興。7 而每一事例又都得就其本身做判決。希望閱畢本書之後,每當讀者再次面對遺蹟歷史以及其他各種更新之時,縱然不能有所定論,至少也能更清晰的掌握其中疑點和可信之處。

性別與歷史

此外,另有一項,也是史學更新中最有意義的一項,需略加說明。該者即是近三十年中興起的女性角色與認知的變遷。此項更新較前述更新影響為大,理由則有下列數端。首要理由是其考量的對象實為人類中的多數而非少數。再者,該項研究主題(女性),已不斷有更多技藝嫺熟專業人士投入。的確,女性史出現之前,早已有不少女性史家在史學行業中展示了相當成就。至於第三項理由,則是該項研究於史學若干層面,如史事、史料、歷史證據、歷史詮釋、意識形態立場、歷史展現(包括書面、口述及圖像形式)以及公共意識回響,亦即是約略可界定為歷史性質者等,莫不引發許多饒有意味的問題。然而此項更新或許帶有一項缺失。因為,該者與時下爭議中的現今世界男、女兩性功能及相互關係的認識轉變相牽連,固然曾引起世人投注相當時間、精力研讀或撰寫女性史及(緣前者發展而來的)兩性關係史,它仍然難免落入現世取向歷史(present-centred history)的危機。有許多史家堅持,應當祇為往昔自身緣故研究往昔,並以為植基現世利益的考量,必然扭曲往昔。

鼓吹反向見解人士中,筆者所知,首推傑出法國史學家蜜雪‧斐若(Michelle Perrot),她曾說:「我等目標並非創造一項稱為女性史的新領域……毋寧是透過兩性關係為中心的議題,以轉移歷史的注意方向,此即女性史無可豁免的代價。」至於該項主題的介紹,亦無人能超越斐若本人大著《撰寫女性史》(Writing Women掇 History 9)。

於此,筆者期望藉本書能將歷史研究的基本論題闡釋明白。同時,筆者確信,一旦閱畢本書,聰明學生必能就問題兩端的相關析論中,獲致個人心得。歷史促成進步,並非以一種流行取代另一種,而是要使我們對於人類情勢有更形廣闊與深入的認識。

本書使用

為求參閱便利,書中各章乃採相同格式。各章又均可自成體系,並無一定閱讀順序。然而各章之間仍有邏輯秩序,故可視本書亦有其整體結構,而自首章順次閱讀至末章。

歷史撰述圈流傳許多經常運用卻無適當定義的重要術語。的確,不少作者於同一術語運用上,經常有微妙差異,然而卻不曾向可能感到困惑的讀者預先示警。有鑑於此,大凡這類術語,如證據(evidence)、事實(fact)、事件(event)、緣由(cause)等等,筆者皆予以定義,且期望本書之中係依循一貫辭義加以運用,同時亦希望其與公認用法相符。凡定義皆置於最為相關章節,且該術語必列於索引之中,以供檢索。定義及所在頁碼均以較粗字體顯示。

並請留意,參考書目之中,凡於書名前所附出版年份列有a和b者,即表示同年有二部作品出版。至於索引,若一辭同見於行文與註釋,僅附頁碼。若僅見於註釋,頁碼之外並加有註釋數碼。

同於某些作者,筆者也因人身代名詞困惑不已,例如學生、史家等辭,到底該賦與何等性別?以「他或她(he or she, s/he)」來表示,抑或以「他們(將they置於一單數名詞之後)」來表示,還是於書中不勝其煩附上說明此處的「他」是代表「他或她」。幾番考量之後,筆者仍然排斥前述設計,史家顯然有時為男性,有時為女性,筆者使用「他」抑或「她」時,並無性別區分含意。期望不致有人將會計較書中用辭,筆者實無偏好。無論筆者如何做,勢必冒犯若干人,故於此處先行致歉,請求寬恕。

末了一項請求,若於閱讀時感覺厭煩,即請暫時略過,但是不要放棄



譯序

導讀

導論──

史學
性別與歷史
本書使用

第一章似單元之歷史

緒言
第一節經驗—歷史關懷
第二節時域與變遷—歷史精髓
第三節累積—歷史總和
第四節歷程—歷史的進程
結語
推薦讀物

第二章似舉措之歷史

緒言
第一節舉措的分析
第二節舉措的背景與後果
第三節歷史的運用與誤用
結語
推薦讀物

第三章似景象之歷史

緒言
第一節個人對歷史的態度
第二節公眾對歷史的態度
第三節歷史與社會科學
結語
推薦讀物

第四章似論述之歷史

緒言
第一節溝通
第二節事
第三節非事性歷史
第四節其他相關論題
結語
推薦讀物

第五章似知識之歷史

緒言
第一節歷史知識何似?
第二節建構或重建?
第三節事實、真相與客觀
第四節另一項相關主題:意象
結語
推薦讀物

第六章似遺跡之歷史

緒言
第一節證據的觀念
第二節歷史證據的性質
第三節證據的運用
第四節證據的淵源
第五節另一項相關論題:口述歷史
結語
推薦讀物

第七章似事件之歷史

緒言
第一節什麼是事件?
第二節歷史的形式與結構
第三節時域
結語
推薦讀物

第八章似串連之歷史

緒言
第一節歷史中的因果關係
第二節歷史的動力
第三節解釋
第四節其他相關論題
結語
推薦讀物

第九章似理論之歷史

緒言
第一節思辨式歷史哲學
第二節歷史中的模式
結語
推薦讀物

第十章歷史昇華:形上學、馬克思、神話與意義

緒言
第一節形上學:歷史主義、實證主義和唯心論
第二節馬克思
第三節神話與真相
第四節意義
第五節其他相關論題

結語

推薦讀物

參考書目

索引

銀河網路書房轉載 http://www.iwant-book.com/book/9574696340/index_a.htm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FguHistoryAlumni 的頭像
    FguHistoryAlumni

    佛光大學歷史學系系友會

    FguHistoryAlumn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