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鑑學派宗師之一費夫賀(Lucien Febvre)的作品在台灣終於出現了,儘管不是他個人的一手之作,而是和印刷史學者馬爾坦合著,並且還是由馬爾坦完成初稿,但全書理念與架構卻是出自於他。這本書對十五世紀開始出現的印刷書在印製、編輯、開本、字體、裝幀、流通、交易等各方面都有詳盡的敘述,更重要的是,對印刷書出現後所引起的文化變革,提出了非常深入而獨到的看法。

兩位作者所討論的問題包括:古典傳統的持續及與古希臘、羅馬和早期基督教的連結;透過印刷傳播文藝復興的方式;在宗教改革期間,天主教和基督新教各自將印刷書當作工具的方式;文字形式的擴張;印刷書對拉丁文與方言的影響。

費夫賀與馬爾坦的中心觀點是:「十六世紀出產的印刷書,其數額之多,已經足以讓所有識字的人,都有機會讀到書。十六世紀初期,出版業在古典文學知識的傳布和其後宗教改革信條的推廣上,扮演了關鍵角色。它也促成了方言的固定、確立,刺激民族文學的發展。」

印刷書對歐洲語言的發展是最決定性的。根據他們的統計,一五○○年以前,百分之七十七的印刷書都是拉丁文,到了一五三○年,方言已逐漸超過拉丁文,原因是愈來愈多的閱讀大眾,包括婦女、商人都不懂拉丁文。而書商為了尋找更廣大的市場,當然必須迎合這個趨勢。民族語文就在印刷書的助長之下,各自發展出各國的民族文學。

這裡所牽涉到的書商的逐利傾向,費夫賀在他自己的專著《文藝復興時期法國的生活》( Life in Renaissance France)裡提出了一個背景說明。他認為印刷術開始於資本主義正在進一步組織之時,因此,本身就是一種資本主義的工藝。印刷工人從一開始就是為擁有機器與資金的老闆做事,這些老闆則是為了市場的需求而印書。

本書還提出了兩個非常突出的觀點。第一,過去認為「宗教改革是印刷之子」的看法是錯誤的。把宗教改革的肇始與發展,過度歸功於印刷書,失之偏頗。單憑一部書還不足以改變任何人的思想。其實,在一開始真正發揮功效的反而是海報和傳單,路德就是最好的例子。我們只能說,在促進新教教徒信仰的成長茁壯上,印刷書具有關鍵性的角色。路德、喀爾文的主要工作是以方言印行教義,讓尋常百姓都能閱讀。

第二,本書也反對過去的陳腔老調,認為書籍的流傳是啟動啟蒙運動的輪子。兩位作者主張,「印刷在某些領域確實幫了學者的忙,但若據此認定加速促成時人接受新知、新觀念的,就是印刷術,仍然不宜。事實上,印刷術還一度推廣著既定的舊信仰,強化了傳統的偏見,並令似是而非的理論更難動搖。許多新觀點難獲認同,甚至可說是印刷術從中作梗。學界即便有了新發現,也常常被冷落,傳統的思想權威則持續受人信賴。」

整體而言,印刷書對文化的變革是在緩慢的進展中,逐漸累積為龐大的力量。透過書籍,言詞(words)從一種表演轉變為一種意義,意義從聲音中分離開來。透過印刷的藝術,知識超越了信仰,經由知識的共享,形成了政治上或社會上的兄弟、同志與同胞,不再是經由天主教所凝聚而成的主內兄弟或精神同袍。對於印刷史有興趣的朋友,我願意再推薦巴比耶(Frederic Barbier)所寫的《書籍的歷史》,此書由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出版,兩者可以共同參照。



書名:印刷書的誕生
作者:費夫賀、馬爾坦
譯者:李鴻志
出版社:貓頭鷹出版社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FguHistoryAlumn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