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國際競爭的呼聲底下,我們其實忘了,要求學院人以外語(主要就是英語)創作,投遞並爭取在英語期刊發表,剛好適得其反,是削減而不是增加我們的競爭力,不是增加。何以如此?經濟層面不談,另有兩項考量,值得一書。

第一,再怎麼好,我們的英語好不過以英語為母語的人,也好不過曾不幸被英語系國家殖民的社會。如此,在書寫時,我們得投入更多功夫於語言琢磨,用於英語斤斤計較的程度每加增一分,投入於課題的發覺、考究、深入的創造力,就要就減少一分。

第二,不以英語發表,不懂漢字的人就不知道我們的自然或人文社會研究者,有些什麼重要的成果。果真如此,我們對於英語及國際社會的貢獻就會減少,但是,沒有任何人或組織,會因為我們不以英語發表,就拒絕我們研讀期刊,我們的知識範疇與廣深,不因此頓縮。這樣一來,豈不是我們的所知所聞,明顯高於只懂英語不懂漢語的人?

當然,這種有意或無意的「藏一手」之作風,不足為訓,我們立足國際,也不能只取不予。是以,癥結不在於在地與國際貢獻的必然結合,關鍵在於「怎麼」結合。許多年來,從高教科研主管機關、有些校院系至個別研究人員,出諸主動或無奈,採用的是以英語撰寫、投稿英語期刊的途徑,但其實有更好的作法,如後。

兩年多前,中華傳播學會、文化研究學會、台灣社會研究季刊社等二十餘個社團主辦了「反思人文社會學科評鑑」研討會,許多高教主管人士多曾參與。該會的十項總結建言之一,就是「華語著作勝於其他語文的作品」。

漢字創作之後,怎麼向國際溝通與推廣?中華傳播學會首任會長陳世敏教授的意見,值得援引。簡言之,相關系院或學會可以組成編輯委員會,以本學門各期刊過去一年業已發表的論文作為基礎,並視實際條件,兼採該年份已經公開發表的本學門其他著述,選定之後,讓這些論文擴充原英語摘要,使長度更為合適,編為當年本學門的英語讀本,通過網路對外流通。

各學門依其人力能力的差異,當然不妨自定編選的規模與出版頻率,若從事於斯的學門夠多,也可以合作結盟,串連成為本地的科研究成果之入口網站,經年累月的推廣,祈使成為口碑品牌,讓有意問津本地科研成果的海外人士,輕易之間就能夠掌握台灣百篇以上的英語論文。

如果這個作法成真,如果學術行政或知識權力的結構不再似是而非、不再巧立名目,獎勵以英語發表,那麼,英語或其他外語的發表需要,還是會存在。差別的是,到了這個時候,使用哪一種語言發表,真正是自由人的自由選擇,不再是利誘或威脅情境下的產品。(作者為政治大學新聞系教授)

http://news.chinatimes.com/2007Cti/2007Cti-News/2007Cti-News-Content/0,4521,110514+112007012100204,00.html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FguHistoryAlumn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