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知識,某種程度就代表了一個民族、國家或是文化的力量。過去我所有的文章都在討論國內外的中文學習熱潮,卻有一個議題一直避而不談:那就是,以我們的母語中文撰寫或呈現的知識到底是否夠多,或者是我們的研究者和學生都必須要被迫去學習他種語言來獲得更多的知識?

這樣的問題表面上聽起來很大,但要做任何的比對或是調查都遠超過人力所能及。不過,既然大家都在用GOOGLE寫作業、報告和作研究,或許這個世界最大的搜尋引擎的一些數據可以做為參考。所以,我用兩個意思相同的基本學科名稱在GOOGLE上搜尋,得到了一些初步的數據。


Physics:一億兩千萬項;物理:一千七百萬項。
History:十億一千萬項;歷史:八千萬項。

Chemistry:九千六百萬項;化學:兩千一百八十萬項。

electrical engineering:一千四百萬項;電機:五百七十八萬項。

當然,GOOGLE是以英文起家的搜尋引擎,或許收錄的時間不夠多,或許中文世界的網路科技發展時間較慢,所以在網路上能夠搜尋到的資料較少。但這些數據至少也有一些意義,代表的是華文世界用母語能夠閱讀的知識量可能有差距。而這個差距是什麼意思?

第一個,母語的知識閱讀和吸收絕對比較有效率,所以母語的知識數量少,代表的是學習者必須普遍性的花上更多的時間去研究和理解(當然還包括查字典和誤解其中意義的時間成本),從而排擠了開發新技術、研究新理論的時間。而相對於使用英文者,中文為母語的我們顯然背負了比較沈重的學習負擔。

第二個,外國語的學習和精通並不是人人都有機會。學習外國語,甚至是第二外國語,需要花錢花時間。這第二點隔絕了家境或是機遇不好的人接觸和學習許多知識的機會,並且更進一步的阻擋了社會階層的流通。

因此,我認為,要讓中文更紅,更有競爭力,大量的增加中文的知識數量是必須而且是最關鍵的。但我並非學者,我無法撰寫知識,我只能做我知道,而且擅長的工作:翻譯,免費的將更多的知識轉化為中文。所以,如果有可能,請各位來開放式課程計畫看看吧,www.twocw.net!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FguHistoryAlumni 的頭像
    FguHistoryAlumni

    佛光大學歷史學系系友會

    FguHistoryAlumn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